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回顧一整年的臺灣政局演變軌跡,從年初蔡英文以高票贏得選舉,到年末「秋鬥」以近年來最大規模遊行人數收場,一年來臺灣民意民心的變化印證了上述八個字背後蘊含的規律與真理。當「鐘擺效應」已現,意味著民進黨不可一世的「強勢執政」迎來了盛極致衰的轉折點。
在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下,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也沒有戰無不勝的政治人物。回想2018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慘敗、更被「韓流」所震撼,當時民意怒火被點燃的導火索,起源於一個被冠以「高薪實習生」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讓「搶了菜攤,丟了江山」的八字金句成為一時佳話。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近一年來接連成功操作「香港牌」、「反中牌」以及藉助疫情煽動民粹而底氣十足、霸氣外露的蔡當局、蘇「內閣」,卻因為一個小小的發言人丁怡銘,一下子撕開了看似華麗的政治外衣,暴露出不堪入目的暗黑本質。從誤導中傷牛肉麵業者,到自購牛肉麵疑似開票報公帳,再到幕僚串聯網軍側翼帶風向被曝光、駕車進入警局「耍特權」,丁怡銘越做越錯,爭議愈演愈烈,最終只得請辭止損。 丁怡銘捲入一連串負面事件只是表象,實質是蔡當局、蘇「內閣」在連任後更加傲慢專橫、肆無忌憚,不僅引燃熊熊民怨烈火,也招致惹火燒身的結局。丁怡銘之所以引發各界質疑和聲討,就是因為以他為代表的綠營政治人物、行政官員衝在第一線為蔡當局開放萊豬等重大爭議性政策辯護,並倚仗行政資源、不惜動用網軍打壓反對聲音,引起臺灣社會公憤。 日前綠營「段子手」王世堅提醒蘇貞昌,不要在萊豬議題上「贏了質詢、輸了民心」,這與兩年前「搶了菜攤,丟了江山」恰好前後呼應。然而,「小咖」丁怡銘雖被及時切割,但綠營的執政方式、宣傳手段、打壓力度毫無轉變,乃至更加強硬蠻橫。在上述氛圍下,無論是傳統民調數據,還是社交媒體政治光譜,都不約而同反映出近一年來臺灣民意出現加速背離蔡當局、反感民進黨的轉折性變化。可以說,綠營裹挾網絡民粹所塑造出的所謂「高民望」,已經走到頭了!
從歷次大型全島性選舉結果中,外界往往得出臺灣政治生態、民眾政治認同「藍消綠長」態勢不可逆的論斷。誠然,從臺灣政治體制轉型和地方政治生態流變的角度看,「藍消綠長」確實是臺灣「民主化」以來的「大周期」特徵。然而,因有選舉和任期制的存在,在「大周期」之下,臺灣政治和民意仍然存在著往復運轉的「小周期」。換言之,臺灣民意的「鐘擺效應」在今年初步顯現,可以視為今年島內政治生態的一大重要變化,也給我們觀察和把握現階段島內政局和兩岸形勢帶來三點啟發。 第一,民進黨利用外部因素煽動民粹、通過製造和升高兩岸敵對,來掩蓋對內施政問題的伎倆,已經被島內主流民意看破。去年綠營政客打「香港牌」一時興起、看似順風順水,但此後民進黨「假援港、真吸血」的面目暴露出來,亂港「手足」被用之即棄,綠營炮製的「KH(高雄)撐HK(香港)」文宣淪為島內網民笑料。不僅如此,不久前剛落幕的美國大選,更是讓全力押寶川普、藉機炒作「兩岸脫鉤」的綠營無比尷尬,越來越多的民眾厲聲質問:為了所謂「抗中」,民進黨還要逼老百姓吞下多少毒豬、核食?故今後民進黨企圖再操作外部因素的難度、阻力勢必明顯加大。 第二,綠營一度得心應手的「網紅+網軍」的社交媒體時代「勝選方程式」,其正當性、合法性已經遭到島內主流民意最強烈質疑。2018年敗選後,民進黨扭轉島內政治頹勢的「奧秘」,莫過於採取更強悍、更蠻橫,但滲透性、精準性更強的「網絡認知戰」,取代傳統競選的宣傳動員模式。一邊是網紅「置入性行銷」,另一邊是鋪天蓋地的網軍「洗版」,蘇貞昌更是通過誇張的「圖卡」加強了所謂「有感施政」。不過,隨著島內媒體揭發綠營橫跨黨政媒的「網軍產業鏈」內幕,「有政府、會作圖」的戲謔逐漸在臺灣社會傳開,綠營在網路世界「三人成虎」的伎倆正在逐漸破產,近年來島內政治「脫實向虛」的傾向或有所減緩。
第三,掌握臺灣民意的「鐘擺效應」,有助於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增強對和平統一的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過去一年在綠營操作內外因素的煽動之下,島內的一些聲音、一些現象看似「嚇人」,但當潮水退去、迷霧消散,臺灣民意民心的總體結構並未發生根本改變。一方面,從本質上看,民進黨當局沒有能力也沒有膽量挑戰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紅線,鼓譟「去中」、鼓吹「抗中」、鼓動「仇中」仍屬島內政治鬥爭的「雕蟲小技」,兩岸經貿依賴、實力對比、國際環境仍然處於大陸牢牢主導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臺灣民眾仍然期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分享大陸發展的紅利和機遇,也對「臺獨」危險動向保持高度警惕、旗幟鮮明地反對臺海生戰生亂。 當臺灣民意再次出現「鐘擺效應」,島內政治仍然未脫離出藍綠政治周期的既有規律時,大陸就應該對兩岸和平統一擁有更強的信心。「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我們相信,在十四五規劃的指引下,大陸一定能在戰略機遇期中獲得更全面、更安全、更高質量的發展,也一定能夠在這樣的發展進程中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來源:香港中評社 作者:評論員 束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