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千年名著,但歷史悠久,舛錯多多。有一些原因使得這些錯誤以訛傳訛,不斷傳承,實為憾事。
(1)因尊崇而木然:基於對「萬世帝王」孔子的尊敬,後世學者即便看出了文章的錯誤,也不敢加以糾正,畢竟這個幾乎就是「殺頭之罪」啊。
(2)因學識而木然:古文的註疏,歷來有一個很不好的傳統。那就是「以字論字」,」以文論文「。後人學者,大多專注於文史而偏離理科,學識非常有限,對於文章的理解既沒有高度,也沒有廣度。這種在宋朝、明朝尤為突出,到了清朝中期取得了一些突破。解放後至1980年,是不錯的。而改革開放之後,又回到了宋朝、明朝的老路。文史的發展被細枝末節、華麗詞藻、奇談怪論、神仙傳奇所羈絆,未有絲毫進步。
本文以《論語·微子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段為例,加以簡要的說明。
先解釋一句:筆者程式設計師出身,學習古文不太關心字、詞的性質、用法等細節。語法與修辭一竅不通。只關心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解釋是否符合整段或整篇文章的邏輯。看註疏本,也不管什麼朱家、馬家、牛家,懷疑一切!
原文(筆者認為本段【子路曰】有明顯的錯文,加以調整!):
子路從而後。
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農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通「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sì)之,見(xiàn)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
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通「返」)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不仕無義。子之仕也,行其義也。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翻譯與解釋:
子路跟隨先生(孔子)出行,落在後面了。(「後」字僅用於「皇后」等。)
遇到一位老者,正用木杖挑著農具(迎面而來)。子路問道:「請問老丈見過一位老師模樣的人嗎?」
老者說:「我正忙於勞作呢(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勤四體分五穀,「不」是虛詞,無實際意義。本句倒裝。)。沒見過什麼老師(模樣的人)啊?」說著便將木杖插入土地,開始除草。(不再搭理)。子路(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便拱手立於一側。(此時天色已晚)老者奉勸子路不要再走了,邀請子路住下,還殺雞煮飯招待子路,並將兩個兒子引見給子路。第二天,子路才告辭而去。
(等子路追上孔子後)將此事相告,孔子說:「(老者)敢情是一位隱士。(我想見見)」(遂)指派子路回去尋訪。(可惜)等子路到了(原地),老者已經不見了。
子路觀點:長幼之間的禮節是絕不能沒有的,臣子對國君的責任更不可少。
子路觀點:如果不做官,就不用討論責任了。先生想去做官,也是為了責任吧。(但如果做了官,卻)想要潔身自好,這不符合常理。(所以,子路就事論事地說)先生您該知道為什麼您的「道」常常行不通了吧。
又:
有一段期間,知識分子(臭老九)常常被譏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哪兒跟哪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