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市場關注的螞蟻金服IPO發行價昨日終於確定為68.8元/股,折合市值高達2.1萬億人民幣。在今年這次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馬雲感嘆:「這麼大規模的IPO,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紐約以外定價。這在5年前甚至3年前我們想都不敢想,但是奇蹟就這麼發生了。」
還未到二級市場交易,僅IPO發行就已達2.1萬億,其估值完勝商業銀行龍頭老大工行1.8萬億的市值。並把A股市值最高的2.06萬億的貴州茅臺也甩在了身後。一隻迅速崛起的螞蟻,上市前就確定中國股市一哥地位。憑這就完全可以把傳統金融放在地上摩擦。
如此奇蹟,套用馬老師的話,三、五年前想都不敢想。當年為什麼會取螞蟻這個名字?筆者臆想,大概是想發揮螞蟻啃骨頭精神,夾縫中求生存,在網際網路金融新賽道殺出一條血路來吧。而如今的螞蟻今非昔比,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在螞蟻集團平臺上使用過一種或多種數字金融服務的用戶已高達7.29億人,成為連注射激素都敵不過其生長速度的超級巨獸。
脫胎於阿里支付寶業務的螞蟻金服是一家金融公司嗎?螞蟻擁有銀行、基金、財險、小貸等牌照,借貸產生的技術服務費是其最大收入來源。從表面看確實是一家金融公司。但深入分析發現,其核心資產跟競爭王牌,是手握7億多用戶和超8000萬商戶的信用數據。
通過引流、助貸、聯合貸款等方式為其他金融信貸公司提供更精準的客戶信用評價獲得收益。而螞蟻本身並不直接承擔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與賺取存貸差的傳統金融業務有本質區別。
用大白話表述,通過搜集用戶在淘寶消費和使用支付寶時產生的歷史數據變成用戶信用評分,出售給信貸公司賺取收益。簡單一句話,出售用戶個人數據,做無風險套利。
沒想到,我們的個人數據這麼值錢!可以把一隻螞蟻養成比大象還龐大的軀體,連馬老師自己都認為是個奇蹟。2.1萬億折算到7億用戶,每個用戶的數據價值接近3000元人民幣。這還僅是用戶數據裡面僅涉及個人信用部分的信息,並且是螞蟻一家公司創造的價值。難怪各網際網路公司都在拼命搜集我們的數據信息,而事實上數不清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在利用我們的數據賺錢。其中還不包括無法統計的猖獗的個人數據地下販賣行為。
利益驅使,手機裡的每個APP都在盜取我們的數據,窺視我們的隱私。留意過在安裝某APP時會要求開放麥克風權限嗎?又不是去唱卡拉OK,幹嗎要開放麥克風權限?
不知道吧,我們平時的談話內容,有可能被這些要求開放麥克風權限的APP給監聽。比如,日常講話時提到「買輛車「這樣的關鍵詞,打開網頁也許你會發現,網絡在給你推送汽車廣告,而且很有可能是你經濟可承受範圍,且是自己比較喜歡的車型。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輸入法是我們頻繁使用的工具之一。與異性撩騷、吐槽老闆、在瀏覽器查詢不想被他人知道的內容等都會被一些輸入法軟體記錄在雲端。並且還可以給出一個讓你打字更流暢方便的冠冕堂皇理由。當然如果有人願意出價,比如大數據廣告推送公司要花錢購買數據,販賣給他就可以賺大筆的錢,何樂不為呢!
呀,太可怕了,那我不打字直接語音可以嗎。哈,不好意思,你的麥克風權限也已經被開放了。麥克風、攝像頭、輸入法、剪切板、位置定位、手機圖片、通訊錄......
你能想到和想像不到的個人隱私數據方式都被商家全面開發。軟體越流氓要求開放的權限越多。作為程序模塊,一些無良SDK會寄生在APP中,偷偷獲取你手機號碼、IMSI、通訊錄等信息。在網絡世界我們赤身裸體,身邊圍著一大群網際網路公司拿著放大鏡,永不疲倦的偷窺,且不放過你每一寸肌膚。
各網際網路企業競相比拼搜集用戶數據的能力。本著「即使我不搜集,也會被別的企業搜集「的原則,既然自己可以免費搜集到,為何再花錢去其他公司手裡去購買?移動互聯時代,個人數據越來越有價值,螞蟻如果不搜集不掌握個人隱私數據,又如何能創造迅速超越大象的神奇?
掌握通訊錄可知道用戶人際關係,窺視瀏覽記錄可知道習慣偏好,查看購物歷史記錄可判斷購買力。竊取聊天記錄知道你愛吃什麼、愛穿什麼,那就給你推送相應的廣告信息。
能不能拒絕交付個人隱私數據?覺醒的人們開始反擊!
2018年5月25日,被視為「史上最嚴」的歐盟隱私法案《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生效。
GDPR一經推出,包括google和Facebook等全球網絡巨頭在內的不少網絡公司吃上官司,要為其侵犯用戶隱私行為支付巨額罰單。但用戶數據就存放為我們提供服務的各公司伺服器上,打開後門就能獲取。靠一紙法規,治標卻難治本,無法從根本上阻止各網際網路公司偷窺用戶隱私的原動力。難道要退回到沒有網絡的時代,才能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
區塊鏈去中心化分布式思想的誕生,為用戶數據隱私保護推開另一扇門。
藉助密碼學,可阻止任何人通過任何方法獲取「我」的個人數據。網絡上產生的數據掌握在「我」自己手裡,加密存放在雲端。沒授權,任何人都沒能力窺視跟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這不是玄幻小說。畢業於清華的弦子科技產品總架構師W博士,一直從事讓數據回歸個人掌握的研發工作。據W博士介紹,他主導開發的在Web端應用於個人數據保護「Tsubasa」插件即將成功。並且可在人們熟悉的電商應用場景中直觀地展示出來。在平臺、商家與消費者的三方協作中,可以從技術上屏蔽平臺獲取雙方交易數據。
數字握在個人手裡,商家拿不到數據,沒商家主動去應用怎麼落地?即使通過規定強制執行,商家降低服務質量怎麼辦?個人產生這麼多數據,加密存放雲端產生的費用誰來買單?
針對大家的各種疑慮,弦子科技創始人李茗指出,包括數據權在內,每個人平等地擁有自己權利的社會文明進程不會變。網際網路各賽道都存在競爭,顛覆傳統的新模式不斷推陳出新,造就市場機會。當原賽道無法打破頭部壟斷,開闢新賽道,為用戶提供更好服務的商業創新從未停止。競爭者通過更優的服務體驗吸引用戶,創造商機,原有商業模式只能被迫跟進。同樣,願意為用戶數據加密存放付費行為更易獲得用戶支持時,這種模式將得到推廣。
談到「Tsubasa」應用與落地,弦子科技另一合作人武婕表示,率先應用於電商系統,更多是可被直接驗證。擁有掌握自己數據權的訴求不止個人。整個社會的每個組織個體都應有保護個人數據的能力。比如,政府主導構建金融監管平臺,各銀行、證券、保險監理等機構都有自己的商業數據、商業機密需要保護,而不能把數據公開開放在平臺。政府各部門都存有海量數據,政府主推的打破數據壁壘、拔掉煙囪構建統一開放數據共享平臺,也會面臨各部門數據的保護問題,讓很多部門不願把自己數據開放出去。具備通零知識證明,以及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同態加密等安全算法,Tsubasa大有用武之地。
當前,我國把數字經濟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全產業數位化布局。整個網際網路產業正面臨向數字經濟轉型的歷史機遇。數據不能確權如何能公開交易呢?因此,數據確權是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交易、價值交換的基礎。數據權如何認定,大數據如何治理,用戶數據怎樣保護,隱私洩露該如何規避,將迎來廣闊的需求空間。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