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譯「不愛勞作,不能分辨五榖」?錯!

2020-12-23 Truffer

《論語》是千年名著,但歷史悠久,舛錯多多。有一些原因使得這些錯誤以訛傳訛,不斷傳承,實為憾事。

(1)因尊崇而木然:基於對「萬世帝王」孔子的尊敬,後世學者即便看出了文章的錯誤,也不敢加以糾正,畢竟這個幾乎就是「殺頭之罪」啊。

(2)因學識而木然:古文的註疏,歷來有一個很不好的傳統。那就是「以字論字」,」以文論文「。後人學者,大多專注於文史而偏離理科,學識非常有限,對於文章的理解既沒有高度,也沒有廣度。這種在宋朝、明朝尤為突出,到了清朝中期取得了一些突破。解放後至1980年,是不錯的。而改革開放之後,又回到了宋朝、明朝的老路。文史的發展被細枝末節、華麗詞藻、奇談怪論、神仙傳奇所羈絆,未有絲毫進步。

本文以《論語·微子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段為例,加以簡要的說明。

先解釋一句:筆者程式設計師出身,學習古文不太關心字、詞的性質、用法等細節。語法與修辭一竅不通。只關心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解釋是否符合整段或整篇文章的邏輯。看註疏本,也不管什麼朱家、馬家、牛家,懷疑一切!

原文(筆者認為本段【子路曰】有明顯的錯文,加以調整!):

子路從而後。

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農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通「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sì)之,見(xiàn)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

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通「返」)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不仕無義。子之仕也,行其義也。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翻譯與解釋:

子路跟隨先生(孔子)出行,落在後面了。(「後」字僅用於「皇后」等。)

遇到一位老者,正用木杖挑著農具(迎面而來)。子路問道:「請問老丈見過一位老師模樣的人嗎?」

老者說:「我正忙於勞作呢(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勤四體分五穀,「不」是虛詞,無實際意義。本句倒裝。)。沒見過什麼老師(模樣的人)啊?」說著便將木杖插入土地,開始除草。(不再搭理)。子路(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便拱手立於一側。(此時天色已晚)老者奉勸子路不要再走了,邀請子路住下,還殺雞煮飯招待子路,並將兩個兒子引見給子路。第二天,子路才告辭而去。

(等子路追上孔子後)將此事相告,孔子說:「(老者)敢情是一位隱士。(我想見見)」(遂)指派子路回去尋訪。(可惜)等子路到了(原地),老者已經不見了。

子路觀點:長幼之間的禮節是絕不能沒有的,臣子對國君的責任更不可少。

子路觀點:如果不做官,就不用討論責任了。先生想去做官,也是為了責任吧。(但如果做了官,卻)想要潔身自好,這不符合常理。(所以,子路就事論事地說)先生您該知道為什麼您的「道」常常行不通了吧。

又:

有一段期間,知識分子(臭老九)常常被譏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哪兒跟哪兒啊?

相關焦點

  • 《論語》有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其中「五穀」指的什麼?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什麼?,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文中的「丈人」自然不是指子路的嶽父,而是古代對老人的尊稱。寡聞大意為:子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一日落後,於是詢問路旁除草的老人見沒見孔夫子,老人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質問子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能稱得上「夫子」稱謂?,隨後就不理子路又去除草了。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 成語故事
    勤,五 谷 不 分  ]◆ ◆ ◆from 寶寶睡前故事在線聽點擊上方視頻播放成語故事【成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拼音】:sì tǐ bù qín , wǔ gǔ bù fēn【解釋】: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成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拼音】:sì tǐ bù qín , wǔ gǔ bù fēn【解釋】: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意思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能算老師呢?【近義詞】:飽食終日 無所事事【反義詞】:孜孜不倦 不辭辛勞【例句】:年輕人要懂得上進,像那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 人們常說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意思是罵人還是誇人呢?
    引言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大多數用在諷刺別人的時候,一般常用於說別人好吃懶做,讀書少,不知變通的時候說。那這句話中說的四體和五穀究竟是什麼呢?來源這句話最早出自《論語》,其中有一句: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大概意思就是,在24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遊,但是有一個學生子路掉隊迷路了,在路上遇見一個農夫,就問:請問你見我們孔夫子了嗎?農夫笑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孔子?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的「五穀」指什麼?
    五穀是中國語言中常用的一個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五穀豐登」、「五穀雜糧」等,但五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五種作物。「谷」是指有殼的糧食,像稻、稷(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一層殼,所以叫作谷。
  • 四體不勤 也分五穀|五穀到底是哪五種穀物呢?德福康教您認五穀
    在這特殊時期,我們正好可以有時間分分五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一成語典故,出自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現多理解為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這個理解並不準確,具體分析請看本期第三篇文章)四體,就是我們的兩手兩足,那五穀到底是哪五穀呢?
  • 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那麼五穀指的是五種作物嗎?
    「五穀」是糧食的總稱,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還有就是古代對於紈絝富家子弟往往諷刺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裡的「五穀」都是泛指糧食。那麼「五穀」在古代指的是什麼意思?指的是五種糧食作物嗎?先秦時期,人們種植的穀物有上百種之多,在當時的經典著作中找不到「五穀」的影子,只有「百穀」之說。「百」是怎麼一步步的變成「五」的呢。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當時社會上陰陽五行思想影響較大,認為「五」是萬物至尊,所以用「五」來代指所有穀物。二是人們長期實踐勞作的結晶,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耕種。根據產量,耕種條件等種種因素,逐步確定下來了五中最主要的糧食品種。
  • 其實關於五穀的內涵一直在變化,你是否被人說過「五穀不分」?
    每到收穫的季節,人們都喜歡用「五穀豐登」來形容豐收,也常常用「五穀不分」來指代沒有生產勞作經驗,缺乏常識。那麼,五穀究竟是哪五穀呢?五穀還是六穀?「谷」來自同音字「穀」的簡化,古時指有殼的糧食。我國是糧食生產的農業大國,刀耕火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 在古代,讀書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為什麼社會地位卻很高呢?
    那個時候,讀書人大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會「寒窗苦讀」。他們要整日讀書,所以既不會種地,也不會做工,很多事情都不會做,以至於被人笑稱「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在中國舊傳統中,為什麼他們的社會地位卻非常高呢?因為,無論是農、工還是商,他們所專攻的只是一門職業,說白了,就是一種個人養家餬口的方式。
  • 古人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你能分清五穀有哪些嗎?
    古人曾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表面意思是不參加農業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實際上指的是脫離了生產勞動,就會缺少生產知識,這也暗指一些懶惰之人。我們都知道過去古代人們以農業為主,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識別五穀幾乎是人人都懂的。然而現在城市工業化、城鎮化,許多人可能都分不清五穀為何物。
  • 九成人都不知道五穀到底是什麼?一起來看看五穀的形成與發展!
    有一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缺乏知識,非常懶惰,這句話是出自於《論語·微子》當中的,說的是孔夫子帶著一幫學生出去遊學,途中子路掉隊了,子路在找孔夫子的過程中,看到一個農夫在耕種,子路就過去問他有沒有見到夫子,農夫就回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 孔子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漲姿勢】「五花八門」是哪五花?「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四體不勤  出自《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四體指雙臂、雙腿。  五穀不分  五穀: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  《論語 · 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②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也不能分辨,我怎麼知道誰是你的老師呢?」說完,他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雞煮小米飯給他吃,並介紹會見了他的兩個兒子。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就讓子路帶路返回去拜見那位老人。到了那裡,老人已經走了。子路說:「不做官不合乎大義。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八篇《微子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 孔子 自然知識淵博絕非「五穀不分」
    老農不屑地答道:看見過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那配給人當老師嗎? 《論語》裡講述的這兩個故事,生動形象,短小好記,似乎又屬聖人的「缺陷面」,頗好玩兒,以至千百年來,對孔子的其他事跡,很多人也許僅能略知一二,甚至全然不曉,對這兩個故事,卻是歷朝歷代婦孺皆知。
  • 這五十個日常應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
    五,學而不厭。——《論語.述而》釋義:在學習上面,永遠不能滿足。現在用來形容人努力學習、追求進步的精神。六,是可忍,孰不可忍。十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論語.微子》釋義:原指幹活的時候手腳忙不過來,顧不上分辨五穀,形容非常忙碌。後多用來形容人懶惰,脫離勞動和群眾,連五穀是什麼都分不清楚。十三,述而不作。
  • 「五穀」、「雜糧」不是一碼事兒 分別指的是什麼
    五穀雜糧是對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主要指主食,雜糧則主要指輔食。「五穀」都有哪些「五穀」名稱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中即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話。但五穀究竟指哪幾種作物,答案卻不是唯一的,《周禮》中的五穀指「麻、黍、稷、麥、菽(豆)」;《孟子》中的五穀指「稻、黍、稷、麥、菽」《管子》中的五穀指「黍、秫、菽、麥、稻」;《楚辭》中的五穀指「稻、稷、黍、菽、麻。」而在近代編成的《辭源》上,五穀為「稻、黍、稷、麥、豆。」
  • 老話說:四肢不勤,五穀不分 五穀雜糧中的五穀究竟是哪五種?
    有的喜歡吃麵,有的喜歡米飯,有的喜歡饅頭包子,可以說是種類繁多,而我們所吃的食物總歸離不開五穀。五穀,這個詞大到垂垂老矣,小到啟蒙稚童都聽過、知道這個詞,而五穀具體指的是或者說是哪種穀物?哪五穀?下面聽我細細道來。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