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 漢·班固
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教授的一次演講,獲得了國際各界的廣泛關注,演講中他提到了一個觀點,如今絕大部分中國人對中國迅速發展的看法,可能並不是外國人理解的那樣,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正在崛起,而對於中國人而言,我們更習慣將這個過程稱之為「復興」。
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千多年裡,中國有至少1800年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無論從軍事、經濟還是疆土面積上來看,中國的實力都曾令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
雖然現在中國的疆土並不是世界第一大,但唐、元兩朝時期,中國的國土都超過了1000萬平方公裡。
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數年前國外的一處斷崖曾出現了漢字,翻譯之後專家不禁熱淚盈眶:終於找到了。
一、異國他鄉的銘文
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國人不僅愛好書法,還喜歡用刻銘文的方式記錄事情,所以有些古墓中可能會有墓志銘,一些特殊的器具中也會有銘文出現。
這些銘文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刻在石頭或者金銀器皿上的銘文會被漸漸磨平,只有極少數能完整地保存下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蒙古境內的一處山崖上被發現刻有漢字銘文。銘文可貴,又是在異國被發現,所以這個發現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一開始中國的專家並沒有介入對這處山銘的調查,畢竟發現地在蒙古境內,所以最開始展開研究的是蒙古一所大學的幾位教授。
經過十餘年的研究,蒙古教授還是沒能成功解讀這篇山銘,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向中國的教授發起了邀請。
就這樣,內蒙古大學成立了一個專家組,前往山銘的發現地杭愛山進行實地考察。到了蒙古後專家才見到了真容,原來這處山銘寬1.3米、高約1米,全篇共260餘字。
短短三年,專家就已經對其中的220餘字進行了釋讀,隨著工作的深入,山銘的來由也逐漸浮出水面。
原來,這篇山銘的名字叫《封燕然山銘》,來頭非同小可,它不僅由東漢著名文學家班固親自撰寫,還是一篇紀念漢朝將士赫赫戰功的功勳銘文,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二、銘文背後的大漢榮耀
看到這裡很多人估計心生疑惑,既然是漢朝所作的山銘,為何會出現在遙遠的蒙古呢?故事還要從漢章帝說起。
大概公元88年,漢章帝突然駕崩,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年幼的漢和帝僅10歲便穿上了龍袍,繼承了大統。
念在皇帝年幼,竇太后暫時掌握了大權,而她的弟弟竇憲則趁此機會飛黃騰達,成為了朝中重臣。
仗著自己的姐姐手握大權,竇憲行事越發地囂張跋扈,從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有一次竇憲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刺殺了一位朝廷要員,這下竇太后也不能包庇他,因此竇憲被關進了大牢、等候發落。
說起來真是無巧不成書,就在竇憲蹲大獄的時候匈奴舉大軍進犯中原,朝堂內外忐忑不安。
面對彪悍的匈奴人,將軍們都不敢擅自領命出徵,這時候竇憲主動請命,要北伐匈奴、將功補過。竇太后同意了他的請求,便封他為車騎將軍,火速領大軍迎戰匈奴。
在前線,竇憲率領大漢的將士浴血奮戰、勢如破竹,一路將匈奴人追到了燕然山,大獲全勝。
看著眼前的大好山河,竇憲心裡豪情萬丈,遂請軍中的班固在燕然山的崖壁上篆刻銘文,讓大漢將士的戰功和榮耀隨著青山一起永垂千古、萬世不滅。
三、苦尋已久,熱淚盈眶
竇憲這一戰不僅擊退了進犯的匈奴大軍,更讓他們在漠北高原徹底消失,這一戰讓漢朝江山迎來了至少二十年太平。
正因如此,後來人們都將燕然山一戰視為邊塞大捷的經典戰役,如唐朝詩人李嶠曾寫道:「佇見燕然上,抽毫頌武功」,以此鼓勵徵戰的將士們。
其實像《封燕然山銘》這樣的記功碑銘曾多次被考古學家發現,但專家們始終沒有找到古籍中記載的燕然山上的山銘。
誰也沒想到,近兩千年後這篇山銘會被蒙古的兩位牧民意外發現,專家解讀之後不禁熱淚盈眶:大漢榮耀終於找到了,一代代人望眼欲穿的《封燕然山銘》終於重現世間。
結語
《封燕然山銘》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歷史的空白、圓了眾多史學家的心願,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的英勇氣魄。
兩千年後的今天,這篇山銘再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它就像一把打開時空之門的鑰匙,帶領著每一位中國人領略這個民族千年前的無上榮耀。
就像英國的馬丁教授說的那樣,中國人曾經鑄造過偉大的歷史,我們終將會帶著這份歷史迎來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