有讀者最近問了我這個問題:
她學了一個英文短語叫 Chinese whispers,表示「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但她認為這很明顯是個貶義詞,為啥跟 Chinese 有關,是不是有點辱華的感覺?
whisper 表示「耳語」,就是某人在你耳朵旁悄悄說的話。Chinese whispers 的字面含義是「中國式耳語」。
根據上面詞典截圖,Chinese whispers 是一個 BrE(British English)英國短語,意為:
the passing of information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and then to others, when the information gets slightly changed each time.
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再由第二個人傳到第三個人的信息,每次傳遞的時候,信息的意思都會發生輕微改變。
這讓我想到了「傳話」的遊戲,我想很多人都玩過。
第一個人對第二個人悄悄說一句話,然後由第二個人把這句話傳遞給第三人…以此類推,到最後一個人的時候,最初的那句話就變得面目全非了。
這種遊戲的英文名稱正是 Chinese whispers。你在英國可能會聽人說:Let's play Chinese whispers.(讓我們玩傳話遊戲吧)。該短語還可以表示「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等。
英文中類似的表達還有 hearsay(傳言)、rumor(謠言)、gossip(八卦),它們都指"經過許多人相傳之後導致的誤會"。
這個明顯帶有貶義色彩的詞,為何跟「中國」掛上鉤了呢?
愛死磕知識的侃哥又做了一番研究,發現 Chinese whispers 這個短語跟19世紀英國航海業發展的背景有關。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堅船利炮扣開了中國的大門,也促進了中西方商貿往來。隨著英國市場對中國的茶、瓷器、絲綢等需求大增,英國的商船上也僱傭了大量華工。
儘管環境惡劣、工資低廉,但吃苦耐勞的中國人仍然賣力地工作,這自然受到了僱主的歡迎,但也讓懶散的英籍工人感到壓力,於是開始對華工進行各種歧視和嘲諷。
當時在英國的船上,由於中國人的英語不好,船長下達的命令往往被華工傳得面目全非,英國籍船員便發明了 Chinese whispers 來嘲笑他們的愚笨。
其實還有很多對中國歧視性的英文詞,都誕生於那個年代。
比如 shanghai,大寫詞頭表示中國城市「上海」,小寫詞頭的 shanghai 可以做動詞,"shanghai somebody"表示「誘拐某人去當水手」,進一步引申為「欺騙」的意思。
前些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愛樂之城》有一個橋段讓 shanghai 一詞火了。
主人公說的"I got shanghaied"意思是"我被騙了"。
因為英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島國,島國人民的心態通常比較保守、排外,說白了就是有點「小心眼兒」。不但中國被英語歧視過,很多其他國家也都「慘遭毒手」,比如:
Spanish athlete
吹牛的人
French leave
不辭而別、擅離職守
It’s all Greek to me.
我對此一竅不通。
其中被「黑」得最兇的國家當屬荷蘭。歷史上英國和荷蘭爭奪海上霸權,一直是宿敵。所以很多跟荷蘭(Dutch)有關的英文短語都含貶義,如:
Dutch courage
字面含義:荷蘭人的勇氣
實際含義:酒後之勇
Dutch uncle
字面含義:荷蘭舅舅
實際含義:過於直率、嚴厲的批評者
beat the Dutch
字面含義:痛打荷蘭人
實際含義:極出色、了不起
I'm a Dutchman, if I…!
字面含義:如果我...,我就是荷蘭人!
實際含義:如果我如何如何,我就不是人!
歷史上的英荷戰爭
當然,這些帶有歧視的說法誕生於特殊時代。隨著時代發展,這些"政治不正確"的表達也慢慢被歷史車輪碾碎。
作為中國人,看到 Chinese whispers 這樣帶有歧視的英文表達, 心裡自然是有些不舒服的。
但話說回來,「歧視」是人的天性。人們有時為了鞏固自身族群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很容易產生排外情緒,咱們中國人歧視外國人的說法也不少,棒子、阿三、鬼子、老毛子、蠻夷...
語言上的冤冤相報何時了?其實我們倒不必太糾結於書面上的這些短語,把它們當成語言中的特殊現象,一笑置之即可。不過,一碼歸一碼,若是在外國遇到有人公然歧視,那就要報警了。
學到了右下角的「在看」敲一下。
►猜你愛讀:
推薦:「上海」被黑得最慘的一次,沒有之一!
上篇:中國遊客把「自由女神像」說成 free woman,美國人瘋了…
音標:圖解英語48個音標發音,太全了,收藏~
跟著侃哥
"30天口語闖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