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單反鏡頭是每一個單反用戶都會關心的產品,但是各個廠家對鏡頭型號的標識、特性標註都不同,而且也是相當複雜的,初次接觸的用戶恐怕會看得一頭霧水。這裡我們先了解一下佳能和尼康鏡頭的型號、標識的意義,稍後我們還會另文介紹其他品牌。
本文對鏡頭型號和標識的解釋未必一定完全正確,歡迎各位網友在下面的評論中指正,我們會參考並適當修改。
首先是佳能,請看下圖。
佳能鏡頭型號解釋
佳能鏡頭一般分為兩大系列(佳能全畫幅鏡頭是EF系列,非全畫幅鏡頭是EF-S系列),上圖便是其中的代表,我們可以看看兩種型號有什麼差別,詳細解釋請留意型號下面的號碼。
①EF:鏡頭系列名稱,佳能的鏡頭卡口是EF卡口,中文全稱是「全電子鏡頭接環(卡口)」,鏡頭與機身之間沒有機械傳動結構,全部是以電子觸點操作。(佳能全畫幅鏡頭是EF系列,非全畫幅鏡頭是EF-S系列)
②70-200mm(15-85mm):這是鏡頭的焦距,有範圍的(例如70-200mm)代表這是一隻變焦鏡頭,沒有範圍、只有一個定值(例如50mm)代表這是一隻定焦鏡頭。
③f/2.8(f/3.5-5.6):這是代表這隻鏡頭在不同焦段的最大光圈值。如果變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值是一個定值(例如f/2.8)代表這是一隻恆定光圈鏡頭,在鏡頭的廣角端和長焦端都能保持一定的最大光圈;如果變焦鏡頭的最大光圈值是一個範圍值(例如f/3.5-5.6),前面一個數值代表該鏡頭在廣角端的最大光圈,後面一個數值代表該鏡頭在長焦端的最大光圈。如果是定焦鏡頭,最大光圈是一個定值(特殊鏡頭除外)。
④L:是英文luxury的縮寫。如果在佳能鏡頭名稱中帶有「L」,則表示此鏡頭採用了佳能先進的技術和昂貴的材料,具有極佳成像素質。L鏡頭的明顯標誌是鏡筒上醒目的紅圈。
⑤IS:表示採用了IS(IMAGE STABILIZER)影像穩定器,即光學防抖功能。
⑥II:代表相同規格鏡頭的第二代(優化改進版之類)。
⑦USM:表示鏡頭的自動對焦是利用超聲波馬達為動力來源。
⑧EF-S:佳能在EF系列鏡頭基礎上,通過縮小鏡頭成像圈大小,適應APS-C(非全畫幅)數碼單反較小的感光元件。EF-S系列鏡頭有著較低的設計、製造成本,適合入門級數碼單反使用(當然也有EF-S的高級鏡頭),但是EF-S鏡頭不能用在佳能全畫幅單反上,會損壞鏡頭和機身。
除了在鏡頭型號上的標識,鏡頭特性或者功能都有不同的標識,部分也會出現在其他鏡頭的型號上,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
佳能 EF 100mm F2.8L IS USM新百微 圖 庫 評 測 論 壇 報 價 網購實價
佳能鏡頭特性標識例子
1、USM(超聲波馬達):通過將超聲波振動轉換成轉動能源的這一嶄新原理,實現了幾乎沒有操作聲的靜音鏡頭驅動馬達。1987年,佳能首次將之應用於EF 300mm f/2.8L USM,震驚了全世界的攝影師。而且,還以低耗電量實現了高效、高扭矩、高靈敏度的高速對焦。現在,幾乎所有EF鏡頭均配備USM。呈圓弧形、便於裝入圓形鏡頭鏡筒的環形USM,不僅結構簡單,而且具有極為卓越的驅動性能。在-30℃至+60℃的溫度範圍中,均可正常工作,從容應對嚴峻的拍攝環境。隨後開發的是不受鏡頭口徑限制的微型USM。由於成本較低,能在更多的鏡頭上應用,進一步擴大了通用性。並且,隨著鏡頭本身的小型化,還開發出長度、重量均約為微型USM一半的超微型USM II,有望普遍用於今後的微型變焦鏡頭。
2、UD(超低色散鏡片):佳能開發的UD(Ultra 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鏡片是具有低折射、低色散特點的光學鏡片。兩枚UD鏡片幾乎能獲得與一枚螢石鏡片相等的高性能光學特性。佳能在開發了UD鏡片後,再接再厲於1993年開發出大幅度提高UD鏡片光學性能的「超級UD鏡片」。進一步地為鏡頭的高性能化和小型化做出貢獻,廣泛用於標準、遠攝、超遠攝等各種鏡頭。
3、IF/RF(內對焦/後對焦):是通過將鏡頭口徑分為多個局部,移動最後部分或中間部分鏡片群的對焦方式。另外,還在變焦鏡頭中應用後對焦。對於變焦鏡頭,有用前鏡片群以外的鏡片群進行對焦的方式,以及將前群分為兩個部分,用後半部分的鏡片群進行對焦的兩種方式。並且,由於濾鏡安裝框架不會轉動,所以擁有卓越的偏光濾鏡操控性。
4、全時手動對焦:能夠隨時從自動對焦轉換為手動對焦,配有環形USM(超聲波馬達)的所有EF鏡頭以及配有微型USM的EF 50mm f/1.4 USM鏡頭都具有該項功能。
5、IS(IMAGE STABILIZER,影像穩定器):拍攝時的一大障礙就是「抖動」。通常為了避免抖動,需要採用快於「1/焦距」秒的快門速度。但如果在光線較暗的地方或使用低感光度手持拍攝時,就必須放慢快門速度,這樣就容易使拍攝的畫面模糊不清。因抖動導致鏡頭偏移時,來自被攝體的光束就會與鏡頭的光軸產生偏差,導致圖像模糊不清。通過向光軸的垂直平面方向移動光學系統,根據鏡頭的抖動程度調節移動量,穩定保持光束的狀態,完成對影像的補償。檢測抖動的是裝在鏡頭內防衝擊盒中的兩個振動陀螺。並通過小型輕量、並擁有卓越反應性和控制性的移動線圈,直接驅動補償光學系統。而且,補償光學系統的位置是通過IRED(紅外線發光二極體)及PSD(位置檢測元件)檢測、反饋控制的。另外,IS防抖單元內還裝有在抖動補償結束後將補償光學系統固定在中央的鎖定機構。
6、圓形光圈:光圈葉片構成的形狀接近正圓形,能讓鏡頭焦外成像更圓滑,虛化更漂亮。
7、浮動對焦:一般鏡頭的設計,都在常用對焦距離處有最佳的像差矯正,卻可能在最近拍攝距離時出現結像差的情形。採用浮動對焦系統,可配合鏡頭伸出的長短,移動一整群鏡片,可以讓近距描寫提升畫質。主要是高端微距鏡頭採有這項技術,在不同程度上移動同一光學系統內的鏡片組,在不同攝距及不同焦距的情況下拍攝,均能達到減低色散及獵取清晰影像效果。浮動對焦系統,在近距離拍攝中達到最佳的畫質,在微距鏡和超廣角鏡上效果尤為突出。
8、防塵防水滴:採用了在鏡頭接口部位增加能堵塞與相機機身之間縫隙的橡膠墊圈的防水滴防塵結構;並在對焦環、焦點預設播放環等可動部位也採取相應的防水滴防塵措施。此外,相機的操控面板以及背面的插裝濾鏡插槽的接口也使用了橡膠材料,提高了相機細節部分的防水滴防塵性能。
9、非球面鏡片:由於傳統的球面鏡片在光學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視覺缺陷(球面像差――正負鏡度數越高,稜鏡效果越明顯。即:光線向基底折射,物體向頂端位移)。為此現代鏡片在設計中不斷的革新,創造了新型的"非球面"設計。非球面鏡片的曲面不在是一個同一的曲率,即不在是一個球面。可以使鏡片更薄,減少邊緣像差。
10、螢石(Fluorite)鏡片:是由氟化鈣(CaF2)結晶形成的。它明顯的特徵是折射率和色散極低,對紅外線、紫外線的透過率好。但值得關注的還有一點:它還具有一般光學玻璃無法實現的鮮豔、細膩的描寫性能。因為光線通過一般透鏡產生的焦點偏離會出現顏色發散,使拍攝圖像的銳度下降,我們稱之為色差。螢石鏡片因為光的色散極少,幾乎沒有色差,所以最適用於攝影用的鏡頭。佳能在60年代末開發出螢石的人工結晶生成技術,並在白鏡頭、超遠攝L鏡頭系列中採用了螢石鏡片。在單眼相機鏡頭上使用螢石的只有佳能,因其描寫的細膩性和高對比度,得到了全世界攝影師的高度讚賞。
11、DO(多層衍射光學元件)鏡片: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在色差上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質。DO鏡片通過利用這些性質,從理論上實現了色差為「零」的鏡頭。佳能獨自開發的雙層結構DO鏡片採用的是在玻璃鏡片表面精密製成的衍射光柵以微米的精度互相貼近形成的層疊結構。隨著不斷的研究衍射光學元件的材料、形狀及構造等,佳能成功開發出由三層衍射光學元件層疊形成的三層結構DO鏡片。射入的光線中不再會發生不必要的折射光,光線幾乎能完全用於拍攝,由此實現了遠攝變焦鏡頭的小型化。
12、SWC(亞波長結構鍍膜):SWC是SubWavelength Structure Coating的簡寫,這是一種採用不同於普通蒸氣鍍膜原理以防止光線反射的全新鍍膜技術。鏡頭表面產生光線反射現象,是由於鏡片玻璃和空氣邊界處折射率發生突然改變引起的。反射能產生眩光和鬼影,影響圖像畫質。為抑制光線反射,空氣和玻璃之間的折射率應該逐漸減小。如果在空氣和玻璃之間有一種能夠平穩地改變折射率的鍍膜,那麼進入鏡頭的光從空氣到玻璃,或從玻璃到空氣時,就不會產生很多的反射。這就是亞波長結構鍍膜(SWC)的防反射原理。SWC在鏡頭表面形成一個小於可見光波長的楔形顯微結構,這種結構能夠持續改變折射率,從而消除折射率會突然改變的邊界,能夠實現比蒸氣鍍膜更理想的抑制反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