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據「中評網」報導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教授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發表專文《「和平相處」才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作者認為,在兩岸敵意升高的情況下,臺灣主戰的意見會偏高才對,但是調查結果卻有高達9成的民眾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可見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是不變的事實,也是兩岸能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行政主管機構負責人蘇貞昌11月10日在受訪時說出:「面對中國(大陸)加速促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只有人民與『政府』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有效防止,而有些人執迷不悟與中國(大陸)唱和,想要漸統,這會被主流民意唾棄。」蘇貞昌所說的「主流民意」到底是什麼?是客觀的事實,還是他主觀的意志,實踐恐怕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一、什麼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
先來看臺灣的「主流民意」是什麼?依照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20年10月24日所公布的民意調查可知,認為兩岸應該「和平相處」者高達90.4%,而選擇繼續跟大陸「對抗衝撞」者,只有2.6%,這個高達9成願意與大陸和平相處者,難道不是「主流民意」,怎麼會是民進黨選擇「對抗衝撞」者才是「主流民意」呢?
如果蘇貞昌還不相信這麼高的主和者是「主流民意」,那麼就再來看「是否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者,贊成者也高達81.4%,不贊成者只有13.2%。兩個相關的題目問臺灣民眾所得到的答案,主和者都超過8成,怎麼「與中國唱和」,就會被「主流民意」所唾棄呢?蘇貞昌的說法真的經得起檢驗嗎?
當然是經不起檢驗,這也是蘇貞昌為何在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中,會是臺灣民眾最討厭的政治人物,而這項民調的發布就在10月27日,也就是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所公布的民調之後的第3天。
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解釋說,蘇貞昌為何會是現今最被討厭的政治人物,原因在於「樹大招風」現象,也是「高溫廚房」現象。簡言之,蔡英文專注防務、外事、兩岸事務,大量減少涉入內政事務,避免捲入內政漩渦,而蘇貞昌自然成為眾矢之的。
遊盈隆還說,從防疫大小事到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從經緯萬端的紓困政策到流感疫苗的分配,從兩岸軍事危機到媒體換照爭議,蘇貞昌幾乎無所不在,當然就出現「槍打出頭鳥」的結果。
這個解釋不能完全說是蘇貞昌被民眾討厭的最大因素,因為即使他事必躬親,只是性格使然,民眾不必然不喜歡一個願意做事的「閣揆」。蘇貞昌讓民眾討厭的主因,恐怕還是出在嘴巴,不管是對還是錯,蘇貞昌永遠不會錯,一個死不認錯的「閣揆」,才是民眾不喜歡他的原因。
就以他說的「主流民意」來說,才剛公布不久的民調,明明有9成以上的民眾主和,他卻誣指主和的人會被「主流民意」唾棄,這種信口開河的「閣揆」,雖然做事有他的幹勁,但卻無法取信於民,要不是蔡英文非要他出來扮「黑臉」,讓他來選,恐怕一輩子也選不上臺灣地區領導人。
所以政治人物的誠信很重要,一個沒有誠信的政治人物就是政客,政客不要說民眾討厭,恐怕官場也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不幸的是,蔡英文就是要他擔任「閣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底層的官僚雖然「官不聊生」,但是又何奈?
二、民調怎麼形成?
不談蘇貞昌了,就來談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所做的「臺海安全」這項民調吧!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被定性為比較偏藍的團體,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是完全「臺派」的組織,之所以會用「臺派」,主要是他們的成員中有些人不必然支持「臺獨」,也不見得支持民進黨的政策,所以雖然成員都是綠營人士,但是獨與非獨的屬性還是有差別。
大陸也許可以把所有的綠營人士都認定為「獨派」,但在臺灣做研究,還是要有所區分,才不會混淆視聽。就以資深媒體人,也是前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的彭文正來說,他自從被民進黨從民視趕出來之後,自己在youtube上面搞一個「政經關不了」的政論節目,從開播至今,他幾乎只有一個主題,也就是不斷地追究蔡英文「假博士論文」的議題,節目中他也不太去觸及到「臺獨」的議題。那麼彭文正雖綠,但他到底是深綠、淺綠,「臺獨」或「非獨」呢?沒人搞得清,只能說他對蔡英文的怨氣太深,非要追殺到天涯海角不可。
回過頭來,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又怎麼和「臺派」的臺灣國際研究學會合辦民調呢?沒有為什麼?不管藍綠,只要有交情,在臺灣大家還是可以合作舉辦一些有意義的事。例如,兩個學會就經常舉辦學術研討會,這樣的研討會才能把藍綠學者拉到一塊做學術討論,否則長久以來,藍營的學會跨不過綠,綠營的學會也跨不過藍,學術無法跨越藍綠就缺乏思想的對撞,就缺乏激蕩,也沒有衝擊,所謂「學術研討會」,就會變成死水一潭。
所以,兩個不同色彩的學會一起辦民調,本位主義比較少,客觀的成分也就比較高。當然民調絕對無法完全客觀,但是只要相互主觀,所形成的結果也會比較客觀一些。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臺灣民意基金會,他們幾乎每個月都做民調,但是由於民調發布會時,所邀請參與解說的學者幾乎清一色的偏綠,所以他們所發布的民調,媒體在報導時都會加上一句「親綠的民調」。既然是「親綠的民調」,這份民調的取向與定性就有「機構效應」,也就是本位主義存在。其結果變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這就失去了參考的意義。
相對的,一直接受他們委託做民調的民間機構「山水民意研發公司」,也被染成綠色,一般藍營的機構並不會委託山水公司作民調,就是擔心「機構效應」會對民調產生影響。
所以國際戰略學會與國際研究學會決定合作舉辦民調之時,曾經找了兩家民調公司作比較,最後是因為山水公司報價最快,也最積極,在限定的一周內可以完成民調,最後才決定委託山水公司承接民調案子。
當然,決定由山水公司承辦民調之時,也還是擔心會有機構效應,所以我們曾經要求在訪問民眾時,不要秀出公司名稱,也不要把委託的學會名稱告訴受訪者,讓受訪者單純地在「真空中」受訪,以避免機構效應對受訪民眾產生影響。
在所有的要求山水公司都能配合下,還有一個更顯得有些不合理的要求,也就是在民意調查做完之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中間只有一天的時間讓山水公司進行分析,以及製作圖表,就是為了不想讓民調拖太久發布,導致有其他因素幹擾,例如兩岸突然發生重大事件等,這樣更能顯現民調的可觀性。
三、外在衝擊不影響民眾主觀意願
事實上,兩個學會的這份民調發表之後,也確實讓各方感到驚訝。因為從2020年8月份開始,由於蔡英文當局大打「外交戰」,不僅把美國衛生部長阿扎邀請來臺訪問,也把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奇拉到臺灣訪問,9月中還找來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到訪,讓兩岸關係立刻升高到緊張狀態。
大陸更是從8月份開始接連在黃海、東海、臺海、南海舉行軍事演習,大陸的軍機也不時跨越「臺海中線」,甚至天天到臺灣的西南海域「打卡」。在這種敵意升高之下,臺灣主戰的意見會偏高才對,但是調查結果卻有高達9成的民眾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可見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是不變的事實,也是兩岸能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
所以「和平」才是主流民意,也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絕非民進黨內部分主戰派所說的主和會被「主流民意」所唾棄,那是睜眼說瞎話,而且是為了個人的權力,硬是要選擇跟大陸蠻幹的「非主流民意」。
當然,如果要談戰爭,兩個學會的民調中,也問到相關的題目。其中認為臺海發生衝突,相信美國會協防臺灣的只有55.1%,代表還有近半數的民眾不相信美國會在臺海衝突中協防臺灣。所以民進黨極度親美的政策,在兩岸充滿硝煙味時,民眾還是不相信美國會幫臺灣打仗。
反之,如果民進黨因為「臺獨」而引發兩岸衝突時,雖然也有高達66%的民眾願意為臺灣而戰,但是滿意民進黨兩岸政策者,卻只有48.7%,跟願意為「臺獨」而戰的66%有所差距。
可以說,兩個學會所做的這份民調,最可貴的還是願意兩岸和平相處者有高達90.4%的比率,所以和平才是兩岸最高的價值,「與中共唱和」者,絕非是違背臺灣的主流民意。
尤其應該認清的是,蘇貞昌所指稱的「與中共唱和」者,大概就是指馬英九基金會才剛在11月初舉辦完「習馬會5周年研討會」一事。馬英九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本來就是國民黨的政策,這種主和的聲音,也一直存在國民黨內,所以把國民黨主張「九二共識」者,說成是「與中共唱和」,這也並非事實。
既然蘇貞昌所有的說法都非事實,卻想以一句「被主流民意唾棄」打死一竿子人,這種無法被檢驗的說辭,就像蘇貞昌曾經說過的「就剩一支掃把也要拼到底」一樣,既不真實,也不搞笑,難怪他會變成全臺灣最被討厭的政治人物。(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