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精神、父愛、民族榮譽糅合在一起,《摔跤吧!爸爸》讓人感動

2020-12-20 戲侃體育

「他究竟是救世主,還是我們的夢魘。請您仁慈一些,我們還是孩子。」或許,有一個嚴厲的父親的孩子們都有著這樣的心聲。今天我就來談一談這部,一個小女孩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下,跨越世俗的眼光,艱苦的訓練,最終成長為女子摔跤冠軍的故事。

爸爸是曾經的摔跤全國冠軍,但是在面臨現實與夢想的岔路時,有妻女的他選擇了向現實低頭,放棄了摔跤。但是他很快想到了另一個間接圓夢的方法,那就是,生一個兒子繼承他的夢想。很可惜的是,他的四個孩子全部都是女兒。不得已,他只能放棄了。

雖然這段劇情描述看上去可以成為一筆帶過。但在電影中,爸爸和妻子為了生一個兒子而百般嘗試著各種不靠譜的方法的樣子,讓人啼笑皆非。我可以理解他夢想夭折的不甘,也能理解他想要一個兒子來「子承父業」的傳統,但一個新的生命,被父母懷著期盼,但降生的那一刻迎接她的竟然是父母的失望。不斷地嘗試,直到第四次才終於放棄。作為一個父親,為了自己實現夢想而孕育生命,這樣的初衷是不是可以被理解,在這裡我要留下一個問號,因為我真的無法說出一句「可以」。

當然,這部片子既然能叫做摔跤吧,爸爸。顯然這位父親的意志得到了繼承。這個繼承人就是他的兩個女兒。

選擇兩姐妹的契機是兩姐妹和一個男孩子打架。這讓他突然轉換了思路,女孩子可以參加女子摔跤,一樣可以繼承他的夢想。這聽起來思路轉換得是不是很快很輕鬆?其實不是的,否則,一開始讓女兒學摔跤不就好了,也不會等到女兒們都能打架的時候。至於,為什麼做出這個決定是艱難的,與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和風氣有關,此篇文章不做詳細的討論,只能說,當時印度的大環境下,女孩子遠不如我們的自由。但說到這一點,就不得不說到爸爸矛盾的地方,他即有子承父業的傳統思想,但也有違反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舉動。如果硬要找出一個原因的話,我覺得應該歸結於他對曾經他放棄的那枚摔跤世界冠軍的金牌的執著。

做出決定的爸爸,一天晚上帶姐妹們去吃了她們平時並不能輕易吃到的零食,還讓她們吃到夠。因為踏上摔跤手這條路,她們的一切喜好,都要為摔跤讓路。

踏上這條路讓兩姐妹吃盡了苦頭。天不亮就要起來跑步。做各種各樣辛苦的訓練。因為傳統服飾的不便,改穿男孩子穿的衣服,而忍受村子裡各色異樣的眼光,同齡人放肆的嘲笑。想吃的食物不能吃,不愛吃的東西卻必須吃。甚至還要從橋上跳到河裡。還要和表哥練習對抗,讓村子裡的人看笑話。而從始至終,她們還要面對一個,在摔跤的事情上,無論怎麼哀求,都無動於衷的父親。最終,矛盾的爆發,源於一次抗議。女兒們覺得沙場讓她們的頭髮裡長蝨子。而父親不顧女兒的哭泣和哀求,剪掉了她們的長髮,女兒家美麗的長髮變成了板寸。在姐姐吉塔的不滿下,兩姐妹開始搞各種小動作,逃避訓練。其實,姐妹倆生出叛逆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試想,半大的孩子,對未來的人生沒有什麼規劃,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著學。突然間,因為摔跤,她們的生活變得疲憊辛苦,吃飯都不能如意,越是愛美的年紀,卻被迫剃了一個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的平頭,還要忍受來自周圍的譏笑和嘲諷。很多成年人尚且做不到無視或者以平穩的心態面對有色眼鏡和流言蜚語,更何況兩個孩子。在這個問題上,或許會有人認為,做出了異於常人的舉動,承受別人的打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我看來,這正好是電影諷刺的另一個問題——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做出異於群體中的大部分人的選擇或行為,竟然是會被嘲笑的。如果這是一件正常的現象,那麼這個現象的基礎,一定不是文明和包容。

向更本質的方向去引申,這部分情節,其實也是在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做父母的,真的有權利強迫子女做他們想而孩子們不想的事情嗎?這是一個十分主觀的問題,在文章中我們不做討論,但是從這部分情節來看,它所表達的是壓迫下的反抗,是和父輩意志的碰撞。

但其實,作為上帝視角的我們,是可以看到父親付出的一切的。在兩姐妹辛苦訓練的同時,父親也在想方設法地為她們創造更好地訓練條件。一點一點除草,一點點搭建棚子,仔細揉搓場地裡的每一捧沙子。為了女兒有力氣去菜市場討價還價買雞肉,大半輩子過去了開始學做飯。縱然父親的付出或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但,每個細節都儘自己所能的做到能做到的最好,讓兩姐妹能安心訓練的舉動,出發點是一顆父親的心。一顆嚴厲到嚴苛,卻事事為女兒著想的父親的心。

而父親的爆發則是在兩姐妹翹掉訓練,去參加了村裡的那一場婚禮上。本來熱鬧的氣氛一下墜入冰點。父親在打了自己侄子一巴掌之後,忍住對吉塔動手的衝動離開了婚禮現場。這段劇情是影片的有一個轉折點。父親離開後,兩姐妹在一個小屋裡和新娘說著自己這些日子的委屈。但新娘說出的話卻出乎了她們的意料。在年紀相仿的新娘看來,吉塔和娜貝塔兩姐妹很幸福。因為她們的父親給了她們人生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像她一樣,十四歲就早早嫁人,嫁給一個有錢的老頭子減輕家庭的負擔。以後過著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的生活。兩姐妹聽後心裡有所觸動,開始主動地練習,為父親的夢想,也為了自己的人生做出積極的改變。

時間一點點過去,吉塔終於可以參加比賽了。她有勇氣地選擇了最強的對手,但是輸掉了。晚上回家的吉塔輾轉反側。她找到父親要求再參加一次比賽。不過幾分鐘的劇情,卻完全將我吸引進去。我甚至能切身體會到吉塔不挑戰弱者的驕傲,她對戰中的拼搏,以及落敗後的沮喪和不甘。

但之後的路是一條輝煌的路。她在男孩子堆裡屢戰屢勝。接觸職業摔跤後,更是作為常勝將軍,從初級組的全國冠軍到高級組的全國冠軍。她長大了,她的父親也老了。她覺得,她的父親不夠專業了,她要去國家集訓中心。在新的環境裡,吉塔感覺到從未有過的輕鬆。她拋棄了過去爸爸交給她的技巧,說那是過時的,還打敗了自己的父親,「證明」了自己,和父親不歡而散。

看到影片裡父親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對戰時,我突然感到了一絲英雄遲暮的悲哀,我突然間很心疼這個父親,也很心疼這個曾經的摔跤選手。作為一個選手,雖然已經告別了夢想,但這一戰,他告別的是摔跤手的身份。獨坐在夕陽下的他何嘗不知,他在摔跤上已是日薄西山。作為一個父親,自己耗盡心血教導的女兒,否定了自己交給她的全部,以後可能也不被女兒需要。而這一切,他依然默默地接受了。

開始參加國際比賽的吉塔,首戰便輸給了對手。而妹妹娜貝塔卻得到了全國冠軍進入了國家集訓中心。姐妹見面,妹妹看到姐姐悠哉地塗著指甲油,覺得姐姐變了。再也不是輸了比賽輾轉反側的姐姐了。吉塔對此卻不以為然。

看到這裡,其實從吉塔進入國家集訓中心一直到這一段的劇情,影片再次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不忘初心。這其實是一個人人都知道,但是很難有人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吉塔這樣前期拼命努力,放棄其他一切的人,順順利利久久未經挫折,一朝離開曾經壓力的來源,心態失衡,於是開始找回曾經失去的樂趣,不再向往日一般用功是很容易便能踏上的路。而忘卻初心之後,失敗變成了一件早晚會到來的事情。

一次失敗吉塔並沒有放在心上,但是隨後的三連敗讓吉塔嘗到了久違的不甘和沮喪。而吉塔幸運的是,她有一個好妹妹,還有一個好父親。 父親聽說他的困難,立刻到了她們所在的城市。租了一間狹小的房間。每天早早起來陪著姐妹倆訓練,給姐妹倆做飯加餐。在被校方發現,女兒面臨退學的時候,一字一句的說著孩子們一路走來的艱辛。這個連自己輸給女兒後都沒有表露出一絲悲傷的男人,在這時卻眼中含淚,一遍又一遍地請求著。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在父親的幫助下,吉塔重新站了起來。最終得到了她和父親夢寐以求的金牌。

這枚獎牌是一個少女十年汗水和成長的見證,也是一個父親心血澆灌之下開出的花。

看完整部電影,我依然無法回答父母是否有權利要求子女繼承自己的夢想這個問題,但整部電影每一個關於父親的鏡頭,都讓我看到了一個沉默嚴厲,但深深愛著孩子的父親。這個父親,會嚴控女兒的飲食,會給她們安排嚴苛的訓練,會眼看著女兒在河裡掙扎,會不顧女兒的意願剪掉她們的長髮。但是這個父親,也會在女兒開始練習摔跤前,讓她們把零食吃個夠,會親手給女兒搭建一個訓練的場地,會想方設法給女兒提供好的訓練條件,會在女兒第一次失敗安慰她,會在女兒決意離開時放手,還會在女兒面對困難時第一時間想辦法到她身邊,更會在女兒被詰問時告訴校方,女兒唯一的錯誤就是有一個瘋狂的父親。這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什麼是父愛的深沉。女兒吃得苦受的累,心裡的委屈,他統統都懂,他比她們記得更加刻骨銘心。當他拿出那本記錄著女兒們每一次比賽的「功勳簿」時,我感受到的是一個父親對女兒深藏的驕傲和愛。這個父親,對女兒沒有說過一句溫言軟語,但這個父親用最細膩的行動表達了他的殷殷愛意。

而在這種愛意下,兩個女兒也都很爭氣。作為電影主要描繪的人物吉塔,她的人物形象刻畫的十分豐滿。通過電影,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一個女孩的成長之路。從迫於父親的威嚴學習摔跤,到反抗壓迫地種種小手段,再到被他人點醒知道父親的苦心。從第一次失敗的愧疚,到連勝後的驕傲自滿,不再信服父親的管教,再到連敗後的悔恨,以及最後終於成功得到世界冠軍的喜悅,得到父親肯定的滿足。無論是孩童的叛逆,懵懂。還是少年人的銳意,驕傲。以及洗盡鉛華後的重拾初心。電影中的情節都做出了恰當的表達。

《摔跤吧,爸爸》這部影片,我們從上文的解析和論述中不難看出,它諷刺了很多社會現象,也引導觀影的人們去思考一些問題。無論是生男生女,子承父業,周圍人對「非主流」的嘲諷,以及不忘初心,甚至是哪個像小丑一般存在的國家教練。這部電影用張弛有度的節奏,真實又不缺戲劇化的表達,將這些現實問題既不尖銳,又確確實實能讓人意識到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而且,這些問題出現的時間點又完美的應和了從爸爸想要一個繼承人到少女成長為世界冠軍這條漫長的路上,不同階段自然而然會產生矛盾的時間點。這種處理和安排提高了整個電影的流暢度,和故事性。矛盾詳,日常略,卻不是略而不表,讓觀眾在少女的摔跤歷程中從不缺席,大大提高了觀眾的代入感。直到最後少女終於奪得世界比賽的金牌的那一刻,引起深深地共鳴。

這部電影還十分值得誇讚的一點是它的插曲。插曲的編曲和旋律有著印度獨特的風格,真正讓人讚嘆的,是插曲的歌詞以及插入的時機。這部電影在每一段加快時間進度的「略寫情節」時,就會插入歌詞與場景相對應的歌曲。比如文章第一句話引用的,便是姐妹倆最開始接受訓練,影片裡在略寫她們訓練時所用的插曲。完全寫出了當時兩姐妹內心的想法。此後的每個插曲,都是如此。

還有電影開頭的戲劇性表達,一個縣級摔跤冠軍,嘲諷身為全國冠軍的爸爸,兩人當場較量了一番,「巧合」的是,兩個人摔跤的過程完全同步電視裡比賽的過程。這樣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在影片一開始便定下了一個歡樂的基調,這個基調也貫穿整部電影,內容的深度分毫不差,卻也絲毫沒有壓抑地深沉。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是一部十分值得觀看的電影。它有輕鬆幽默,有深度內涵,有父愛如山,有砥礪前行。這是一部有現實原型的電影。它講述了兩代摔跤手長達十年的圓夢之路,也唱響了一個懵懂叛逆少女的成長之歌。就像吉塔和娜貝塔兩姐妹的成功讓女子摔跤在印度興起一樣。在競技體育的路上,老將不死,薪火相傳。傳遞的或許不是勝利,但追逐勝利,勇於拼搏的精神一定會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並且不斷地影響著更多的人。我想,這一點或許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給我們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內行看門道 體育人談心得:《摔跤吧!爸爸》為何打動人?
    在這個五月,一部中小成本的印度體育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收穫了票房、口碑雙豐收。無論是體育人,還是電影人,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教練員,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們都能從中感受到心靈的極強震撼。
  • 摔跤吧,爸爸強勢的父愛
    一言不和就要開始唱歌跳舞,一開始跳舞就是所有的人一起來,一動起來就變化到各種場景。摔跤吧!爸爸。看到這樣一個片名,你的第一感覺會是什麼?你會因為這個名字就會對這個電影有好印象嗎?好難哦,就像突然有人來告訴你說一個叫狗蛋的人是一個文學家或者大詩人,你一定會覺得他是來找你樂子的。可是這又是一個事實.就像這個電影一樣,名字翻譯得不咋樣,但是內容卻很精彩。
  • 從《摔跤吧!爸爸》中領悟父愛之深沉
    一部優秀的電影能使我們感動、震撼,一部偉大的電影能改變一個國家,甚至影響整個時代,《摔跤吧!爸爸》便如此。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曾是印度的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但是他從未放棄自己的摔跤夢,一直希望有個兒子可以幫他實現夢想,為印度奪得一塊金牌。然而造化弄人,妻子連續生了四個女兒。本打算放棄夢想的辛格卻從女兒的一次打架中意外發現她們身上的驚人天賦。他猛然驚醒,金牌誰都可以拿,不管是男是女。於是他與妻子約定用一年時間按照摔跤手的標準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 、剪掉長發、改變飲食……在大家的質疑、女兒的抗拒下,他沒有放棄,而是抵著巨大的壓力努力著。
  • 《摔跤吧,爸爸!》夢想屬於一類人
    這就是觀眾對電影《摔跤吧,爸爸!》的評價。一部好電影總能觸動或撼動觀眾的心,一部偉大的作品能讓某些人對一些事情改觀。故事開始於印度的一個小山村,那裡的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但那有一個很久以前的摔跤冠軍,瑪哈維亞·辛格·普加。他一直夢想著能為國家贏得世界盃國際摔跤比賽,但時間一去不復返,他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 看過《摔跤吧!爸爸》,你知道真實的印度式摔跤嗎?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讓很多人對摔跤運動產生了興趣,在影片中父女在奧運會中參加的是自由式摔跤比賽,而在故事中她們從小訓練的,則是典型的印度式摔跤,那麼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如此相似?在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家,吵架都不多見,摔跤這種強對抗的格鬥項目是什麼狀況?
  • 摔跤吧!爸爸:這部高分勵志電影為你「加持」奮鬥拼搏的精神
    一、《摔跤吧!爸爸》簡介《摔跤吧!爸爸》作為寶萊塢經典作之一,是一部強調男女平等自由的體育題材勵志影片。爸爸》這部電影可以使觀眾感受到體育競技的拼搏奮鬥精神,極大地提升了勵志對神經的刺激感。影片中女兒們早起摸黑地進行摔跤訓練,這是反映了艱苦奮鬥的精神。體育競技本身給人一種陽光,拼搏,上進的感受,結合女性的勵志故事,對觀眾而言是一種心靈上的啟迪。隨著影片的劇情推動,影片中的體育精神,奮鬥精神,拼搏精神將潛移默化地感染觀眾,並且將感染你想要立馬開始努力上。
  • 優秀作文《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人生摔跤自我 ——觀《摔跤吧,爸爸》「在所有閃光燈的追隨下,吉塔和巴此塔幸福地與她們的爸爸擁抱在一起……」這是電影《摔跤吧,爸爸》中一個最普通卻又最讓人感動的鏡頭。這部電影在帶給我無盡感動的同時,也讓我體會到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講述了一位前途無量的摔跤運動員為生活所迫不得已放棄摔跤。但他並未放棄自己的夢想,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希望由女兒來替他完成他未完成的夢想。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女兒吉塔和巴此塔進步神速。
  • 品電影,悟人生系列之《摔跤吧,爸爸》
    印度有一部電影《摔跤吧爸爸》,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位普通的爸爸。唯一有點特殊的是,他曾經是一名摔跤手,從年輕時滿懷夢想,渴望為國爭取更高的榮譽,一直到四十歲夢想破滅,變成大腹便便的大叔。渴望生個兒子繼續自己的夢想,卻一連生了四個女兒。
  • 世上不只有媽媽好,還有一種父愛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感動不已。凌晨4點左右,公路上還很黑,一位女孩在路上跑步,旁邊是一位父親騎著摩託車,車筐,車頭和他的頭頂各有一盞燈,為女兒照亮前方的路。小的時候,鄭國花的身體非常瘦弱,打著增強體質的想法,在爸爸鄭龍的帶領下,從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練習中長跑了。第一次跑步,鄭國花跑完1200米,並沒有氣喘籲籲的情況,爸爸當時覺得,女兒當個體育運動員也是不錯的,但是他深知練習體育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和女兒商量後,鄭國花並沒有拒絕父親的建議,而是勇敢地答應了下來。
  • [民族運動會]摔跤象徵榮譽 記草原摔跤手伊德爾
    摔跤象徵榮譽--記草原摔跤手伊德爾新華社記者盧羽晨、王新明、張欽身著蒙古族傳統長袍,腳踏從國外買來的卷尖皮靴,頭戴傳統式樣的帽子。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摔跤手伊德爾這一身服飾,加上高大魁梧得像座小山的大塊頭,引得貴陽街頭與他擦身而過的路人都好奇地頻頻回頭。
  • 影片通過諸多細節表達了父親對女兒的愛——《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之前我看的一種感覺就是感動,而這次看《摔跤吧!爸爸》我更能看到它的內涵。阿米爾·汗是我非常喜歡的印度演員。我真的覺得他演誰就是誰。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扮演一個學生,讓我覺得他才是真正的人。在摔跤吧裡,他是歷史上的父親。
  • 《摔跤吧!爸爸》是經典好電影,印度的阿米爾汗就是我們中國成龍
    文/追劇者們《摔跤吧!爸爸》(Dangal)是由尼特什·提瓦瑞執導,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傳記片。影片講述了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將二個女兒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的故事。這部印度排名第一、全球口碑已炸裂的電影《摔跤吧!
  • 《摔跤吧爸爸》國家金牌意識的覺醒和真實的印度婦女地位
    但2017年最受歡迎的兩部電影是8月上映的《戰狼2》和5月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前者的榮耀無需重述,後者的榮耀也不減。 如果說《戰狼2》靠的是武力違法,然後橫掃整個中國市場,那麼《摔跤吧爸爸》就是用柔情贏得全國觀眾的眼淚。如果我們看細節,就會發現整部電影在一個粗糙的皮包下包含了太多的內容。
  • 印度拿下女子摔跤首金,冠軍是《摔跤吧爸爸》主人公侄女
    《摔跤吧爸爸》電影。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曾讓許多觀眾感動落淚,如今真實的一幕發生在了亞運賽場。據ESPN等媒體報導,在日前結束的女子自由式摔跤50公斤級決賽中,印度選手溫什·弗加特一舉奪得金牌。而她正是電影原型、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弗加特的侄女,從小跟隨他練習摔跤。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四、前幾天同學說他看了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說看哭了,我就說這都能哭,直到看了這部印度電影,最近但凡有人要我推薦電影,總要給你們安利它,發現看完不同於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的天才能力,帕萬和沙希達甚至有些愚蠢,尤其是男主帕萬有些阿甘的影子但是在片子裡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真善美,像帕萬像帕萬的女朋友,女朋友的家人,公車上的人,警署的人,印巴邊境上的人,記者等等等等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因為他們的善良和對善良的追求促成了一個圓滿的結局裡面的愛跨越了國家
  • 汪老師聊《摔跤吧,爸爸!》:知子莫若父!
    最近,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口碑爆棚,汪老師也去電影院過了一把癮,仔細觀看了一遍劇情。觀影全程之中有淚點、有笑點、無睡點。 影片取材真實,劇作紮實,用體育競技片來勵志,在中國算是取得了奇高的票房,想必,也順帶把中國各位爸爸,媽媽和女兒們感動得一塌糊塗。 汪老師查了一下豆瓣網的評分,目前是9.2分,相當高了。果然是印度排名第一的電影,全球口碑已炸裂了。 《摔跤吧,爸爸!》
  • 《摔跤吧!爸爸》一部被名字耽誤的好片
    如果不是《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我們恐怕很難理解平等和尊嚴對於印度女性來說有多麼的艱難。我想影片最打動觀眾的不僅僅是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花盡半生的心血將兩個女兒從平庸的生活裡拯救出來,教給他們摔跤的本領和技巧,讓她們最終成為了可以為國爭光的女運動員。
  • 《摔跤吧,爸爸》:摔跤的不一定是爸爸!
    《摔跤吧,爸爸》英文名為《Dangal》,不知道為什麼翻譯成了「奔跑吧,兄弟」體,有點想吐槽。阿米爾汗主演的馬哈維亞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卻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為印度贏得世界級金牌。不料命運捉弄讓他生了四個女兒,使他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
  • 《摔跤吧!爸爸》精神力量強大,但現實意義不夠
    什麼樣的人最適合看《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那就是不想好好學習,只會天馬行空地羨慕其他人的孩子們,和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因為,只要你看過這部電影,你就會有一種體會:這世界上,好好學習算並不是最難的事,其他的成功之路需要你付出的,很可能遠比學習文化知識辛苦。
  • 《摔跤吧!爸爸》:摔跤吧!女孩兒們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我的個神啊》,再到《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從未停止對世事的批判。如果《三傻大鬧寶萊塢》表達了對填鴨式教育的不滿,那麼《我的個神啊》就是對印度各式宗教辛辣的嘲諷和拷問。在豆瓣上,《三傻》的評分為9.1,《我的個神啊》評分為8.3,以卓越的姿態大大領先於國內絕大多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