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一管就「炸」?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2020-08-10 林竹媽咪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二十一世紀裡的親子關係最為複雜,許多家庭都在親子關係的破裂邊緣徘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問題變得岌岌可危,只要稍不留意,就可能會產生變化,例如孩子一言不合就學會離家出走。那麼,孩子不管不行,一管就「炸」的情況該怎麼辦?

這些天閨蜜向我吐槽,家裡8歲的女兒越來越有想法了,說什麼都不聽,有的時候遇上孩子情緒不好,還會語出驚人,讓人不知道怎麼回答,比如上個周末孩子考試不理想,剛說了沒兩句,閨蜜的女兒就頂嘴說道「大不了我不讀了行吧」,氣的閨蜜立馬罵了回去。

孩子情緒起伏大,不愛聽話,除了吼叫能夠幫助家長,「暗示效應」也可以。

一、什麼是「暗示效應」

心理學中,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這種現象稱為「暗示效應」。

簡言之,個體對於間接性表達的接納會更強,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種更加委婉的方式,會更加容易使得他們獲得信息,受到啟迪。

如果這樣的概念理解起來比較複雜,那麼家長可以想像這樣一個畫面,同樣是孩子寫完作業,父母檢查過後皺著眉頭的反應或者嘴角上揚的反應,相比於一句「你真棒」、「沒做好」來說,哪個對於孩子更能有刺激作用呢?家長試一試就知道,肯定是微表情更能讓孩子動容。

這是因為兒童本身就比成年人更能接受暗示,他們對於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動作的敏感程度比成年人更強烈,在信息的反饋上會更加直接,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暗示的效應比較正面而及時。

二、「暗示效應」的利與弊

1、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會察言觀色,正如剛才提到的一樣,幼兒對於暗示效應的接受能力要強於成年人。

因而,家長有意無意的暗示都被孩子看在眼裡,不知不覺中,孩子會故意迎合家長的喜好,一步步向討好型人格邁進。

2、激勵孩子重複正面的行為

在暗示效應裡,孩子會通過信號的收集進行行為調整,例如在自己把水打翻了的時候,家長的眼神動作能夠在孩子的大腦裡進行迅速的處理。

這樣一來,他們可能不需要家長說,就知道自己這樣不對,進而自己收拾桌子。這是家長們利用暗示效應,激勵孩子進行改正、變得更好的一次機會。

三、家長用好「暗示效應」,孩子更聽話

1、用激勵的暗示提升孩子學習的興趣

《三國演義》裡有一個著名的成語故事,叫做「望梅止渴」。

我們都知道行軍時的曹操饑渴難耐,偏偏附近又沒有水流,於是曹操對著自己的將士們描述了一副梅林裡,果子遍地的景象,「酸」這一虛擬味覺的刺激,使得大家瞬間感覺有了力量,這就是暗示的作用。

那麼在孩子的學習裡,我們可以通過設立預期來幫助孩子提升動力,變得有激情,獎勵機制的設立、家長的承諾都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2、巧用暗示,降低孩子對學習的厭煩程度

著名學者葉聖陶有嚴重的失眠症,所以每天他的夫人都會給他三片安眠藥服下,才能安然入睡。

可是,不曾想,夫人提供的安眠藥居然是三片維生素C,毫不知情的葉聖陶先生就這樣靠著維生素入眠,絲毫沒有察覺。倘若他知道服下的是維C而不是安眠藥,那麼結果就不是這樣了。

所以在孩子學習的過程裡,成長的階段中,家長不要刻意提醒孩子一些事情,比如「你這麼小就不會讀書,以後出去打工算了」。

標籤的作用往往會把人推向深淵,被定義了的哪吒,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十惡不赦,就是因為標籤,他才一步步成為了別人心裡的壞模樣。

這就告訴家長們,當孩子做的不夠好的時候,不要用刺激的負面性語言同孩子交流,可以試著問問孩子原因,當他壓力大的時候可以給他放鬆的機會,家長認可性的行為暗示,可以幫助孩子成長。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調皮不愛聽管教?父母善用「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
    小斌不聽話他的父親就會對著他一頓打罵,讓孩子變得服服帖帖的,寫作業的時候小斌也不敢調皮,他的父親經常會直接拿著一根雞毛撣子守在他的身後,只要不聽話了,雞毛撣子就要落到他的身上,小苪為此吃了很多苦頭,後來也不敢造次了。
  • 孩子頂嘴不聽話,脾氣"一點就炸"?巧用"南風效應",比打罵更管用
    娃頂嘴不聽話,脾氣&34;,巧用&34;,比打罵管用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作為家有二寶的我,相比於孩子&34;的日常伺候而言,最讓我心累的是&34;的脾氣,前邊還好說,起碼是體力上的勞累,習慣了也就好了。
  • 說100遍孩子也不聽話,這些懲罰孩子的方法比「打罵」更管用!
    經常被打罵教育的孩子及其容易對父母產生畏懼心理,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會與父母交流,同樣會為了防止被打而撒謊,這都是成長使然。2:打孩子傷及他的自尊生氣之時就想打孩子,不打怕管不了孩子,但又怕管教太嚴對孩子成長不利,打孩子等於對孩子的一種否定,或者是做錯事情的懲罰,這會在小時候傷及他的自尊,從而進一步影響他的性格發育。
  • 調皮熊娃一管就炸?親子溝通關鍵詞不是「強勢打罵」,規勸更關鍵
    為什麼熊孩子一管就炸?是家長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了嗎?管教「熊孩子」,比起強勢打罵,規勸更關鍵!一、什麼樣的孩子,可以被納入「熊孩子」的範圍首先來剖析一下熊孩子的行為,什麼樣的孩子符合「熊」的標準。父母管教時,一定要站在小孩子的世界和立場,以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和他們說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第一時間放下內心的情緒,聽進去父母說的話,可能就不會出現一管就炸的現象了。
  •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教育專家:打罵只會讓孩子更小心地犯錯
    我相信大多數家長一開始並不想打罵孩子,可當他們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無可奈何黔驢技窮時,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訴諸於打罵的方式,因為打罵既簡單又省事。而且見效快,更重要的是還解氣。所以打罵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人顯示權威或釋放怒氣的工具,是一種對孩子缺乏尊重的表現,也是成人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溝通能力的表現。
  • 打罵孩子會引起心理障礙,不打不罵,2個方法照樣讓孩子乖巧聽話
    一、跟孩子平時講話需注意2點有的父母喜歡對孩子總是兇巴巴的教育,不注意語言上的問題。父母與孩子講話需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很多媽媽都喜歡用權威的方式指責孩子,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就用好大的嗓門教訓孩子,認為聲音越大一點,孩子就會越來越聽話些。 其實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所犯的大忌,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到了青春期後就會起逆反行為。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學會運用「邊門效應」,比你打罵一萬遍更有效
    孩子聽不聽話,其實對於家長來說確實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願意聽從管教的話,一般來說不僅不良習慣無法很好地糾正,就連學習問題家長都很難勸導,然而,孩子之所以會有這麼叛逆,和家長處理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 教育孩子3個有效方法,廈門網友:管用,不打不罵也能讓他聽話
    一開始的教育方式大多是父慈子孝,慢慢地就變成了「雞飛狗跳」。「沒辦法,對孩子太溫柔,他反而越得寸進尺」,這是多數家長在教育不聽話孩子時常有的心態。這幾個家長們常見的方法,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曾用過。有些孩子對此很受教,最後孩子聽話大人開心;有些孩子就不一樣了,好說歹說就是沒效果,沒辦法只能使出「絕招」,吼叫打罵威脅等等,先讓孩子此時乖乖聽話再說。
  • 打罵教育不可取,學學阿倫森效應,想要讓孩子聽話還得靠好辦法
    其實有的時候父母的想法是有一些邏輯感缺失的,譬如他們的確是想要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所說出來的話,的確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去理解的,這也就導致有的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想法。所以說每一個孩子不聽話都是有著輕重的原因存在的,但是我們如果真的想要教育孩子的話,往往可以使用阿倫森效應,這種效應對於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一般都是有著很好的作用的。
  • 孩子不聽話,只能妥協或打罵?這些方法最有效!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該如何讓孩子聽話?好好跟孩子講道理時,他們當做耳旁風。忍不住打罵倒是管用了,但是心裡又覺得愧疚,傷害了親子感情。那麼,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呢?如果用錯了方法,非但達不到家長想要的結果,還可能因此給孩子帶來傷害。妥協和打罵都是家長最常見也是最錯誤的管教方法,對此,家長應該:1、先進行合理的判斷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先不要急於否定。首先應該判斷這個要求是否合理,然後再做決定。家長應該先耐心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自己陳述。
  • 比起打罵、貶低、斥責懲罰孩子,這5個科學方法,說不定更有效
    樂樂(化名)今年5歲了,前陣子把小區裡某位業主的豪車給刮花了,害家裡賠了幾萬塊,事後爸爸拿著鞭子把樂樂狠狠抽了一頓。然而這頓打也沒改變樂樂在小區裡「混世小魔王」的稱號,今天不是打了這個小朋友就是明天破壞小區公物。打也打不聽、罵也罵沒用,可愁壞了樂樂媽媽。也不知道這孩子的性子隨誰,從小就折騰個沒停,各種教育的方法(打罵、斥責、冷處理等)用遍了,樂樂的不良行為仍舊沒有一點改變。
  • 孩子怎麼打罵都不聽話?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愚昧的教育方式
    責罵甚至動手打,如此這般,短時間或許真能見效,孩子害怕挨罵挨打,似乎真的能夠記住教訓了;然而,時間一長,問題反而會更嚴重:要麼孩子變「油」了,虛心認錯堅決不改,屢教屢犯變本加厲;要麼孩子變「慫」了,不敢少越雷池一步,事事只知道聽旁人要求,沒了一點主見和獨立性。
  • 孩子撒謊怎麼「治」?比起打罵說教,這種方法更顯智慧也更有效
    昨天明明是需要交50塊的班費,卻找家長拿了一百塊,事後李平看到家長群裡的消息才知曉孩子有撒謊這件事。以前孩子撒小謊時,李平覺得孩子小沒多大關係,大些就自然會改善了。可如今兒子撒謊的次數和程度卻是愈發嚴重了,好說歹說、威脅也沒起效果,再想著如果再有下次直接打一頓完事,讓他長長記性。家長發現孩子撒謊該怎麼治更有效呢?比起打罵說教,這3種方法更顯智慧也更有效。
  • 孩子叛逆期太難管,多半方法沒用對,參考期待效應孩子不優秀都難
    每一個小孩小一點的時候,都是一個小天使,乖巧可愛,但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主意識開始覺醒,逐漸進入叛逆期,這可成了一件讓父母頭疼的事情。孩子叛逆不聽話,很多的父母都會不由自主的批評孩子,有的還動輒打罵孩子,時間一久,孩子則陷入了這種惡性循環,孩子越來越叛逆了,著實讓父母很頭疼。
  • 想讓孩子聽話,試試這些辦法,比講道理,打罵孩子更有效
    父母一直靠著自己不打孩子,每次就不聽話的時候呢,都會好好的去給他講道理給他教對於錯。可是道理講的再好也沒有用,偶爾的大吵大鬧,對他怒斥一頓反而挺管用的,這種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是不是錯了呢?其實媽媽的做法並沒有錯,一定要堅持。打罵孩子只是短時間的嚇唬他,時間久了對孩子來說反而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首先因為孩子不明白自己錯在哪,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去改正。
  • 小孩不聽話怎麼辦?家長這樣做,比家長直接打罵更管用
    小孩不聽話是讓家長最頭疼的一件事情,一些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總是感到非常苦惱。雖然家長也教育過,可是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那麼,小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嗎?對於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有些家長往往就會因此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便會對孩子進行打罵,雖然這種方法可以暫時制止孩子的行為。可過一段時間後,孩子又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 孩子不聽話,只能妥協或打罵?這裡有N種教爸媽應對的好方法
    她將她40年的育兒經驗總結寫成了《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幫助千萬家庭實現了「不打罵、不溺愛」的優雅教養法。面對孩子的行為,我們容易有2個誤區我們習慣了用固有的角度去看孩子的行為——你不乖、你這樣做不對、你怎麼不聽我的話?
  • 陶行知的「四塊糖」,讓我明白「南風效應」,更適合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會奉行打罵教育,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應該狠狠打一頓讓他不敢再犯。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效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陶行知的「四塊糖」,很明確地告訴了人們,比起對孩子的打罵「南風效應」更適合來教育孩子。
  • 孩子不聽話,父母別用「打罵教育」,基本沒什麼作用
    當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總是習慣性會採用打罵教育,想要孩子變得聽話懂事點。父母的打罵潛意識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孩子就會越來越不合群,並且在心理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意。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生活中就會逐漸變得自卑、不合群,甚至不願意去交朋友。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羅森塔爾效應」讓誇獎力發威,比打罵強百倍
    老師屢次找家長談話希望家長在家裡能夠多加管束,多督促孩子學習,但家長回家之後對孩子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就像是一塊「頑石」,怎麼也改不過來,經常「好了傷疤忘了疼」,依舊保持老樣子。他想請教一下有沒有什麼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能夠幫孩子改掉這些壞毛病。相信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都遇到過同樣的困惑,那就是為什麼孩子不管挨了多少揍也依舊不長記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