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新中國成立以後,軍隊為了邁向正規化和現代化,中央便開始研究軍銜制度。這項工作在建國後開始著手了,可惜沒多久就被朝鮮爆發的戰爭打斷了,一直到朝鮮戰場的形勢基本穩定以後,這才繼續開始軍銜制的各項準備工作。
1952年中央正式決定啟動軍銜制,不過在推行軍銜制之前,有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對全軍各級幹部進行評級。幹部的職級是影響軍銜的重要因素。為此,軍委專門成立了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由羅榮桓出任該部部長,對軍隊幹部的職級進行評級。確定了他們的職級以後,才好推行軍銜制。
軍銜通常是由職級、山頭、資歷、軍功、任職經歷、革命貢獻、政治表現這些因素等共同決定的,在軍銜授予的過程中,充分參考了這些依據和因素。這其中,職級起到了特別關鍵的作用,某種程度上來說,職級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軍銜。這也是我軍為什麼進行幹部評級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時軍隊職級分為十幾個等級,其中能躋身開國將帥的序列職級為軍委副主席級、軍委委員級、正兵團級、副兵團級、準兵團級、正軍級、副軍級、準軍級。共和國的開國將帥就是從這些將領中誕生的,準軍級以下的軍官,則是校官和尉官,和開國將軍無緣。
55年授銜時,我軍誕生了1100多位開國將帥,其中元帥是最高軍銜,大將次之。元帥和大將各有10人。上將有55人(此後補授了2名上將,共計57人),中將175人,少將800多人。根據職級和軍銜的不同,這些開國將帥所享受的待遇肯定是不同的。
開國將帥的待遇,大致上可以分為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雖然元帥的級別是最高的,但待遇卻不是最高的,就政治待遇來說,元帥享受行政三級待遇,享受政治局委員的待遇,這裡說的就是政治待遇。那麼行政一級和二級是哪些人呢?主要是在中央擔任副國級以上職務的幹部。
在生活待遇方面,行政一級的幹部,月薪是595元,行政二級是545元,行政三級是495元。也就是說,元帥基本都拿495元的月薪。其實在幹部序列中,等級與等級之間最多只相差50元,最少的差距只有5塊錢。
比如大將和元帥只差了一級,大將的月薪是450元。這是大將的生活待遇,那麼大將的政治待遇呢,大將是行政四級,享受國務院副總理的待遇。就政治上的待遇來說,副總理享有的待遇,開國大將都能享受到。
元帥和大將這樣的軍銜,幾乎都是靠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為我黨革命事業立下的汗馬功勞而得來的,所以建國後的元帥和大將享受很好的待遇,也在情理之中。除了工資較高以外,他們還有配有高級助理、秘書、廚師、警衛員和司機等服務人員,當然少不了保健醫生了。
其實大將所享受的生活待遇,如工資、住房面積、警衛規格、醫療待遇和元帥相比,差距不是很大。就算也差距,也是比較小的差距。更何況不管是元帥還是大將,並不是很在乎生活待遇,這些人都是心胸寬闊之人,不會在幾塊錢或者幾個雞蛋上,計較什麼。
在十位開國大將中,有兩人沒有享受大將待遇,一個是張雲逸大將,他享受的是元帥的生活待遇;另一個是許光達大將,他享受的是上將的生活待遇。這兩位大將的待遇,是經過組織上特批,按照特殊情況處理的。
張雲逸是年紀最大的開國大將,在所有開國將帥中,他的年紀只比朱德元帥小几歲。他資歷深厚,而且參加過辛亥革命,革命年代也是勞苦功高,於是中央特批張雲逸享受行政三級的待遇,其生活待遇按照元帥來安排。
許光達則是自己主動申請降低行政級別的,他資歷較淺,組織上授予他大將時,他多番辭讓,請求授自己為上將即可,但是中央沒有同意,作為紅二軍團的代表,許光達最終還是獲得了大將的軍銜。此後他又申請把自己的級別降為行政五級,即和開國上將同樣的生活待遇。這次組織上同意了。
多說一句,張雲逸享受的元帥待遇,和許光達享受的上將待遇,指的都是生活方面的待遇,而政治上的待遇,則還是按本身的軍銜來執行。
上將是行政五級,政治待遇和國務院秘書長相同,工資為每月382元;中將是行政六級,政治待遇和國務院的部長相同,工資為每月355元;少將是行政七級,政治待遇和國務院的副部長相同,工資為每月310元。
按照當時中央的有關規定,中將以上的開國將帥都屬於我軍的高級將領,配備有專門的警衛、秘書和保健醫生,還有廚師和勤務員等服務人員。而少將則不能享受這樣的待遇。
不管是評級別,還是評軍銜,在當時都是大事,涉及到的因素很多。這些開國將帥,都在革命戰爭年代,有過許多功勞和貢獻的人,作為新中國的「開國功臣」,評級別和評軍銜有點論功行賞的味道。這其中的「山頭」因素,也是值得注意的。
紅軍時期,我軍有三大「山頭」,即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山頭」包括,八路軍115師、八路軍120師和八路軍129師,以及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山頭」有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軍區。
在評銜時,有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平衡這些「山頭」,在上將以上的開國將帥當中,每個時期的每個「山頭」,要求至少要有一個代表。
另外就是,在評銜時,有一些將領覺得自己的軍銜評低了,並不是認為沒享受應有的生活待遇,而是嫌自己的軍銜,和自己過去的功勞貢獻不匹配。對他們而言,他們關注的是軍銜背後,代表的功績,而不是待遇。
對所有開國將帥而言,享受什麼樣待遇,真的不是他們首先考慮的事情。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