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兒歌童謠點綴著每個人的童年,記錄著我們兒時的笑聲和心跳。連日來,三秦都市報持續關注兒歌遇冷現狀,探究如何讓優秀兒歌重回孩子的童年。不少熱心讀者參與其中,來電與我們分享自己和兒歌的故事。
兒歌童謠點綴著每個人的童年,記錄著我們兒時的笑聲和心跳。連日來,三秦都市報持續關注兒歌遇冷現狀,探究如何讓優秀兒歌重回孩子的童年。不少熱心讀者參與其中,來電與我們分享自己和兒歌的故事。
記者整理發現,每個年代的兒歌都有自己的特點與經典,為孩子們帶來豐盛的精神食糧。
「兒歌讓我感受到地域文化差異」
講述者:50後 呼延先生
今年67歲的呼延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他記憶裡印象最深刻的童謠,跟西安當年的一大景觀——烏鴉夜歸有關。
「這首童謠是這麼唱的:老哇(烏鴉)老哇一溜溜,回去給你媽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媽憋死我不管。」呼延先生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西安的城樓上棲息著難以計數的烏鴉,每天清晨和傍晚,它們就在天空中成群結隊地飛過。「鋪天蓋地如同一片烏雲,在城市上空盤旋滾動,一看到它們,我們一幫小娃就會念叨這首童謠。」
呼延先生說,雖然現在提起來覺得這首童謠裡有些用詞不太文明,但這就是西安城當時的一個寫照,也是他們幼時最有趣的記憶。「除此之外,我對兒歌最有感觸的地方,是它讓幼年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差異。」
呼延先生向記者介紹,小學三年級時,他轉學到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裡老家在東北的孩子比較多,很多打小就耳熟能詳的童謠,在那些東北孩子口中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比如我們小時候都愛『擠暖暖』,關於『擠暖暖』就有一首有意思的歌謠,那些東北孩子也有。兩個地方的童謠都押著韻,都符合各自地區的狀況,具體怎麼念的我現在忘得差不多了,但當時那種新奇勁,我直到現在也記得。」呼延先生說,正是這些童謠,讓他初次對地域文化感到好奇和嚮往,「可以說,這些童謠就是各地文化的一個縮影,我現在閒來無事研究這些,依然覺得非常有意思。」
「記憶裡的兒歌帶著時代烙印」
講述者:60後 張先生
說起印象深刻的童謠,市民張先生一口氣給記者說了好幾個。老家在關中農村的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他說,自己記憶裡的兒歌都帶著時代烙印。
「我家兄弟姊妹4個,大姐比我大將近20歲。我記得小時候有一年,家裡給她尋婆家呢,大家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擇婿標準是,一院住房,二老雙亡,三轉一響,四季衣裳,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十工資(每月70元),八面玲瓏,酒(九)煙不動,十分聽話。」張先生笑稱,這套編成兒歌的「標準」在當時可並非是他們一家的要求,大人小孩都能張嘴就來,「這就是當時那個年代人們需求的如實反映,當時青年男女結婚就講究個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這『三轉一響』。」
等到1980年前期張先生的三姐結婚,這首關於「擇婿標準」的兒歌又變了。「當時大街小巷裡人人傳唱的標準已經變成了『聽診器(醫生)、方向盤(司機),人事幹事營業員』。從這些兒歌裡就不難看出時代的變遷。」張先生感慨。
「童謠是我文學的啟蒙 讓我一生獲益匪淺」
講述者:70後 周瑄璞
1970年出生於河南省臨潁縣、現居西安的周瑄璞是一名實力派作家,所著長篇小說《多灣》贏得了多方讚譽。在她眼裡,那些靠口口相傳一代代流傳下來的童謠,蘊含著各種各樣的哲理,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領悟,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是對生活的指導。
說起記憶裡的童謠,她打開了話匣子。「看過《多灣》的人應該都有印象,裡面記錄的童謠非常多,其實這些大都是小時候我奶奶講給我聽的。」周瑄璞向記者透露,自己小說裡面的主人公「季瓷」,原型就是她的奶奶。「季瓷總喜歡用童謠講道理,我奶奶也一樣。我到現在還記得她跟我講,『人心要實,火心要虛』。『管閒事,落不是,好閒事不如賴不管』。年幼時並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現在年紀越來越大,愈來愈能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
周瑄璞說,除了「蘊含哲理」這一層,一些童謠用詞的精準、描繪的巧妙總讓她拍手稱奇。「小時候奶奶給我念過這麼一首描述懶孩子的兒歌:嘴勤屁股懶,幹說不動彈。聽說去吃嘴,跑得一溜煙。夠不著,使棍戳,吃到肚裡自安樂。我到現在每次想起這個『跑得一溜煙』還會忍不住想笑,真的特別形象生動。」
周瑄璞認為,童謠是自己文學的啟蒙。「那些有趣的描述,那些豐富的哲理,讓我這一生都獲益匪淺。」
「最好的兒歌是爸爸唱的催眠曲」
講述者:80後 付先生
在80後小夥小付的心裡,印象最深刻的兒歌是幼時爸爸哄他睡覺時哼唱的各種催眠曲。
「說起來挺搞笑,我小時候睡覺特別不老實,我爸就陪著我睡,那個時候流行的兒歌,他總能拉過來配上搖籃曲的調調給我哼唱,哄我睡覺,現在我都還記得他哼著『睡吧睡吧親愛的寶貝』躺在我旁邊的樣子。」回憶起往事,小付有些忍俊不禁,「他一個大男人,唱著『媽媽愛你媽媽喜歡你』真的特別有意思,我每次都被他逗得哈哈笑,然後就進入了甜甜的夢鄉。那些被爸爸拿來做催眠曲的兒歌,真的每一首都是我特別珍貴的記憶。」
如今,小付自己也已經是一個3歲孩子的爸爸了。「我現在每天晚上不管多累,都會給兒子唱兒歌,希望他也能擁有一份跟我一樣美好的童年記憶。」
「每一首兒歌裡都有難忘的時光」
講述者:90後 小瑋
採訪中,記者留意到,有別於50、60、70後們「順口溜」式的兒歌記憶,80後、90後們印象深刻的童謠,大都是上個世紀家喻戶曉的優秀兒歌作品。
說起自己記憶最深刻的兒歌,90後姑娘小瑋第一個列出了《粉刷匠》。「這首兒歌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會唱了。上小學後,每年植樹節,學校總會組織我們去給路邊的楊樹刷白灰,當時大家邊走邊刷還齊聲唱著《粉刷匠》的樣子,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小瑋說,除了這首歌之外,《魯冰花》《賣報歌》《一分錢》《小燕子》《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等兒歌也都是她最寶貴的記憶。
「前幾首是小時候家裡有張光碟,周末早上賴床我媽就會給我放這些歌。《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是因為小時候很愛看這個動畫片,還買了全套光碟。《小燕子》是小時候回老家,不聽話我爺爺就會唱這首歌哄我。」小瑋如數家珍地向記者講述自己與這些兒歌的情結,她說,這些代表著童年的快樂,也代表著與父母家人相處的時光。
首席記者 張晴悅 記者 範為民
《世界兒歌日 你知道嗎》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