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01 孩子老愛哭,多半是找罵嗎?
周末我去參加了好閨蜜的婚禮,在婚禮上我被一孩子的哭聲吸引住,小姑娘眼珠子紅紅的站在那裡,媽媽奶奶齊上陣,怎麼哄也哄不住,一直在嚎啕大哭,嘴裡說著'我就要,我就要',看得出媽媽奶奶很抓狂。奶奶還在旁邊一直說,在婚禮上哭很喪氣,不能再哭了,這個小姑娘聽後覺得更加委屈,哭的更兇了。
最後媽媽罵了幾句,就在那裡瞪著小女孩,不說話了。我上前問候了幾句,得知這個小姑娘原來是個"愛哭包",動不動就是喜歡哭,不分場合,情緒就來,對他無計可施,每次場合都很尷尬,罵也罵過,吼也吼過,叫她不能老是哭,就是不知道該用啥辦法能讓她情緒好轉下來,然後只能讓她哭完了事。
我碰到過很多小小"愛哭包",父母都是覺得孩子不聽話,想不到辦法阻止,周圍又很多人看著,除了罵或者哄,沒其他方法能制止,可是越這樣,孩子卻越反反覆覆不聽話。
02 你得知道孩子負面情緒因何而來?
憤怒,悲傷,恐懼等等就是我們所說的負面情緒,孩子的想法雖單純而幼稚,但是也有情緒化的一面,作為父母,首先我們得依據孩子的情緒表達去判斷他的情緒產生原因。
1、對於周圍環境的不熟悉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源於孩子對於自己與周圍環境關係的理解。4、5個月開始,寶寶就會分辨陌生的環境和熟悉的環境,陌生的環境他會不舒適,被其他人抱著沒有安全感,於是就通過自己的哭聲表達不滿。
2、想引起關注
對於6-9個月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感受自己被別人突然打斷自己的不滿,和媽媽玩到一半媽媽突然離開去接電話等等。寶寶因為這些事情哭、甚至拳打腳踢,試圖以此左右你的行為,其實是他認知發展的結果。
當孩子還不會說話,還沒發展出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的時候(18-20個月以前),用生氣和憤怒來嘗試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無可厚非, 這也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自己的領域一旦被侵犯,就會有與生俱來的防守意識。
3、負面情緒更像是源於與生俱來的自信和安全感
比如10-12個月左右的孩子,一旦脫離了自己的安全範圍,就會發出信號處於警戒狀態,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信和安全感。
含羞草如果周圍的事物對於自己是種威脅,那麼就會蜷縮起來對抗,那麼人的情緒也會這樣,遭遇威脅就會轉為負面情緒,一方面是安全感,一方面是為自己的自尊而爭。當有人搶奪孩子的原本屬於他的東西,就會緊抓不放,甚至情緒突然變負面為自己的自尊而爭奪到底,這時候會變得信心百倍。
03 我們來以鐘擺效應看待孩子情緒。
鐘擺效應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主要描述人類情緒的高底擺蕩現象,人的情緒就像鐘擺一樣,左邊擺得高右邊也高,左邊低右邊也低,如果長期發展,最後鐘擺就不會擺動,停留在正中間不動。
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強度降低了,正面情緒也會同樣降低,就像"鐘擺"一樣,左右兩邊的擺動幅度總是一樣的。當他的負面情緒得不到發洩,他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家長這時候極力抑制不讓他哭出來或者發洩出來,在某種情緒上降低了反應的強度,他在所有其他情緒的感受上比如正面情緒也會相應的減弱。
人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削弱了,另一個也會被削弱。孩子在拿到一個優秀的名次時,他也不會表現的很開心自豪,而是沒有感覺。脆弱的平衡點一旦轟塌,便會出現強大的混亂情緒,這樣的情緒不利於孩子今後的成長。
04 如何利用鐘擺效應,讓孩子告別負面情緒
第一步:親子"鐘擺共振"。親子鐘擺共振就是指父母於孩子共情,雙方有溝通基本方式開始。
比如簡單詢問孩子是不是難過或安慰孩子別難過,作用細微。這時應該與孩子統一戰線,站在他一邊,他的不滿情緒跟他交流是不是不合適,如果是爸爸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孩子聽了相當你給了他一個建議,他也會學著你去如何去對待這個問題。
第二步: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和感受。孩子能夠及時表達情緒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讓家長及早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可以及時加以引導,孩子不會憋在心裡一直不表露。另一方面,父母親要讓孩子覺得任何感受都是可以表達的,不要簡單地壓制、批評甚至責罵孩子。
"怎麼可以忌妒別的小朋友呢","不要因為自己做不到就嫉妒他人","你應該為其他做的好的小朋友鼓掌高興"這樣的道德化說教並不能讓孩子的嫉妒感受消失,只會讓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發洩,會使得孩子壓抑自己自然情感的流露。在中文語境中,情緒詞彙似乎有褒貶之分,但就情緒的進化來源,每種情緒都有它的功能,
負面情緒可以讓人避開危險的地方,嫉妒讓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或擁有資源的差異。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勇於表露真是情感,比如"嫉妒有時候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接納和包容負面情緒。
第三步:鼓勵家長表達自我。如果家長曾有過類似感受,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爸爸媽媽當時也跟你一樣害怕,嫉妒,這個不奇怪,然後怎樣面對,這樣孩子會覺得連大人也是這樣,有同理感,就不再因為排斥這些負面情緒而羞於表達。孩子出現嫉妒、恐懼等負面情緒時,這麼做尤其重要。
例如孩子怕黑時,你告訴他"媽媽小時候也有點怕黑,不敢出門","長大後就敢和朋友一起出去,後來一個人出去也沒問題",這樣表達之後,孩子對於黑暗是不再害怕,反而是想挑戰自己戰勝害怕,也相信以後會像媽媽一樣戰勝黑暗。父母千萬不要逼孩子硬著頭皮,一定要戰勝黑暗。
第四步:引導孩子一步步化解負面情緒。在帶領孩子認識情緒之後,就要父母一步步化解情緒。比如父母可以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孩子嫉妒其他孩子比他做的還好,小夥伴得到別人的誇獎,自己卻沒有得到,這時爸爸媽媽們可以對孩子耐心引導:爸爸/媽媽也碰到這樣的問題,可是後來我也可以跟小夥伴一樣棒,因為我會慢慢查找自己不足,然後一點點努力達到成功!
孩子可以慢慢引導慢慢接納,但是不是全部容忍,孩子的負面情緒太過分需要及時制止,不能任由過火。
需要教導孩子怎樣用正面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負面情緒的表達方式正確才會取得別人的重視,如果胡亂來就是無理取鬧,別人是不會重視你,尊重你。把自己的嫉妒不滿表達出來要以尊重別人為前提,如何讓自己變得比別人優秀而不會去嫉妒別人。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安撫,學會欣賞自己擁有的。比如告訴孩子害怕的時候可以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偶,看自己喜歡看的故事書。嫉妒的時候可以想想自己擁有什麼,這會讓自己感覺好多了。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