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端午節後,在日本待了六天時間。此行集中在日本關西地區,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奈良縣。與國內不同,日本以都道府縣作為一級行政區,全國共計1都1道2府43縣,北海道除外,其他一級行政區在地理面積上,大致相當於中國的一個普通地級市轄區。大阪府是全日本面積最小的一級行政區,共計1898平方公裡,相當於上海浦東新區和奉賢區的面積合計。由於我在上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城市比較,因此此行對日本城市的體制機理格外留心。
複雜的軌道交通
從以「現代化海上漂浮式人工機場」聞名的關西國際機場入境,選乘哪種軌道交通前往大阪是此行我們的第一項考驗。「JR線」還是「南海線」?這樣的二選一,尚算簡單,不過每一「線」上,還存在有不同等級的車次,我們一行人儘管做了功課,買到了專門面向外國遊客的關西聯合交通卡(Kansai One Pass),但還是上了需要另外支付一筆費用的「南海特急列車」。後來查了查,這種關西聯合交通卡也是日本人自己意識到其軌道交通系統的複雜性之後,遲至2017年才推出的便利外國遊客在關西地區旅行的舉措,是9家不同的軌道交通公司、交通局和兩家公益或政府性機構合作的產物。
關西週遊卡
之後的幾天,我們在穿行於大阪、京都、奈良三地之間時,還利用了至少「京阪本線」「阪神本線」「近鐵京阪」「阪急京都本線」「JR京都線」「JR大阪環狀線」等等不同日本軌道交通公司提供的服務,至於大阪市內的地鐵線,反而感覺印象不深。
可以說,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是離不開軌道交通的,軌道交通同樣塑造著市民的生活方式至少是出行方式,用城市研究術語表達,軌道交通發展和市民生活方式呈「共同演進」模式。苛刻些講,日本如此繁複的軌道交通系統,與日本人追求簡約生活的外在表現,不能不說有一定衝突性,但日本人能夠習慣於此,或者說服從於這樣複雜的生活安排,又似乎體現了日本民族有充足耐心的一面。
另一個與乘坐軌道交通相關的側面同樣能說明問題,我們一行從奈良回大阪時,列車幾次臨時停車,其中還有兩次時間較長,其間日本人表現得也是安安靜靜。由於有留德經歷,我尚清楚地記得,以鐵路管理為人稱道的德國人不能忍受德鐵晚點的神情,況且在德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不過U Bahn、S Bahn兩套系統而已,與之相比,日本人的耐心是明顯的。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信息是,因為關西地區軌道交通足夠發達,導致大阪市(注意是大阪市,而非大阪府,日本有自成體系的「政令指定都市」安排)成為白天的日本人口第二大城市、晚上則降為人口第三大城市的情形。由此不禁想到,將來的長三角城市間軌道交通系統,不曉得會不會也發展到如關西地區這般密集。
地方自治和自治權升格
說日本的城市體系如日本軌道交通系統般複雜,並不過分。在日本,都道府縣之外,以市町村為「基礎自治體」。因此,大阪府下轄有大阪市、京都府下轄有京都市、奈良縣下轄有奈良市。以上安排還容易理解,不過大阪府內實際上共計有43個市町村自治體,其中有33個市、9個町、1個村。這33個「市」又分「政令指定都市」2個、「中核市」4個、「特列市」5個,沒有任何特別權力的市22個,總之,一個大阪府裡有33個大大小小的市長,這樣看來,日本的市長真何其多也。而且,這些市長名義上都是平等的「基礎自治體」的領導人,實質上擁有的權力又因《地方自治法》差別甚大,所以,在日本,圍繞《地方自治法》的自治權爭論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前文中提到過,日本有自成體系的「政令指定都市」設置。這是日本根據《地方自治法》由行政命令方式指定的城市自治制度,法律上也將這些城市簡稱為「政令市」或「指定都市」,其基本條件為全市人口超過50萬,成為「政令指定都市」意味著可以獲得較之其他市更多的地方自治權力。目前,日本共有20個城市為「政令指定都市」,在大阪府內的兩個,一個即為大阪市,另一個是與之毗鄰的「堺市」。
日本「政令指定都市」能在城市規劃等18個方面獲得都道府縣級的權力。在日本有一種不成文的說法,成為「政令指定都市」就意味著城市能夠獲得都道府縣所擁有的80%的權力,特別是財政和稅收方面的安排尤為誘人,光這一點就足以成為日本地方和地方官員間競爭「錦標賽」的「錦標」了。目前日本至少有另外13個城市在討論「升格」為「政令指定都市」,如大阪府內的「東大阪市」,就在積極爭取成為大阪府內的第三個「政令指定都市」。
日本城市爭奪自治權的實際情形還不止於此,2015年5月,大阪市舉行「大阪都構想案」公投,最終以1萬票之差未能通過。可以想見,這樣的投票結果讓日本中央政府也算鬆了一口氣,但地方自治和自治權問題在日本城市政治生活中的並存,可見一斑。
清淡飲食,簡約起居
諸般複雜之後,日式飲食的清淡和日式起居的簡化,大概是物極必反的平衡吧。
凡我友朋,皆知我不擅饕餮之道。在這裡說日式餐飲的清淡,還是試圖論證日本人追求簡約生活方式。
就全日本來說,關西已號稱美食之都,尤其是大阪,據說「章魚燒」即起源於此。這也不難理解,關西一帶,歷來是日本的重商之地,人流交匯而飲食昌繁,更加上歷史上日本京城長期在關西,達官顯貴無所事事之餘,錦衣玉食也是必然要求。然而,對我而言,奇怪之處在於,日式餐飲不重油鹽也就罷了,居然也無辣味。當然,也不能說完全「索然無味」,看上去,日本人用一道芥末,化解了日式料理「無辣」的難題。生魚佐以芥末,拌上醬油,辛衝口鼻,大概算是日餐中的極大刺激了。還有就是日式料理對餐食新鮮程度的強調,莫說鹹魚風雞,這裡滷味乾菜都差不多絕跡了,佐餐用的紅薑片醃蘿蔔大概是僥倖存活。
大政奉還圖
似乎是與清淡的日式飲食相配套,日式起居也稱得上是至簡。此行有京都「二條城」的安排,那裡可是日本近代史上「大政奉還」之所,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就是在那裡宣布將「國政」交還給日本天皇,之後明治決定遷都東京,影響近代日本命運的明治維新時代就是這麼開幕的。可二條城的所謂「御殿」內,實在是簡之又簡,偌大的大政奉還之地「大広廳」內,全是「榻榻米」(即藺草編織的草蓆),除此無他耳。也許是日本人自己覺得這樣對待各國遊客挺過意不去,就塑了十幾個武士坐像放在裡面,大致有個「情景再現」。至於其他廳內,可以用空無一物形容。日本人也印製了中文導覽手冊,說大家就看看四壁上之舊畫,感受感受罷。
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是現代日本人的家裡,也會有這種充滿家徒四壁之感的「和室」,儲物都是用移動木門擋住,踏門而入,除了榻榻米,就是席地鋪設的被褥,真是簡單清淨。想想家門外的社會如此複雜,也許只有這樣安排,他們才會感覺輕鬆一些吧。
本文刊於2018年7月16日《文匯報 筆會》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關係博士
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今生一盅茶》購買網頁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揚之水:遇安師送我沈從文手跡《關於飛天》
李榮:「謊」裡有「真」——聞一多《端午考》及其他
南妮:電影,讓我們成為目光炯炯的普通人
劉心武:細雨中的葉子
王瑞芸:母親和我說阿炳
陳思呈:四月半的滷鵝與潮劇
鄒世奇:福樓拜對包法利夫人的同情與冷酷
羅青:嚴博士臺北買畫記
邁克:寫給黃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