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案」須經得起民意的考量

2020-12-14 中國網

作者:鄧子慶

毋庸置疑,兩會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公共生活。兩會召開的意義就在於,將兩會代表和委員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從根本上說,這些代表和委員是為代表廣大民眾的利益,向政府提出公眾的意見和要求而來的。

但不得不說的是,部分代表委員的信息和要求並非從人民中得來的,而是「我只代表我個人」(廣州某代表語),致使兩會期間雷語雷案頻出。這裡,我們不妨一同粗略地回味一下去年的全國兩會和今年的地方兩會,以及眼下的全國兩會,這期間真是什麼無釐頭的雷語雷案都有:將人民幣改稱中華元;用10年恢復繁體字;林嘉祥是個好幹部;讓農民工開墾邊疆;「釘子戶」動不動就玩命,好像他是弱者;「賽狗」合法化帶動經濟;中國看病不算難,也不算貴,而是患者求醫標準過高,導致醫療資源「擁擠」;給我500萬,我絕對降他20分錄取;立法保障妻子監督老公私房錢;生娃前先測道德觀,不達標緩發準生證;家務勞動工資化;給黃色正名,改掃黃為掃色;取消所有社會網吧……簡直是舉不勝舉,筆者相信,隨著兩會的不斷推進,定會有更多的代表和委員和敷衍、雷人、草率的提案議案加入雷語雷案隊伍。

我們不懷疑這些雷語雷案的出發點是好的,也承認存在一定的道理,但它們之所以一種不靠譜的形式表達出來,根子還在於缺乏民意考量。

必須承認,雷語雷案是代表委員們大膽直言地行使參政議政的一種權利,但兩會畢竟是共商國是的嚴肅場合,不是個人秀,也不是個體的新聞發布會,「新穎有餘而民意不足」的雷語雷案頻現,折射出代表委員們職業覺悟和職業水平的不足——不少代表委員並未端正身姿,更未俯下身姿去關注民意、傾聽民聲,以致失去了對基層民眾訴求的基本體察;他們習慣於僅僅站在自己或者官方的立場上說話,而忘記了自己的民意代言人角色,忘記了自己肩上的為民代言、為民請命的重任。

因此,加強代表委員們的責任意識,關係到了兩會民意的訴求能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實。在我看來,加強代表委員們的責任意識,口頭上喊喊恐怕收效甚微,關鍵還是要不斷加強建設議案、提案建議公開制度,迫使代表委員們在「敢言」前,廣泛徵求民眾的意見,反覆修改完善,力爭提交真正彰顯民意的提案議案。

試想,一個議案或提案在蛻變為雷語雷案之前,主動積極地廣徵民意,去粗取精,它最終形成的結果肯定不會讓「廣大民眾一片譁然」。當然,對待那種就是喜好「代表個人」的代表委員們,有必要制定一種問責機制和退出機制,即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議案、提案、表態和承諾負責任,沒有廣泛民意支持的,有必要請出代表隊伍;尤其是官員身份代表委員們在兩會期間的表態和承諾,應該成為未來考核他們工作的重要依據。

其實,為民代言的代表委員們在麥克風前發出怎樣的聲音,廣大百姓自然心中有一桿秤。那些議案、提案是不是有責任感、有價值,是否符合民意,就得用民意去檢測。

總之,筆者希望,兩會儘可能少一些雷語多一些民意,更希望兩會後不斷完善民意對代表委員的評價制度,加強代表委員的責任感和為民感——對民意負責,對自己的「敢言」負責。

相關焦點

  • 臺衛福部門提告反萊豬醫師,江啟臣:只考量政治,不考量民意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上午受訪奉勸「衛福部」是「衛生福利部」,為人民衛生福利著想才是他們該做的事情,因為不管要告不告都顯示「衛福部」只考量政治、上意,而非民意。江啟臣說,他搞不懂「衛福部」是什麼「部」,應該要為人民著想,但現在到底是為誰?
  • 問民需則須聽民意
    儘管住建局未必需要聽取市民意見,然而既然開展了公租房調查,就意味著政府部門在主動聽取民意、收集民意,也理所當然在政策制定中納入民意考量。否則,調查就成了走形式,不僅沒有與民意產生互動,反而辜負了民意,變成了「掩耳盜鈴」的鬧劇。政府應該意識到,將來要推出的公租房,還是要供市民使用。既然「產品」早晚要推向市場,為何就不能聽取「消費者」的意見?
  • 江必新:司法審判中非法律因素的考量
    來源:《人民司法》2019年第34期節選自作者文章《司法審判中非法律因素的考量》第四部分司法審判考量非法律因素,必須破除法律教條主義和機械執法的理念,堅持法律底線,遵守司法裁判的基本規則,防止審判權的濫用。
  • 港媒:和平相處 臺灣主流民意
    一、什麼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 先來看臺灣的「主流民意」是什麼?依照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20年10月24日所公布的民意調查可知,認為兩岸應該「和平相處」者高達90.4%,而選擇繼續跟大陸「對抗衝撞」者,只有2.6%,這個高達9成願意與大陸和平相處者,難道不是「主流民意」,怎麼會是民進黨選擇「對抗衝撞」者才是「主流民意」呢?
  • 「轉移監護權」還須有更周全的考量
    從這一點講,幹預製度的設計,應該有更人性化的考量。這種監護權的幹預應該是雙向道,如果孩子的父母在孩子被轉移監護權後,有改頭換面的表現,並且表現出強烈的撫養意願,在經濟條件上也能有所保證,那麼法律應該提供監護權回歸的渠道。    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當然是需要法治建設的完善。但應該明確的是,這種法治上的救扶,始終不能成為被推崇的選擇。
  • 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個別談話+綜合評價 成都市管幹部考核須過四關
    本報訊(蘇華強記者袁敏)記者近日獲悉,新出臺的《成都市市管幹部年度考核實施意見(試行)》明確要求,將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個別談話、綜合評價等4種考核辦法運用於對領導幹部的年度考核工作中。年度考核的結果,將作為市管幹部選拔使用和職務升降、獎懲、工資晉升的依據。
  • 蔡英文當局用粗暴手段對待民意,陳情男子被抬走
    遇到民眾陳情,應該設身處地的,從對方考慮和考量,假如說以安保為理由,粗暴對待,勢必會激起民眾的反對和抗議。這一男子的遭遇,應該說是蔡英文上任之後對待臺灣民眾態度的一個常態和縮影。蔡英文上任之後推動的種種改革措施,除了維護民進黨的政黨利益之外,心中毫無民意,根本不站在民眾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就連舉辦公聽會都草草了事,用拒馬和蛇籠回應臺灣民眾的抗議和反對。不讓民眾有發言的機會和抗議的權利。再比如,蔡英文和民進黨選舉輸了,就指責民眾不夠包容,看待民進黨的要求比較苛刻。
  • 近九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主流民意臺當局懂嗎
    何者是島內民意主流?嘈嘈雜雜的謊言說多了,頗有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態。但烏雲終難遮日,上述調查結果就是一次正本清源。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後,以代表臺灣「主流民意」自居。只披著所謂「維持現狀」的遮羞布,絕口不提「九二共識」。每當大陸善意提醒要築牢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時,臺當局就顧左右而言它,拿出「主流民意」來做擋箭牌。且不說沙上築塔是否可行,單單這個擋箭牌,就有紙糊之嫌。
  • 讓每個司法案件經得起歷史檢驗
    有媒體人指出,要避免張玉環案的再次發生,從根本上說,還須從制度上查找原因,堵住漏洞。必須堅持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等基本司法原則,從制度上建立起一套能夠儘可能避免冤假錯案發生,即使發生也能儘快糾錯的機制。同樣,在民事案件中,一個案件辦錯了,究竟是對證據採信出了問題,還是對法條理解有偏差?是辦案人員技術層面的水平問題,還是因為行賄受賄,辦人情案?
  • 學校勸退學生要經得起法律考驗與教育良心拷問
    學校勸退學生要經得起法律考驗與教育良心拷問 2016-03-29 14:21:17   學生帶手機被勸退是學校管理蠻橫  學校相對於學生,居於絕對的優勢和強勢地位,在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時,要經得起法律考驗
  • 產假休多久須科學論證綜合考量
    說到底,對於女性的產假,三個月太短,三年太長,到底多久才合適,既需科學論證,也要綜合考量,尤其是要處理好休假與家庭經濟承受能力、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利益平衡的問題。(苑廣闊)
  • 學生校服收費2300成本利潤有多少,是否經得起公示?
    不同款式的所謂「校服」成本、利潤有多少,是否經得起公示?對於校服的選擇與否,該校工作人員則表示:「如果像升旗、像搞班級活動,別人都穿校服,那你的孩子不穿嗎?」表面上的「自願」購買,卻成了一種變相的「強制」。為何需要穿校服?不少學校的管理者給出的答案是避免攀比,方便管理。
  • 民意如水,「雲端」如渠
    去年「政協雲」上共提交微建議9200條;先後組織開展了11場「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活動,獲得1000多萬網友的關注和評論;基於「雲端」的政協雲委員工作室,一年內參與公眾達78萬人次,散落基層的民意匯聚「雲端」,繼而成為黨和政府決策時重要的參考。 民意如水,「雲端」如渠;一朵「政協雲」,匯聚萬千「微力量」。
  • 洪秀柱:民意接受最重要
    中評社7月27日報導,針對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新北市長朱立倫3人有意爭取2020選舉的說法,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表示,最重要是看民意能不能接受,這比什麼都重要,有心是好事,還要大家能一起支持,誰能得到最後大多數人的支持,當然大家就一起支持。
  • 角落處要經得起看
    □丁新科    新蔡縣組織駐村幹部入戶遍訪貧困戶、邊緣戶力求「問題清零」,杞縣摸排困難群眾冬季取暖問題……確保角落處經得起看,細節處經得起查,才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讓人困頓難行的不是遠處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沙子。
  • 蔡英文不要再拿"民意"當掩體
    顯然,民進黨一些人不太樂見這次「習洪會」的成行,於是再把民意拿來當做向國民黨發難的工具。類似的做法,在民進黨領導人蔡英文身上更是常見。早前今年7月份,蔡英文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被問及是否會在大陸所設的期限內承認「九二共識」表示,「要求臺灣政府違反民意去承受一些對方的條件,其實可能性是不大的,我也相信他們應該會有這樣的認知。」
  • 很多的網絡民意不過是情緒宣洩
    中國的網絡空間儘管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卻由於其更加碎片化、粗俗化、情緒化的特點,而很難傳播真正意義上的意見,所謂的網絡民意往往只是情緒的宣洩。隨著網際網路社交平臺的日益普及,中國社會對網絡民意的重視也日益提高。在相當多的情況下,網絡民意甚至被直接等同於中國社會的基本民意。
  • 深層民意將在2022算總帳
    民意其實分成兩個結構,一是淺層結構,另外一個是深層結構,淺層民意變動快速,尤其近年政治經濟環境急劇變化,加上手機上網與自媒體發達,淺層民意變動更快,卻忽略深層民意,及其對政治發展的制約,因而政治判斷往往失準。從長期趨勢來看,過去10多年以來,臺灣民意的變化其實並不算大,穩定的藍綠兩大黨政治,以及維持「兩岸現狀」的目標。
  • 臺媒警告蔡英文:勿錯讀民意 須及時修補社會裂痕
    報導稱,蔡英文獲得連任,令人擔心民進黨會錯誤解讀民意,誤以為臺民眾在支持蔡當局過去四年的「威權」、封鎖和反民主治理,從而越發變本加厲,甚至放縱「肥貓」橫行。民進黨若果真如此解讀這次「大選」,那恐怕將大錯特錯。
  • 陳桂清:背離民意
    陳桂清:背離民意 2019年03月13日 13:56:00來源:海峽之聲網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陳桂清副研究員(資料圖)  海峽之聲網3月13日訊(記者 鞠先鶴 張笛 莊楊筱)針對蔡英文近日召開會議提出反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陳桂清副研究員1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蔡英文意在通過打兩岸牌來撈取政治利益,與臺灣主流民意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