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開學快三周了,孩子在幼兒園也基本上適應了,有的孩子和老師、小朋友相處愉快,有的則可能總是融入不到幼兒園的集體氣氛中,家長對老師也好像頗有微詞,上了幾天就想轉園。
3-6歲是寶寶智力發展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孩子在幼兒園和老師相處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幫助很大,家長需要和老師密切配合,良性友好溝通。
1、不信任老師的家長
老師花費了很多心思和精力照顧孩子,唯恐照顧不周,孩子家長有意見。但老師少,孩子多,總有忙不過來的時候,家長不放心總是諮詢。
家長分分鐘盯著監控,時不時地問老師:「孩子哭了,老師哄一哄吧!」「老師,孩子怎麼坐在角落裡?」「老師,你拍的視頻怎麼沒看到我家孩子呀?」
一次兩次可以,代表了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情,經常如此,老師心裡多少有點兒不舒服,感覺不被信任,心情壓抑,時時刻刻處在被監控的狀態。
早幾年的幼兒園都沒有監控,孩子也愉快地度過了幼兒園時期,父母不可能監控孩子從小長到大,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就要相信老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信任老師,會給老師莫大的鼓勵,對您的孩子更加關注。
2、盛氣凌人的家長
有些家長家庭經濟條件好,或者自恃學歷高,工作單位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加上自己閱讀了大量的育兒早教知識,說起來一套一套的,就有些心高氣傲,看不起幼兒園老師,覺得老師不過爾爾。
和老師說話十分高傲,盛氣凌人,高揚著下巴,面部表情嚴肅,讓老師很不爽,感覺不受家長尊重。家長待人接物的樣子,也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會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其實越是真正有知識的人越謙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特長,有自己學習的地方。每個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既然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也是認可這家幼兒園的環境、師資各方麵條件,尊重幼兒園老師,就是尊重家長和孩子自己。
3、自由散漫的家長
家長對幼兒園的紀律不重視,覺得在幼兒園學不到什麼,或者也沒打算孩子讓幼兒園裡學多少知識,以玩為主。想去就去,不想去時也不跟老師打招呼,不請假,或者經常遲到。學校裡組織集體活動也不參加,如果小朋友都這樣,老師工作就會很被動。
如果想讓孩子未來有出息,一些好習慣好品格在幼兒園就要養成。幼兒園的活動還是挺豐富的,我家二寶所在的幼兒園老師天天在群裡發小朋友當天的活動內容,有做早操、健康戶外活動,拍籃球、科學知識、特色課程音樂律動、拼圖、機器人課程等等,並督促家長在家裡輔助孩子練習。
孩子的智力發展和性格培養就在這每天的練習中悄無聲息地成長,潤物細無聲,每天進步一點點,成就美好成功人生!
歡迎關注胡蘿蔔媽媽育兒說,70後倆娃媽媽,大孩子小寶寶的育兒知識盡在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