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沒有什麼是一桶冰塊帶來的享受代替不了的,但你可曾想過沒有如此發達科技的中國古人是如何享受夏日的冰塊的,接下來一起去觀摩一下古人們的夏日時光。
詩曰: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詩經豳風七月》)說的便是古人對冰塊的製作,千年沿用之
說起冰塊,就不得不說說大明湖畔,只不過主角不是夏雨荷。大明湖畔是國內製冰業發展比較早的地方其實雖說是製冰,其實是「存冰」的方法。每年冬天,在大明湖水完全凍結的時候,大明湖附近的幾個村子的村民就開始準備存冰。首先得準備存冰地點,就是挖地窖。地窖挖好後,下面鋪上草氈,趁三九天,大明湖冰結最厚的時候到大明湖裡去切冰塊,然後一塊一塊得從下往上摞起來,一直到地窖頂。摞滿後再在上面蓋一層草氈,草氈上面再蓋一層厚厚的黃土,最後入口也要用土封起來,這樣一個冰窖就算完成了。在濟南冰並不是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受,尋常百姓在夏天都能吃到冰。冰窖由於其特殊性,只能打開一次,也就是說打開后里面的冰必須一次賣完,所以買冰的人都需要預約,預約量攢夠一冰窖的量以後才會開窖放冰,人們拿一張一張的冰票去取冰。開冰窖前外面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伴隨著冰窖主人大喊一聲「開冰窖囉~」幾個穿著厚厚棉襖的壯漢打開冰窖,按照排隊人手上紙條寫明量給冰。用冰最多的是飯店,然後是部分家用,再就是走街串巷賣「冰溜子」的小商小販。
說完濟南,在說說北京,北京有專門製冰的場所,京西玉泉山水每到入冬前即放水衝泉道,之後待水凍結,切冰存之。選冬季閒勞力拉進北京城中,存於三處,較出名者叫做冰窖口胡同。方法即簡單的挖窖儲存,夏季取出。各地官員俸祿中即有冰耗,中央官員還有地方官孝敬的冰敬,以獲得夏窖藏之冰。冰塊使用也是按等級的,好冰留與上層,可直食用;劣等者往往只做冰鎮之用,百姓可享。各地均有窖冰之所,乃至大村中也有冰窖。
人們在無意中發現硝石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於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在夏季製作冰飲料,將糖和一點香料溶在水中,然後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大盤,在盤內盛上水,將罐置於盤水內,不斷地在盤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嘗一口,又涼又甜,直冰到肚子裡。另一種就是應用化學的方法——硝石。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鉀,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裡的水就會結成冰。在一個大盆裡倒一些水,再放入一個小盆,小盆裡也倒一盆水,然後在大盆裡倒入硝石,小盆裡的水就會結成冰。古代的寧波製冰廠都會用這種方法來製作冰塊。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以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裡吸引顧客。宋代,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云:「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淨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窖冰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云:「《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臺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