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銀行「私轉公」業務洗錢風險防範
作者: 夏嵐
相對於之前專欄分析的「公轉私」洗錢風險,資金流向相反的「私轉公」洗錢風險一樣值得銀行注意。
銀行的私轉公業務常涉及電信詐騙、非法集資、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虛開增值稅發票及偷逃稅款等洗錢上遊犯罪,與公轉私業務洗錢風險多來自資金流向的中間環節不同,銀行私轉公業務的洗錢風險,更多是涉及洗錢上遊犯罪或被認定為洗錢行為的起點。
對公轉私交易,不論是人民銀行的規定或其他法律法規,都有較為嚴格的定義,但私轉公業務在法律法規上幾乎是一片空白,由於實務中私轉公交易多是網銀交易,使得銀行就算要攔截也很難做到,因此銀行必須對私轉公業務的洗錢風險提高警覺。
銀行面對「私轉公」業務洗錢風險可從以下異常特徵判斷:
1.非法集資
如果公司帳戶收入大部分來自個人轉帳或現金存款等,與一般公司帳戶常見交易形態不符,或公司屬於諮詢公司等輕資產企業,再加上成立時間短、帳戶收入來自全國各地、收到的資金多為整數、資金交易規模與公司經營規模不符等可疑特徵,銀行就要注意是否為非法集資徵兆。
實務中非法集資多為中老年人參與,如果銀行發現中老年人個人帳戶出現定期存款或理財,在轉出或出售後便立刻轉匯至其他帳戶不在乎利息損失,或是匯款用途直接標註為投資,都要留意是否為非法集資前兆。
2.電信詐騙
利用公司帳戶收取電信詐騙款項,帳戶內資金會有快進快出、不留餘額,或交易IP位址在境外等情況,這類公司多會有空殼公司特徵,除了手法和非法集資類似外,電信詐騙的受害者也多以中老年人為主。
3.地下錢莊
地下錢莊從事非法買賣外匯時,由於需跨境轉移資金,所涉公司多是以外貿公司為主,這類私轉公交易常出現現金交易頻繁,甚至會有之前專欄分析的「偽現金」交易現象,還可能有流入資金來自全國各地、公司無正常業務,或經營規模和辦公面積及員工人數不符等異常特徵。
4.虛開增值稅發票
容易產生虛開增值稅發票的行業多為醫藥、農產品、貴金屬交易相關的貿易公司,虛開增值稅發票由於要建構虛假的資金流,便會出現企業先付貨款給虛開發票的公司,虛開發票的公司再將這些款項匯還給企業指定的個人帳戶,於是衍生出公轉私的洗錢風險問題。
這類用於轉移資金的個人帳戶,往往款項是從一家公司匯入個人帳戶後,便立即再匯入另一家公司,銀行很容易發現個人帳戶只是過渡中間帳戶,而且個人帳戶資金轉入的公司帳戶相對固定,至於轉出的公司帳戶對象則非常多,再加上過渡的中間個人帳戶資金往來累計金額,往往超過一般正常個人帳戶,這些都是銀行應該懷疑是否為虛開增值稅發票的徵兆。
5.偷逃稅款
偷逃稅款的公司常將銷貨收入改以個人帳戶收款,由於這部分收入不申報納稅,當公司需要資金時,再通過個人帳戶將款項匯入公司帳戶,形成個人借款給公司的私轉公現象。類似偷逃稅款的公司表面上看都是正常生產經營,但仔細核對員工人數、公司實際經營規模等,都超過會計報表上銷售收入配比的規模,這也是銀行可以合理懷疑私轉公業務合理性的原因。
銀行對私轉公業務的洗錢風險防範,除了對有非法集資、電信詐騙及虛開增值稅發票嫌疑的公司,須加強客戶身份識別工作外,還要重點辨識該公司是否為空殼公司,對有偷逃稅款嫌疑的公司,銀行只能從業務或公司內部管理與營收規模比對,加強對企業日常業務的了解,關注私轉公過程中的個人帳戶身份及這些個人帳戶與公司董監高間的關係。
最後,對於私轉公業務中的個人帳戶,銀行應針對部分特徵人群限制網銀交易金額及筆數,一旦在臨櫃轉帳交易過程中,發現該特徵個人可疑,則須對交易背景進行全面了解,才能有效防範洗錢風險。
(本文作者系上海富拉凱會計師事務所主任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