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和平相處 臺灣主流民意

2020-12-18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據「中評網」報導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教授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發表專文《「和平相處」才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作者認為,在兩岸敵意升高的情況下,臺灣主戰的意見會偏高才對,但是調查結果卻有高達9成的民眾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可見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是不變的事實,也是兩岸能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行政主管機構負責人蘇貞昌11月10日在受訪時說出:「面對中國(大陸)加速促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只有人民與『政府』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有效防止,而有些人執迷不悟與中國(大陸)唱和,想要漸統,這會被主流民意唾棄。」蘇貞昌所說的「主流民意」到底是什麼?是客觀的事實,還是他主觀的意志,實踐恐怕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一、什麼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

先來看臺灣的「主流民意」是什麼?依照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20年10月24日所公布的民意調查可知,認為兩岸應該「和平相處」者高達90.4%,而選擇繼續跟大陸「對抗衝撞」者,只有2.6%,這個高達9成願意與大陸和平相處者,難道不是「主流民意」,怎麼會是民進黨選擇「對抗衝撞」者才是「主流民意」呢?

如果蘇貞昌還不相信這麼高的主和者是「主流民意」,那麼就再來看「是否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者,贊成者也高達81.4%,不贊成者只有13.2%。兩個相關的題目問臺灣民眾所得到的答案,主和者都超過8成,怎麼「與中國唱和」,就會被「主流民意」所唾棄呢?蘇貞昌的說法真的經得起檢驗嗎?

當然是經不起檢驗,這也是蘇貞昌為何在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中,會是臺灣民眾最討厭的政治人物,而這項民調的發布就在10月27日,也就是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所公布的民調之後的第3天。

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解釋說,蘇貞昌為何會是現今最被討厭的政治人物,原因在於「樹大招風」現象,也是「高溫廚房」現象。簡言之,蔡英文專注防務、外事、兩岸事務,大量減少涉入內政事務,避免捲入內政漩渦,而蘇貞昌自然成為眾矢之的。

遊盈隆還說,從防疫大小事到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從經緯萬端的紓困政策到流感疫苗的分配,從兩岸軍事危機到媒體換照爭議,蘇貞昌幾乎無所不在,當然就出現「槍打出頭鳥」的結果。

這個解釋不能完全說是蘇貞昌被民眾討厭的最大因素,因為即使他事必躬親,只是性格使然,民眾不必然不喜歡一個願意做事的「閣揆」。蘇貞昌讓民眾討厭的主因,恐怕還是出在嘴巴,不管是對還是錯,蘇貞昌永遠不會錯,一個死不認錯的「閣揆」,才是民眾不喜歡他的原因。

就以他說的「主流民意」來說,才剛公布不久的民調,明明有9成以上的民眾主和,他卻誣指主和的人會被「主流民意」唾棄,這種信口開河的「閣揆」,雖然做事有他的幹勁,但卻無法取信於民,要不是蔡英文非要他出來扮「黑臉」,讓他來選,恐怕一輩子也選不上臺灣地區領導人。

所以政治人物的誠信很重要,一個沒有誠信的政治人物就是政客,政客不要說民眾討厭,恐怕官場也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不幸的是,蔡英文就是要他擔任「閣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底層的官僚雖然「官不聊生」,但是又何奈?

二、民調怎麼形成?

不談蘇貞昌了,就來談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所做的「臺海安全」這項民調吧!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被定性為比較偏藍的團體,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是完全「臺派」的組織,之所以會用「臺派」,主要是他們的成員中有些人不必然支持「臺獨」,也不見得支持民進黨的政策,所以雖然成員都是綠營人士,但是獨與非獨的屬性還是有差別。

大陸也許可以把所有的綠營人士都認定為「獨派」,但在臺灣做研究,還是要有所區分,才不會混淆視聽。就以資深媒體人,也是前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的彭文正來說,他自從被民進黨從民視趕出來之後,自己在youtube上面搞一個「政經關不了」的政論節目,從開播至今,他幾乎只有一個主題,也就是不斷地追究蔡英文「假博士論文」的議題,節目中他也不太去觸及到「臺獨」的議題。那麼彭文正雖綠,但他到底是深綠、淺綠,「臺獨」或「非獨」呢?沒人搞得清,只能說他對蔡英文的怨氣太深,非要追殺到天涯海角不可。

回過頭來,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又怎麼和「臺派」的臺灣國際研究學會合辦民調呢?沒有為什麼?不管藍綠,只要有交情,在臺灣大家還是可以合作舉辦一些有意義的事。例如,兩個學會就經常舉辦學術研討會,這樣的研討會才能把藍綠學者拉到一塊做學術討論,否則長久以來,藍營的學會跨不過綠,綠營的學會也跨不過藍,學術無法跨越藍綠就缺乏思想的對撞,就缺乏激蕩,也沒有衝擊,所謂「學術研討會」,就會變成死水一潭。

所以,兩個不同色彩的學會一起辦民調,本位主義比較少,客觀的成分也就比較高。當然民調絕對無法完全客觀,但是只要相互主觀,所形成的結果也會比較客觀一些。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臺灣民意基金會,他們幾乎每個月都做民調,但是由於民調發布會時,所邀請參與解說的學者幾乎清一色的偏綠,所以他們所發布的民調,媒體在報導時都會加上一句「親綠的民調」。既然是「親綠的民調」,這份民調的取向與定性就有「機構效應」,也就是本位主義存在。其結果變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這就失去了參考的意義。

相對的,一直接受他們委託做民調的民間機構「山水民意研發公司」,也被染成綠色,一般藍營的機構並不會委託山水公司作民調,就是擔心「機構效應」會對民調產生影響。

所以國際戰略學會與國際研究學會決定合作舉辦民調之時,曾經找了兩家民調公司作比較,最後是因為山水公司報價最快,也最積極,在限定的一周內可以完成民調,最後才決定委託山水公司承接民調案子。

當然,決定由山水公司承辦民調之時,也還是擔心會有機構效應,所以我們曾經要求在訪問民眾時,不要秀出公司名稱,也不要把委託的學會名稱告訴受訪者,讓受訪者單純地在「真空中」受訪,以避免機構效應對受訪民眾產生影響。

在所有的要求山水公司都能配合下,還有一個更顯得有些不合理的要求,也就是在民意調查做完之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中間只有一天的時間讓山水公司進行分析,以及製作圖表,就是為了不想讓民調拖太久發布,導致有其他因素幹擾,例如兩岸突然發生重大事件等,這樣更能顯現民調的可觀性。

三、外在衝擊不影響民眾主觀意願

事實上,兩個學會的這份民調發表之後,也確實讓各方感到驚訝。因為從2020年8月份開始,由於蔡英文當局大打「外交戰」,不僅把美國衛生部長阿扎邀請來臺訪問,也把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奇拉到臺灣訪問,9月中還找來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到訪,讓兩岸關係立刻升高到緊張狀態。

大陸更是從8月份開始接連在黃海、東海、臺海、南海舉行軍事演習,大陸的軍機也不時跨越「臺海中線」,甚至天天到臺灣的西南海域「打卡」。在這種敵意升高之下,臺灣主戰的意見會偏高才對,但是調查結果卻有高達9成的民眾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可見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是不變的事實,也是兩岸能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

所以「和平」才是主流民意,也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絕非民進黨內部分主戰派所說的主和會被「主流民意」所唾棄,那是睜眼說瞎話,而且是為了個人的權力,硬是要選擇跟大陸蠻幹的「非主流民意」。

當然,如果要談戰爭,兩個學會的民調中,也問到相關的題目。其中認為臺海發生衝突,相信美國會協防臺灣的只有55.1%,代表還有近半數的民眾不相信美國會在臺海衝突中協防臺灣。所以民進黨極度親美的政策,在兩岸充滿硝煙味時,民眾還是不相信美國會幫臺灣打仗。

反之,如果民進黨因為「臺獨」而引發兩岸衝突時,雖然也有高達66%的民眾願意為臺灣而戰,但是滿意民進黨兩岸政策者,卻只有48.7%,跟願意為「臺獨」而戰的66%有所差距。

可以說,兩個學會所做的這份民調,最可貴的還是願意兩岸和平相處者有高達90.4%的比率,所以和平才是兩岸最高的價值,「與中共唱和」者,絕非是違背臺灣的主流民意。

尤其應該認清的是,蘇貞昌所指稱的「與中共唱和」者,大概就是指馬英九基金會才剛在11月初舉辦完「習馬會5周年研討會」一事。馬英九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本來就是國民黨的政策,這種主和的聲音,也一直存在國民黨內,所以把國民黨主張「九二共識」者,說成是「與中共唱和」,這也並非事實。

既然蘇貞昌所有的說法都非事實,卻想以一句「被主流民意唾棄」打死一竿子人,這種無法被檢驗的說辭,就像蘇貞昌曾經說過的「就剩一支掃把也要拼到底」一樣,既不真實,也不搞笑,難怪他會變成全臺灣最被討厭的政治人物。(華夏經緯網)

相關焦點

  • 臺海局勢不佳,港媒:兩岸和平仍是臺灣主流民意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教授在《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發表的評論文章,引用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不久前發布的民意調查等數據,得出結論稱,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但臺灣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也是兩岸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
  • 港媒:臺海形勢惡化 和平的主流民意未變
    ,得出結論稱,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但臺灣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也是兩岸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 依照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10月24日所公布的民調數據,認為兩岸應該「和平相處」者高達90.4%,而選擇繼續跟大陸「對抗衝撞」者,只有2.6%;對於「是否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贊成者高達81.4%,不贊成者只有13.2%。兩個相關的題目問臺灣人民所得到的答案,主和者都超過8成。所以「和平」才是主流民意,也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
  • 「反中」是一時民氣,和平才是臺灣主流民意
    第二,大陸學者對兩岸情勢並未徹底悲觀,仍強調堅持和平穩定、融合發展。第三,大陸專家對「民意」的認知非常理性,主張要理解、疏導、影響兩岸民意。對照近期大陸輿論場七嘴八舌的「武統」聲音,這場研討會傳遞的訊息,代表理性決策者的思考。如同一面鏡子,照出哪些是真正有決策影響力的人,哪些是攪動民粹渾水摸魚的人。
  • 臺海研究機構民調揭示:臺灣主流民意並未改變!
    但在如此形勢下,在民進黨當局瘋狂鼓譟「反中」「仇中」之時,臺海研究機構的一項最新民調,揭示了此時此刻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這項調查由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共同發布,綜合民意調查等數據得出結論,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但臺灣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
  • 近九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主流民意臺當局懂嗎
    2018臺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結果顯示,87.3%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有超過60%的臺灣民眾認為未來兩岸統一的機會遠大於「臺灣獨立」;近62%的民眾認為兩岸和平統一對臺灣最為有利。和島內某些政客信口雌黃相比,數據無疑更有說服力。曾幾何時,在綠營的操作下,「中國人」和「臺灣人」成了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
  • 當臺灣主流民意認同兩岸和解 蔡英文還能狂幾天?
    來源:中國臺灣網蔡英文與韓國瑜(圖源:臺媒)固然蔡英文靠著向大陸嗆聲,提高了自己的支持度和網路聲量,但是她一直未能在各項民意調查中搶佔第一位。臺灣《大華網絡報》評論指出,由此可見,臺灣主流民意是認同兩岸和解的。也就是說,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所走的對抗路線,只是使她重新回到綠營的首席,壓制了一度企圖挑戰她的賴清德,卻無法憑此路線爭取到多數民眾支持。畢竟若謂民眾樂意生活在兩岸對抗、臺海緊張的生活中,那是不可想像的。
  • 2020臺灣民意「鐘擺效應」的啟示
    誠然,從臺灣政治體制轉型和地方政治生態流變的角度看,「藍消綠長」確實是臺灣「民主化」以來的「大周期」特徵。然而,因有選舉和任期制的存在,在「大周期」之下,臺灣政治和民意仍然存在著往復運轉的「小周期」。換言之,臺灣民意的「鐘擺效應」在今年初步顯現,可以視為今年島內政治生態的一大重要變化,也給我們觀察和把握現階段島內政局和兩岸形勢帶來三點啟發。
  • 深層民意將在2022算總帳
    如果單純審視臺灣社會對兩岸的看法,橫貫的主軸更不會是藍綠或是統「獨」,而是追求和平的願景。「臺灣戰略學會」日前公布的民調便佐證這樣的趨勢,指出高達90.4%的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詞,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4.4% 和2.6%。
  • 港媒:蔡英文決策模式將掐死臺灣命脈
    原標題:港媒:蔡英文決策模式將掐死臺灣命脈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分析指出,四年了,蔡英文仍然沒有擺脫「空心蔡」的別稱,蔡英文再度出戰,不僅兩岸政策被抨擊得體無完膚,其他政見也備受批評。島內輿論擔心,蔡英文「不敢做決定、不表達己見」的決策模式,會貽誤臺灣的機會、掐死臺灣的命脈。
  • 90.4%的民眾希望和平:臺灣當局該主動投誠,這就是最好的出路
    作者:政委工作室 小吳同學據媒體報導,臺灣《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文章指出,臺灣戰略學會公布的民調顯示,高達90.4%的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字,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4.4%和2.6%。
  • 「臺獨」是臺灣主流民意?國民黨議員舉證痛批臺南市府製造假新聞
    臺南市政府宣稱「臺獨」是主流民意,臺南市議員王家貞痛批製造市府假新聞。中國臺灣網9月21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國民黨臺南市議員王家貞譴責臺南市政府花費3500萬元(新臺幣,下同)公費設置「臺獨」立場鮮明的「黃昭堂紀念公園」(島內首座以「紀念臺獨分子」為主題的公園),愧對臺南鄉親,臺南市府卻回應稱「『臺獨』是主流民意」。
  • 陳桂清:背離民意
    1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蔡英文意在通過打兩岸牌來撈取政治利益,與臺灣主流民意背道而馳,蔡英文當局將迎來更大的民意海嘯。  打兩岸牌,撈取政治利益  習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探索「兩制」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表示,兩岸關係必將朝著祖國統一的方向邁進。
  • 臺灣民意新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向
    2018年底,臺灣舉行的「九合一」選舉,執政的民進黨慘敗,國民黨大勝。這一結果,顯示了民進黨當局快速失去民心的現實,反映出島內民意的新變化,也對島內藍綠內部生態、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臺灣的各種民意調查也進一步印證了臺灣民意的積極變化,表明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增加。
  • 臺灣29名民意代表提案廢除大學「退學制」
    原標題:臺灣29名民意代表提案廢除大學「退學制」  據港媒報導,臺灣29名民意代表23日提案,認為退學制度影響學生受教權,要求廢除大學生「退學」、「開除學籍」制度。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表示,構成退學的事由除了成績不及格,還有品行不良、不法行為等,不宜貿然刪除,建議維持現有規定。
  • 臺灣最新民調出爐!超九成民眾想兩岸和平,蔡英文這回笑不出來了
    01民進黨倒行逆施民進黨不斷的製造島內"綠色恐怖",對積極推動兩岸往來和交流的民眾和社會團體進行打壓,想用這種"去中國化"的行動來阻斷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往來,然而民進黨當局的這種做法,嚴重的違背了兩岸民眾的基本需求,自然也遭到了許多人士的強烈反對。
  • 九成的臺灣人做出選擇,「臺獨」跨不過民心
    自從臺灣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臺灣地區的民眾就一直飽受民進黨各種錯誤決策的禍害,包括此前民進黨公然違背民意進口美國含有瘦肉精的豬肉。毫無理由地關停與自己政見不和的中天電視臺,這些都使得民進黨在臺灣島內的支持率大跌,現在民進黨可以說已經是搖搖欲墜。
  • 蔡英文當局背離臺灣民意誤入歧途
    蔡英文2日下午強硬表態稱,臺灣「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也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她還聲稱,臺灣絕大多數民意也不會接受,這是「臺灣共識」。  民進黨當局在聽到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後會受到震動,並且因驚慌而跳腳,早在大陸的意料之中。一名大陸學者在得知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反應後對《環球時報》表示,這是他們的標準反應。  然而民進黨當局的反應能代表臺灣民意嗎?當然不能。
  • 港媒:防空頭支票 美國就兩岸政策敲打蔡英文
    港媒:防空頭支票 美國就兩岸政策敲打蔡英文 2015-03-24 11:32:22  文章摘編如下:  施藍旗表示,民進黨要展現了解「九二共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不是閃躲;臺灣民眾有權利知道民進黨一旦贏得明年「大選」後,如何處理兩岸關係。對於將角逐明年「大選」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早前拋出的所謂「三個堅持、三個有利於」,施藍旗認為,蔡英文所說的還未達到北京、華府和臺灣選民可接受的範圍。
  • 港媒:死守「臺獨」 蔡英文會在同一地跌倒兩次
    港媒:死守「臺獨」 蔡英文會在同一地跌倒兩次 2014-07-21 09:19:18  文章認為,民進黨連輸2008年、2012年兩次「大選」,關鍵原因是該黨死抱「臺獨」黨綱,不獲島內主流選民認同,蔡英文兩年前敗選後也說「兩岸政策是民進黨執政的最後一裡路」,但至今仍對「臺獨」神主牌畢恭畢敬,主要是因為國民黨「政府」聲勢低迷,民進黨認為重奪政權的可能性大增,因而決定再賭一回,所以蔡英文才會狂言「只要贏得年底選舉,就無須觸動臺獨黨綱」。
  • 「兩岸和平協議」的標誌性意義
    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至今已經實現和平發展超過三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培養了島內支持和平發展的輿論氛圍和民意基礎,兩岸關係大環境的改善也使這種民意基礎逐漸擴張成為主流民意。從2008年以來島內各層次的選舉中也可以發現,傳統的通過挑動民粹、刺激大陸和製造兩岸緊張的選舉手法已經不再奏效,民粹式的選舉操作逐漸因遭到臺灣民眾的唾棄而失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