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狡猾的人,利用「暗示效應」;聰明的人,懂得「反暗示效應」

2021-01-15 布衣粗食68

01

有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一個財主宴請朋友吃飯。席間,財主放了個屁。

一個朋友說:「這屁好香啊,真的不是一般的屁。應該是富貴的徵兆。」

很明顯,朋友這樣說,是為了吹捧和巴結財主。

財主聞言後,非常傷心:「我聽一個老中醫說,如果屁很香的話,就是病灶來了。既然你聞到了香味,說明我已經病得不輕了。」

朋友馬上意識到,自己拍馬屁的話,令財主很傷心,算是不成功的。他靈機一動:「啊,現在開始臭了。」

另外一個朋友接著說:「真的好臭,比狗屁還臭。」

為什麼朋友會馬上改口?其實是他得到了財主的「暗示」。財主的話,無疑把整個聊天的方向都改變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決定、努力的方向、實際行動,都會受到別人的暗示的印象。

比方說,一個農民想要去山裡砍柴,鄰居告訴他,今天要下雨,最好別去。因此,農民可能打消了去砍柴的想法,哪怕是去了砍柴,也會時不時看天色,擔心下雨,他甚至會感覺到雨滴到了身上。

02

非常狡猾的人,懂得利用「暗示效應」。

什麼是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狡猾的人,為什麼要暗示別人?

勵志專家羅賓說:「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著我們去喚醒他。」

非常誠懇的人,暗示別人,是引導別人積極向上,幫助別人擺脫思維的困局,重新改變和調整自己。

狡猾的人,利用「暗示效應」,引導別人去做什麼、想什麼,無形之中,別人就被他牽著鼻子走。狡猾的人,通過暗示別人,可以獲得利益,並且是別人「無意中」為他創造的。

比方說:一些騙子,喜歡召集一些老人在一起聽課。他免費送一些小禮物給聽課的人,給他們好處。通過這樣的暗示,老人以為每天都可以去聽課,每天都能夠得到了好處,於是乎,老人把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喊去聽課。

當聽課的隊伍很龐大的時候,騙子向大家推銷一種產品,並且暗示這款產品,有如何神奇,能夠讓老人長命富貴。

一系列的暗示,導致老人爭著去買產品,上當受騙。

一個人的正能量被激發了,他就會具有巨大的潛力;一個人的負能量被激發出來了,他就可能被毀掉;一個人的購買慾被激發出來了,他就會掏空腰包;一個人的「憤怒」被激發了,他就可能做出衝動的事情。

狡猾的人,利用「暗示效應」去引導別人,別人的言行,為自己所用。其內心的陰暗面,一覽無遺。

03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反暗示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暗示會失效,因為暗示過頭了。

比方說,某樣商品,擺在貨櫃最顯眼的地方,上面還掛著一塊牌子,把商品的功能說得非常完美。購買的人,就會產生懷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從而放棄購買的想法。

還比方說,父母暗示孩子,最近要買一個禮物給他,並且這樣禮物是他最喜歡的。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他往往能夠猜到,一旦猜到了,家長的暗示就變得透明了。

聰明的人,懂得「當好旁觀者」,不管別人暗示什麼,他都會保持頭腦清醒,並且識破別人的真實用意。

遇到狡猾的人,如果你懂得「反暗示效應」,你就不會被欺騙,並且能夠戳破他的真實想法,看到他的內心。

觀察別人的言語、動作、表情等,就可以發現端倪。

狡猾的人,暗示別人的話,往往會有一種「做賊心虛」的感覺,畢竟他說的話,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引導別人的動作,往往是「故意的、相反的」,刻意這樣做,顯得不夠自然;他的表情會有些誇張,或者是「故作鎮定」。

誠懇的人,暗示別人,會說真話;動作也很實在,沒有誇張;表情很自然,顯得有些神秘,但是絲毫沒有惡意。

04

做人,應該利用積極的暗示,激發潛能;識破狡猾的暗示,避免傷害。

很多人,懂得「自我暗示」,也就是真心去感悟周邊的環境,看身邊的人,並且找到積極的元素,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比方說,狡猾的人,暗示你去做某件事,你一旦看破了,你就不去做,反而讓自己有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本事。真正懂得了誰是幫助自己的人,誰是傷害自己的人。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畫龍畫虎難畫骨。」

一個人在社會上混,不得不和別人打交道,但是難以知道別人的底細。來者是善良的人,還是惡毒的人,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

因此,從別人暗示的言語和行為中,發現端倪,你就佔了上風,對別人的善意或者惡意,就有了自己的看法。

做人,最怕敵友不分,把狡猾的人當成朋友,把真誠的人當成仇人。

「狐假虎威」的故事裡,為什麼老虎會被騙,因為狐狸太狡猾了,老虎沒有看透自己 被利用的事實。

人在社會上混,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不管任何暗示,都是溫暖的,不怕被識破。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的陷阱——暗示效應和反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和反暗示效應,這對看起來明顯對立的心理效應又會有哪些神奇的表現呢? 心理效應其實就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這不是偶然巧合,更不是鬼使神差。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對有趣的心理效應,去解讀它,認識它和利用好它。 暗示效應和反暗示效應。
  • 心理學效應之暗示效應
    所謂「暗示效應」,即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
  • 墨菲定律: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沒有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的方式,誘導他人的心理,對其行為產生影響。被誘導的人,按照一定的方法或行動,接受某種觀點或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有位心理學家為了證明暗示效應對人所產生的影響,他在課堂給學生做了一個有趣的演示。這位心理學家先讓助手在每位學生面前擺一個空杯子,接著用水壺把白開水倒入每位學生面前的空杯子中。
  • 積極的3大心理暗示效應:巴納姆效應、霍桑效應、期待效應
    積極的3大心理暗積極的3大心理暗示效應:巴納姆效應、霍桑效應、積極的心理暗示,能為你帶來積極的人生。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在情緒低落,或者缺乏安全感時,心理的依賴性也就大大增強,受暗示性比平時更強,因此會對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產生信任感。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
  • 家長懂得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鳥籠效應具體指:在某種情況下,人得到了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在這件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又被稱為「鳥籠邏輯。」說白了鳥籠效應就是對一個人的心理暗示,它能夠影響孩子一個人的行為和習慣,所以,家長們將這個效應運用到學習上,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主動性!
  • 不要再打擊孩子,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積極的暗示才對孩子有幫助
    孩子變得自卑孩子如果長時間接收到消極的暗示的話,那麼他們最大的改變就是可能整個人變得自卑。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並不如其他人,甚至會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自卑的孩子不論在人際交往當中還是日常生活當中都是非常被動的,也正是因為對自己低估,他們才會顯得比其他的孩子差一些。2.
  • 打擊孩子沒有用,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積極暗示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我們應該懂得用積極的暗示來帶領孩子走向成功,因為從羅森塔爾效應中可以清楚的展現到積極暗示的好處是有很多的。1、讓孩子自信在羅森塔爾效應當中很清楚的提到過這一點,那就是孩子是非常期望得到善意的提醒和積極的暗示的。一旦孩子收穫到了積極的暗示,那麼他們就會變得更加自信,也就更容易把眼前的所有問題全部都解決清楚。即便是有些孩子能力不足,也可以通過積極的暗示,使得他們有著很大的改變。
  • 面對孩子的倔脾氣,父母可巧用「暗示效應」來溝通,提升帶娃效率
    暗示效應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說到一個效應,那就是暗示效應,暗示效應指的是由於周圍事物的影響,會慢慢在自身的心理投射出一些偏向性的行為指引。就拿夫妻之間的相處來說,如果你的另一半覺得你是一個值得信任依靠的人,那麼就算你本身還有一個小孩子的心性,但是在你的另一半面前你還是會變現出來自己非常可靠的一面。久而久之你就真的會變成你妻子眼中那樣子的人。這就是暗示效應的一個強大作用。
  • 「敢考狀元」給孩子積極心理暗示的神奇效應
    今天我們說說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羅森塔效應,在孩子教育中的神奇效應。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效應。這一效應表明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對待他。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簡單的心理暗示,究其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道理。由於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控制力比較弱,受暗示性比較強,所以很容易被大人的期望所左右,他們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別人的判斷,會把外來的評價內化成自己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
  • 「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
    人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續的發展。該地基是在人出生頭幾年構築起來的,它會影響人的一生的身心健康,地基的名字就叫「安全感」。「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
  • 「暗示效應」的魔力有多大,家長掌握好引導方法,效果不可思議
    什麼是暗示效應呢?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暗示效應分為:語言暗示:忽悠,接著忽悠!
  • 「暗示效應」的魔力有多大,家長掌握好方法,效果會很滿意
    你看,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34;,他不自覺地運用了暗示效應。什麼是暗示效應呢?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 深度解析暗示效應,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也許鄰居沒有做錯,但要是她能徹底悟透心理學上的暗示效應,她就會在家裡裝上電視。 合理運用「暗示效應」,不僅能幫助我們糾正孩子看電視的惡習,樹立對電視正確的態度,也能幫助孩子們戒除各種「成癮」,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那麼,什麼是暗示效應呢?
  • 娃性格「倔犟」,「暗示效應」沒效果?提高「認知靈活性」是關鍵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只是把他人的育兒方法照搬照用,那麼很顯然未必會適合孩子,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出現問題,嚴重的時候還會走上極端。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不妨嘗試暗示效應。什麼是暗示效應?
  • 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孩子情緒起伏大,不愛聽話,除了吼叫能夠幫助家長,「暗示效應」也可以。這是因為兒童本身就比成年人更能接受暗示,他們對於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動作的敏感程度比成年人更強烈,在信息的反饋上會更加直接,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暗示的效應比較正面而及時。
  • 科普 | 巴納姆效應——暗示的效果竟然這麼大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弗拉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弗拉(BertramForer)通過以上實驗(弗拉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 父母善用「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
    「暗示效應」是什麼? 打罵教育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就是強硬的要求孩子跟著自己意願來做事情,而暗示效應是一種不強迫孩子的方式,而是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來影響孩子,比如父母自己先做好榜樣,以此來影響孩子。
  • 聰明的家長利用「鳥籠效應」,你要試試嗎
    很多家長都反饋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爸爸媽媽跟在屁股後面督促,孩子勉強學一點,一旦沒人督促,立刻又向撒歡的兔子一樣,到處跑,但家長不可能做到全天陪伴,畢竟還要工作,還要做事。很多家長制定了嚴格的制度,去壓迫孩子學習,比如制定每天學習任務,一旦孩子完不成,就會給予孩子嚴厲的懲罰。
  • 黃磊揭秘一流父母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暗示出來的
    羅森塔爾效應:孩子將來怎麼樣,關鍵是看父母有沒有正面暗示羅森塔爾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效應最關鍵的是,這個效應強調了正面暗示的作用,一定的正面暗示甚至能讓一件事發生質的變化。這種積極正面的「暗示」不光體現在學校教育,更體現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人都會有這麼一段經歷:一天你穿著漂亮的衣服去上班
  • 心理:懂得運用好「霍桑效應」,能夠讓你的別一半深深地愛上你
    心理心理方面有很多種效應,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霍桑效應」,它與兩個人關係的親密度有很大的關聯。關於霍桑效應的定義"霍桑效應"是指那些意識到自己正被他人觀察,並且傾向於改變行為的人。哈佛大學心理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於1924~1933年間,採用了向工人進行心理暗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