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鬥士」趙忠賢: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

2020-12-11 央視網

「超導鬥士」趙忠賢: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

 趙忠賢院士工作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供圖)

央視網消息:趙忠賢在國際超導界享有盛譽。1997年擔任第5屆國際超導大會主席。2011年擔任第26屆國際低溫物理大會主席。2018年還將擔任第12屆國際超導大會的主席。趙忠賢自己也從未想到,有一天,他會變成國際物理學界代表中國的符號。將近76歲的趙忠賢目前仍在堅持高溫超導研究,這位「超導鬥士」跨域半個世紀的追逐,讓高溫超導紮根中國,躋身國際前列。

少年強 則國強

高中時代,趙忠賢被國家提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深深地影響著。他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讓中國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的渴望。1959年,趙忠賢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錄取,1964年大學畢業並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他滿懷著對祖國科學未來的美好憧憬一幹就是五十多年。

物理所是新中國超導研究的發源地,年輕的趙忠賢進入中科院物理所工作時,我國的超導研究才剛起步,尋找高溫超導更是天方夜譚。1973年,經周總理批示,一批年輕學生和學者被派往國外學習, 趙忠賢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接觸到了世界超導研究最前沿。1975年回國後,趙忠賢提出要「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簡稱「高溫超導體」)。1987 年2月,趙忠賢及合作者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並在國際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組成為Ba-Y-Cu-O。國際上很多實驗室驗證了中國的工作,推動了國際高溫超導研究熱潮。

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柏德諾茲指出:「趙教授及其同事們的研究成果是舉世矚目的,感謝他們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和超導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趙忠賢等人的工作大大提升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國際地位。1987年,趙忠賢作為五位特邀報告人之一參加了美國物理學會三月會議。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有這樣的待遇,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這也標誌著中國物理學家走上了世界高溫超導研究的舞臺。

忠誠超導 不舍晝夜

超導研究難度極高,如果沒有堅韌的內在動力,難免中途放棄,這樣的例子在國際上多得是。用趙忠賢自己的話來說,他的內生動力,就是把個人的志趣與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中國的科技實力,花錢是買不來的,白送更別想,只能立足於自己咬牙攻關。不圖名、不求利、知識報國、科教興國,趙忠賢就是懷著這樣的價值觀,一步步把中國推向了科技實力的新高度。

在1987年取得成績之後,雖然獲得許多獎勵和榮譽,但趙忠賢沒有被衝昏頭腦。他一直對所裡的同事講: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做的就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榮譽歸於國家,成績屬於集體,我個人只是其中的一份子。他兢兢業業,一門心思繼續他的高溫超導研究。

2008年日本一小組報導了LaFeAsO有26K的超導電性,趙忠賢結合他的學術思路,認識到其中可能孕育著新的突破。趙忠賢提出了高溫高壓合成結合輕稀土元素替代的方案,帶領團隊很快將鐵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提高到50K以上,創造了55K的紀錄並保持至今,為確認鐵基超導體為第二個高溫超導家族提供了重要依據。實現了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的第二次突破。在這期間,他以67歲的年紀三次帶領年輕人幾乎通宵工作,完成了初期最關鍵的三篇論文。事後得知,其中一篇比國外同行只早了一天發表。

敬賢愛士 寄望未來

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從未讓趙忠賢感到枯燥。「科研工作者,最幸福的就是每天都在逼近真理。」趙忠賢說。他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理想和生計成為一體,一輩子幹著自己喜歡的事業。同樣讓趙忠賢覺得幸運的,還有數十年來他能夠遇見諸多優秀的合作者。

如今,趙忠賢年過七旬,頭髮花白,科研仍然是他的一項樂事。即使在周末,也時常能在實驗室裡看見他的身影。「不過,我已經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奮戰』在一線了。我們的實驗樣品比頭髮絲還細,我年紀大了,手也抖了,這種事我就是拿著放大鏡也做不了了。」趙忠賢感慨,「但是,我能做的有兩件事,一是跟大家一起『凝練方向』,探討集中力量在哪方面能有突破,第二是『營造環境』,把年輕人的激情激發起來,把創造性發揮出來,讓他們能有所突破。」

如今,趙忠賢身邊已經凝聚出了一支世界領先的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隊伍。對於中國超導研究的未來,趙忠賢充滿信心。「如果有一天,超導又有新的突破,我相信一定有中國人的身影。」(文/劉禛)

相關焦點

  • 超導領域的「中國符號」:201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趙忠賢
    1月8日,趙忠賢院士與學生在實驗室裡討論問題。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40多年前,中國的高溫超導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今,中國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高溫超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
  • 趙忠賢與他的高溫超導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專題
    1958年「大躍進」時期,中國沒有液氦,也就沒法研究超導。受當時氛圍的影響,相當一段時間的研究是躍進式的,目標是「躍進」出超過77K的「液氮溫區超導體」,結果可想而知。所以時隔20年後當趙忠賢再次提出80K的液氮溫區超導體也是可以存在時,大家都還心有餘悸。但趙忠賢作為當時極少數的「歸國人才」還是得到了支持,開始在全國組織和推廣「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
  • 【人民日報海外版】超導領域的「中國符號」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40多年前,中國的高溫超導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今,中國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高溫超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他帶領團隊在世界兩次高溫超導研究突破中勇立潮頭,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國際公認的超導研究權威,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領軍人。
  • 他與屠呦呦齊名,是當今中國物理學的領路人
    1959年的趙忠賢成功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物理系,在大學期間他學習非常刻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畢業之後被分配搭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物理所是中國超導研究的起源地,趙忠賢在這裡開始了對超導體的研究,1973年,在周總理的指示下,決定選拔一批年輕的學生和科學家到國外學習,趙忠賢被選中,1974年到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在這裡他接觸了世界超導研究的最高水平,學成歸國後,趙忠賢決定研究高溫臨界溫度超導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高溫超導體。
  • 【人民網】他們,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世界最前沿
    2014年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憑藉在「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未來科學獎」的開創性工作在《中國物理快報》發表
    (一)趙忠賢團隊將鐵基超導的開創性工作和22篇重要論文在《中國物理快報》發表祝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趙忠賢先生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紮根並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 趙毅衡|中國符號學的黎明
    學界做此種區分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西方通用的「符號學」一詞semiotics,與符號sign不同,而且符號學的定義建立在此種不同上:「Semio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sign」實際上西語中此定義是希臘詞源「符號」(semeion)與拉丁詞源「符號」(signum)的同義詞循環定義。中文沒有必要跟西人轉詞圈子。
  • 論翻譯符號學的符號分類與轉換
    研究方向:翻譯符號學、語言學譯介史、翻譯思想史、社會語言學等。【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外國語大學當代國際話語體系研究院2017年度招標課題一般項目「文化符號價值開發與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摘要】以往的符號學及相關研究以語言文字為參考點,將人類用以載意的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
  • 解放後物理所的科學發展 | 物理所九十周年所慶專刊
    作為中國成立最早的國立物理學研究機構,物理所的成長軌跡幾乎與近代物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同步。她陸續開展了光譜學、磁學、結晶學、金屬物理、地磁觀測及物理探礦等多領域的研究,率先開創了半導體物理、低溫物理、固體發光等多個學科,為推動近代物理學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奠定了堅實基礎。
  • 物理所實驗觀察(Li,Fe)OHFeSe超導體與單層FeSe薄膜
    鐵基超導體作為繼銅氧化物超導體之後的第二類高溫超導體,其超導機理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絕大多數鐵基超導體具有位於布裡淵區中心的空穴型費米面和位於布裡淵區頂角的電子型費米面。一種普遍的超導機理(費米面「嵌套」)認為,電子在電子型與空穴型費米面之間的散射,是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配對和超導電性產生的主要原因。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符號學體系
    而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則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展開。儘管如此,我國在符號學研究方面的迅速發展和進步不可小覷,無論從「質」的方面還是從「量」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躍升及全球地位的提高,中國符號學者也應不斷追趕國際潮流,堅持引介與本土化齊頭並進,在蘊含豐富符號學內涵的中華文化土壤中建立起獨樹一幟的中國特色符號學體系。
  • 物理系張定副教授、薛其坤教授領導的中德合作團隊在錫烯超導中...
    物理系張定副教授、薛其坤教授領導的中德合作團隊在錫烯超導中發現新的伊辛配對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16日電  超導體臨界磁場是指在外加磁場下超導態轉變成正常態所需的磁場強度。它是超導的基本性質之一,也是決定超導體應用的一項重要指標。第一個被發現的超導體——水銀,它的臨界磁場僅有幾十毫特斯拉。
  • 研製全球第二射頻超導腔 - 新中國60年特別策劃《中國硬實力...
    劉克新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重離子物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離子加速器分會理事。,整體上是在跟蹤國際先進技術。中國是全球4個能研製高端射頻超導腔的國家之一,研製水平僅次於德國,超過美國、日本。重離子技術成果在中國獲得廣泛應用,我們自己研製的靜電加速器,在中子物理、輻射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科學研究和應用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核醫學方面,比如核磁共振成像已成為現代醫學上診斷必不可少的手段。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來源:科技日報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除了收看國慶70周年慶典外,每天依然到實驗室裡工作。「下一個可以用來劃分時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溫超導體。」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濤眼裡,他們所從事的超導研究充滿魅力。
  • 二硫化鉭超導薄膜研製成功
    該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  據了解, 目前超導材料已應用於包括超導電線、 醫院使用的超導核磁共振成像儀以及磁懸浮列車等領域。 但由於目前超導材料的最高超導溫度在零下100℃以下,成本仍然較高,難以大面積推廣。因此,追求更高溫甚至室溫超導具有極高的實際價值。
  • 趙毅衡∣中國符號學的黎明
    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何人首先用「符號學」一詞翻譯semiology或semiotics,只能肯定,此詞不像中文其他學科譯名稱經常來自日語,日語的譯名為「記號學」。至今有一部分中國大陸學者以及一部分中國臺灣學者,堅持用「記號學」一詞,也有大陸學者把學科semiotics譯為「符號學」,但把sign稱為「記號」。此種命名,常見但並不通用,經常引起讀者困惑。
  • 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赴中科院物理所實習
    6月27日,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的72名學生趕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展開了為期1-2周的暑期科研實習。參加本次實習的學生來自少年班學院和物理學院,其中,09級學生共40人,10級學生共32人。  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孫牧研究員的報告正式拉開了此次科研實習的序幕。他首先對前來參加實習的同學表示歡迎,接下來,他著重介紹了物理所的發展歷史和研究方向。
  • 中國社會科學網:「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符號學」國際學術...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陳新儒 孫銘陽)6月16日—17日,由南開大學文學院、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上海《探索與爭鳴》雜誌社聯合主辦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行
  • 發展與展望:中國符號學研究今昔談 ——北京大學胡壯麟教授訪談錄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會時任領導認為,對於外語界的研究者來講,文化領域有些太寬泛,建議改為中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我當時正好作滿了兩屆的北京大學英語系主任,剛退下來,北大比較文學研究會的領導認為我還可以為學界做些貢獻,於是就推薦我去任會長。我去澳大利亞學習的是系統功能語言學,我的老師韓禮德曾倡導過社會符號學。
  • 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川舉辦
    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川舉辦 2015-07-04 14:59:304日,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開幕。來自中國、美國、法國、韓國等海內外300多名學者參會,共同研討文化與傳播裡的符號學。  「符號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一語點明,符號學就是意義學,任何意義都是要靠符號才能傳達,所以人們每天生活在符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