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究竟是救世主,還是我們的夢魘。請您仁慈一些,我們還是孩子。」或許,有一個嚴厲的父親的孩子們都有著這樣的心聲。今天我就來談一談這部,一個小女孩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下,跨越世俗的眼光,艱苦的訓練,最終成長為女子摔跤冠軍的故事。
爸爸是曾經的摔跤全國冠軍,但是在面臨現實與夢想的岔路時,有妻女的他選擇了向現實低頭,放棄了摔跤。但是他很快想到了另一個間接圓夢的方法,那就是,生一個兒子繼承他的夢想。很可惜的是,他的四個孩子全部都是女兒。不得已,他只能放棄了。
雖然這段劇情描述看上去可以成為一筆帶過。但在電影中,爸爸和妻子為了生一個兒子而百般嘗試著各種不靠譜的方法的樣子,讓人啼笑皆非。我可以理解他夢想夭折的不甘,也能理解他想要一個兒子來「子承父業」的傳統,但一個新的生命,被父母懷著期盼,但降生的那一刻迎接她的竟然是父母的失望。不斷地嘗試,直到第四次才終於放棄。作為一個父親,為了自己實現夢想而孕育生命,這樣的初衷是不是可以被理解,在這裡我要留下一個問號,因為我真的無法說出一句「可以」。
當然,這部片子既然能叫做摔跤吧,爸爸。顯然這位父親的意志得到了繼承。這個繼承人就是他的兩個女兒。
選擇兩姐妹的契機是兩姐妹和一個男孩子打架。這讓他突然轉換了思路,女孩子可以參加女子摔跤,一樣可以繼承他的夢想。這聽起來思路轉換得是不是很快很輕鬆?其實不是的,否則,一開始讓女兒學摔跤不就好了,也不會等到女兒們都能打架的時候。至於,為什麼做出這個決定是艱難的,與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和風氣有關,此篇文章不做詳細的討論,只能說,當時印度的大環境下,女孩子遠不如我們的自由。但說到這一點,就不得不說到爸爸矛盾的地方,他即有子承父業的傳統思想,但也有違反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舉動。如果硬要找出一個原因的話,我覺得應該歸結於他對曾經他放棄的那枚摔跤世界冠軍的金牌的執著。
做出決定的爸爸,一天晚上帶姐妹們去吃了她們平時並不能輕易吃到的零食,還讓她們吃到夠。因為踏上摔跤手這條路,她們的一切喜好,都要為摔跤讓路。
踏上這條路讓兩姐妹吃盡了苦頭。天不亮就要起來跑步。做各種各樣辛苦的訓練。因為傳統服飾的不便,改穿男孩子穿的衣服,而忍受村子裡各色異樣的眼光,同齡人放肆的嘲笑。想吃的食物不能吃,不愛吃的東西卻必須吃。甚至還要從橋上跳到河裡。還要和表哥練習對抗,讓村子裡的人看笑話。而從始至終,她們還要面對一個,在摔跤的事情上,無論怎麼哀求,都無動於衷的父親。最終,矛盾的爆發,源於一次抗議。女兒們覺得沙場讓她們的頭髮裡長蝨子。而父親不顧女兒的哭泣和哀求,剪掉了她們的長髮,女兒家美麗的長髮變成了板寸。在姐姐吉塔的不滿下,兩姐妹開始搞各種小動作,逃避訓練。其實,姐妹倆生出叛逆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試想,半大的孩子,對未來的人生沒有什麼規劃,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著學。突然間,因為摔跤,她們的生活變得疲憊辛苦,吃飯都不能如意,越是愛美的年紀,卻被迫剃了一個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的平頭,還要忍受來自周圍的譏笑和嘲諷。很多成年人尚且做不到無視或者以平穩的心態面對有色眼鏡和流言蜚語,更何況兩個孩子。在這個問題上,或許會有人認為,做出了異於常人的舉動,承受別人的打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我看來,這正好是電影諷刺的另一個問題——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做出異於群體中的大部分人的選擇或行為,竟然是會被嘲笑的。如果這是一件正常的現象,那麼這個現象的基礎,一定不是文明和包容。
向更本質的方向去引申,這部分情節,其實也是在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做父母的,真的有權利強迫子女做他們想而孩子們不想的事情嗎?這是一個十分主觀的問題,在文章中我們不做討論,但是從這部分情節來看,它所表達的是壓迫下的反抗,是和父輩意志的碰撞。
但其實,作為上帝視角的我們,是可以看到父親付出的一切的。在兩姐妹辛苦訓練的同時,父親也在想方設法地為她們創造更好地訓練條件。一點一點除草,一點點搭建棚子,仔細揉搓場地裡的每一捧沙子。為了女兒有力氣去菜市場討價還價買雞肉,大半輩子過去了開始學做飯。縱然父親的付出或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但,每個細節都儘自己所能的做到能做到的最好,讓兩姐妹能安心訓練的舉動,出發點是一顆父親的心。一顆嚴厲到嚴苛,卻事事為女兒著想的父親的心。
而父親的爆發則是在兩姐妹翹掉訓練,去參加了村裡的那一場婚禮上。本來熱鬧的氣氛一下墜入冰點。父親在打了自己侄子一巴掌之後,忍住對吉塔動手的衝動離開了婚禮現場。這段劇情是影片的有一個轉折點。父親離開後,兩姐妹在一個小屋裡和新娘說著自己這些日子的委屈。但新娘說出的話卻出乎了她們的意料。在年紀相仿的新娘看來,吉塔和娜貝塔兩姐妹很幸福。因為她們的父親給了她們人生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像她一樣,十四歲就早早嫁人,嫁給一個有錢的老頭子減輕家庭的負擔。以後過著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的生活。兩姐妹聽後心裡有所觸動,開始主動地練習,為父親的夢想,也為了自己的人生做出積極的改變。
時間一點點過去,吉塔終於可以參加比賽了。她有勇氣地選擇了最強的對手,但是輸掉了。晚上回家的吉塔輾轉反側。她找到父親要求再參加一次比賽。不過幾分鐘的劇情,卻完全將我吸引進去。我甚至能切身體會到吉塔不挑戰弱者的驕傲,她對戰中的拼搏,以及落敗後的沮喪和不甘。
但之後的路是一條輝煌的路。她在男孩子堆裡屢戰屢勝。接觸職業摔跤後,更是作為常勝將軍,從初級組的全國冠軍到高級組的全國冠軍。她長大了,她的父親也老了。她覺得,她的父親不夠專業了,她要去國家集訓中心。在新的環境裡,吉塔感覺到從未有過的輕鬆。她拋棄了過去爸爸交給她的技巧,說那是過時的,還打敗了自己的父親,「證明」了自己,和父親不歡而散。
看到影片裡父親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對戰時,我突然感到了一絲英雄遲暮的悲哀,我突然間很心疼這個父親,也很心疼這個曾經的摔跤選手。作為一個選手,雖然已經告別了夢想,但這一戰,他告別的是摔跤手的身份。獨坐在夕陽下的他何嘗不知,他在摔跤上已是日薄西山。作為一個父親,自己耗盡心血教導的女兒,否定了自己交給她的全部,以後可能也不被女兒需要。而這一切,他依然默默地接受了。
開始參加國際比賽的吉塔,首戰便輸給了對手。而妹妹娜貝塔卻得到了全國冠軍進入了國家集訓中心。姐妹見面,妹妹看到姐姐悠哉地塗著指甲油,覺得姐姐變了。再也不是輸了比賽輾轉反側的姐姐了。吉塔對此卻不以為然。
看到這裡,其實從吉塔進入國家集訓中心一直到這一段的劇情,影片再次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不忘初心。這其實是一個人人都知道,但是很難有人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吉塔這樣前期拼命努力,放棄其他一切的人,順順利利久久未經挫折,一朝離開曾經壓力的來源,心態失衡,於是開始找回曾經失去的樂趣,不再向往日一般用功是很容易便能踏上的路。而忘卻初心之後,失敗變成了一件早晚會到來的事情。
一次失敗吉塔並沒有放在心上,但是隨後的三連敗讓吉塔嘗到了久違的不甘和沮喪。而吉塔幸運的是,她有一個好妹妹,還有一個好父親。 父親聽說他的困難,立刻到了她們所在的城市。租了一間狹小的房間。每天早早起來陪著姐妹倆訓練,給姐妹倆做飯加餐。在被校方發現,女兒面臨退學的時候,一字一句的說著孩子們一路走來的艱辛。這個連自己輸給女兒後都沒有表露出一絲悲傷的男人,在這時卻眼中含淚,一遍又一遍地請求著。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在父親的幫助下,吉塔重新站了起來。最終得到了她和父親夢寐以求的金牌。
這枚獎牌是一個少女十年汗水和成長的見證,也是一個父親心血澆灌之下開出的花。
看完整部電影,我依然無法回答父母是否有權利要求子女繼承自己的夢想這個問題,但整部電影每一個關於父親的鏡頭,都讓我看到了一個沉默嚴厲,但深深愛著孩子的父親。這個父親,會嚴控女兒的飲食,會給她們安排嚴苛的訓練,會眼看著女兒在河裡掙扎,會不顧女兒的意願剪掉她們的長髮。但是這個父親,也會在女兒開始練習摔跤前,讓她們把零食吃個夠,會親手給女兒搭建一個訓練的場地,會想方設法給女兒提供好的訓練條件,會在女兒第一次失敗安慰她,會在女兒決意離開時放手,還會在女兒面對困難時第一時間想辦法到她身邊,更會在女兒被詰問時告訴校方,女兒唯一的錯誤就是有一個瘋狂的父親。這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什麼是父愛的深沉。女兒吃得苦受的累,心裡的委屈,他統統都懂,他比她們記得更加刻骨銘心。當他拿出那本記錄著女兒們每一次比賽的「功勳簿」時,我感受到的是一個父親對女兒深藏的驕傲和愛。這個父親,對女兒沒有說過一句溫言軟語,但這個父親用最細膩的行動表達了他的殷殷愛意。
而在這種愛意下,兩個女兒也都很爭氣。作為電影主要描繪的人物吉塔,她的人物形象刻畫的十分豐滿。通過電影,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一個女孩的成長之路。從迫於父親的威嚴學習摔跤,到反抗壓迫地種種小手段,再到被他人點醒知道父親的苦心。從第一次失敗的愧疚,到連勝後的驕傲自滿,不再信服父親的管教,再到連敗後的悔恨,以及最後終於成功得到世界冠軍的喜悅,得到父親肯定的滿足。無論是孩童的叛逆,懵懂。還是少年人的銳意,驕傲。以及洗盡鉛華後的重拾初心。電影中的情節都做出了恰當的表達。
《摔跤吧,爸爸》這部影片,我們從上文的解析和論述中不難看出,它諷刺了很多社會現象,也引導觀影的人們去思考一些問題。無論是生男生女,子承父業,周圍人對「非主流」的嘲諷,以及不忘初心,甚至是哪個像小丑一般存在的國家教練。這部電影用張弛有度的節奏,真實又不缺戲劇化的表達,將這些現實問題既不尖銳,又確確實實能讓人意識到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而且,這些問題出現的時間點又完美的應和了從爸爸想要一個繼承人到少女成長為世界冠軍這條漫長的路上,不同階段自然而然會產生矛盾的時間點。這種處理和安排提高了整個電影的流暢度,和故事性。矛盾詳,日常略,卻不是略而不表,讓觀眾在少女的摔跤歷程中從不缺席,大大提高了觀眾的代入感。直到最後少女終於奪得世界比賽的金牌的那一刻,引起深深地共鳴。
這部電影還十分值得誇讚的一點是它的插曲。插曲的編曲和旋律有著印度獨特的風格,真正讓人讚嘆的,是插曲的歌詞以及插入的時機。這部電影在每一段加快時間進度的「略寫情節」時,就會插入歌詞與場景相對應的歌曲。比如文章第一句話引用的,便是姐妹倆最開始接受訓練,影片裡在略寫她們訓練時所用的插曲。完全寫出了當時兩姐妹內心的想法。此後的每個插曲,都是如此。
還有電影開頭的戲劇性表達,一個縣級摔跤冠軍,嘲諷身為全國冠軍的爸爸,兩人當場較量了一番,「巧合」的是,兩個人摔跤的過程完全同步電視裡比賽的過程。這樣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在影片一開始便定下了一個歡樂的基調,這個基調也貫穿整部電影,內容的深度分毫不差,卻也絲毫沒有壓抑地深沉。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是一部十分值得觀看的電影。它有輕鬆幽默,有深度內涵,有父愛如山,有砥礪前行。這是一部有現實原型的電影。它講述了兩代摔跤手長達十年的圓夢之路,也唱響了一個懵懂叛逆少女的成長之歌。就像吉塔和娜貝塔兩姐妹的成功讓女子摔跤在印度興起一樣。在競技體育的路上,老將不死,薪火相傳。傳遞的或許不是勝利,但追逐勝利,勇於拼搏的精神一定會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並且不斷地影響著更多的人。我想,這一點或許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給我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