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麼是不應當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以及妨礙團體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根絕,必須耐心地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
李女士的孩子三歲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表現讓她火氣很旺。她的孩子琳琳解決問題的方式通常是多用手,少用嘴。如果在家中不如意,就會又哭又鬧,在地上打滾。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搶玩具,搶不過就用牙咬,用腳踢。
王女士的孩子青青平時經常說「我討厭你」「臭媽媽」等等之類傷害媽媽的話,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他就說「我打死你」。見到爺爺奶奶喊「笨蛋」,大人的說他,根本不聽。
最讓陳女士頭疼的是他的女兒照照學會了說謊,早餐的麵包不想吃就放到書包裡,然後告訴媽媽吃過了;不小心碰倒了茶杯,水撒了一地,她卻說「不是我碰的」。
孩子怎麼沒有一點是非觀念?
孩子在自我意識萌發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模仿期,這時孩子領悟掌握了某種行為,通過不斷的重複,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但是周圍的環境,好的和壞的他們都一起學來了。他們的活動範圍很小,接觸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他們的一些言談舉止,他們的言談舉止,對事物的認識等就是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表現。如果我們沒有良好的是非觀念,沒有良好的行為舉止,孩子就會從我們身上學到不良行為。
兩三歲的孩子因為年齡小,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很難分辨事情的好壞,再加上這個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相應的活動能力也強,他們會用很多的精力來維護自我。
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很多父母的表現是批評,打罵,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可是,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讓孩子模仿我們的做法,甚至激起孩子的反抗。所以要切記打罵孩子,否則會傷害孩子的心靈,甚至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問題。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父母首先要自己保持理性,不要以為批評孩子就是教育孩子。其實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經常推人,踢人,父母就要反思一下,自己在解決家庭問題的時候是不是也是有類似表現。孩子做錯事,說謊,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喜歡推卸責任,抱怨指責。
其次,我們要講究說話的技巧和藝術。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對批評和強硬有著明顯的抗拒,所以要講究溝通技巧。父母先處理孩子的情緒,然後再指導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自己學會辨別是非。
毛毛叫的小客人要玩他的玩具,不小心弄壞了。毛毛大哭不止,還用手打小客人。毛毛媽媽及時制止了毛毛的攻擊行為,把他抱在懷裡,對他說:「玩具弄壞了,毛毛很難過,是嗎?」「嗯」「媽媽知道毛毛難過,毛毛難過。」媽媽嘴裡一直說著。毛毛漸漸的不哭了,開始動手自己組裝玩具。等客人走了,媽媽和毛毛一起收拾玩具的時候,輕輕的對他說「人不是用來打的。」毛毛說:「打人是不對的」。
此時孩子已經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先安撫情緒,再指導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