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過一篇《鸚鵡大蔥》,寫得很滿意,我自己也非常喜歡。
下面是我的創作思路和過程:
《鸚鵡大蔥》是一篇基於真實事件撰寫的文章,也許在細節上有些微的出入,但是基本的人物和事實都確實發生過。在整個事件裡,最打動我的是一個場景:鸚鵡大蔥的主人在公園裡找到了他,但是他已經野化了,不肯像從前一樣親近舊主。可又沒有振翅遠飛,只是保持了一段安全距離。然後,在熟悉的聲音裡,終於鬆弛下來,蹲在樹梢安心睡去。
我第一次聽說這一段故事,在沒有去過現場的情況下,都可以在腦海裡清晰地構建起整個場景。我可以看到一個公園,一隻綠色的鸚鵡停在樹上,把腦袋藏在翅膀下睡覺,樹下是一幫北方男人,抽著煙在熱烈討論著什麼。其中,有個頭髮花白的男子,不時仰起頭來看鸚鵡一眼。冬季的北京天空碧藍澄澈,鸚鵡一動不動,爪子下垂著半根金屬鏈,在風裡搖曳著反光。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並沒有在鍵盤上敲下任何一個字,而是把這個場景放在一邊,閒暇的時候一遍一遍地播放。為什麼?因為我不確定打動我的那個點具體是什麼。是主人對寵物放不下的牽掛,還是那種動物和人類之間的信任?真正要敲擊鍵盤寫出這個故事的時候,無論朝著哪個方向去寫,我覺得都差了那麼一點意思。的確有牽掛在,的確有信任在,但它們有沒有足夠的力量,讓冬日公園裡的那一幕通過文字爆發出來,讓讀者也能感受到我曾經經歷過的情感衝擊。
後來,我把這個場景想像為電影。在電影裡,這一幕會是全片的高潮。一隻鸚鵡失而復得,最大的懸念揭開了,後面就是結尾的事情。這時候我想到電影的基本原理,無論是三幕劇還是五幕劇裡,每一幕結束的時候,都意味著主人公做出了一個選擇。對!是選擇!
為什麼我會覺得這一幕深深打動了我?除了重逢的驚喜和溫馨之外,真正打動我的是一種近乎酸楚和悲傷的情感。一人一鸚鵡在公園重逢,彼此卻再沒有前進一步的可能。鸚鵡從家裡逃走的時候,做出了一次選擇。主人在公園重新找到他的時候,大蔥拒絕親近,飛開一段安全距離,這是第二次選擇。鸚鵡決定了,他要離開;主人看到這一幕,很快也做下了決定:選擇放手。也就是說,這一幕過後,雙方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選擇的結果帶來了分別。
而所有的戲劇性體現在雙方的選擇上:鸚鵡有立即振翅飛走的選項,但是他在那一刻選擇停留下來,多聽一會兒主人的聲音,和以前在家裡的情形一樣,再在主人的聲音裡小睡一會兒。主人有張網捕捉等等選項,而且為了重逢這一刻,他已經努力了很長時間,付出了相當的心血和時間,他有足夠的理由去捕獲鸚鵡,但是他選擇了尊重鸚鵡的個鳥意願,放棄了自己的喜好,讓大蔥得到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哪怕這個選擇給人的感覺是酸楚和苦澀。
這樣看下來,鸚鵡大蔥的故事裡,觸動我內心的是雙方的選擇。什麼選擇?自由。這是一個有關於追尋自由的故事,大蔥是裡面當仁不讓的主角。因為他要自由,所以他一次次採取主動採取了行動,他的主人根據的他的行動作出了響應。看起來這是個關於找尋的故事,但其實大蔥才是整個局面的控制者,在舞池裡領舞的那隻鳥,所有的人都是他追尋自由之旅的配角。
到這裡,我覺得我已經想清楚這個故事的實質是什麼了。最重要的寫作技巧也隨之而來:鸚鵡大蔥是絕對的故事主角,我需要把所有聚光燈都打在他的身上。絕對不可以盯著他的主人寫,寫他如何辛苦,如何深愛,如何風塵僕僕,那樣故事就會徹底坍塌。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因為大蔥而起,寫一百件這樣的事情,不如一個大蔥的特寫。
那麼,怎麼寫大蔥呢?大蔥是一隻鳥,人們很難對一隻鳥投射任何情感。有人投射情感到北京動物園編號BJP-4973的那隻孔雀麼?有人投射到任何一家養雞場裡的任何一隻母雞麼?不會的,人們只會關心那些顯露出某種人格特點的動物,或者是在做出人性層面上產生共鳴行動的動物。湯姆貓、傑瑞鼠是披著動物皮毛的人,而鴨媽媽帶著小鴨子過馬路則讓人聯想起人類的母愛。否則,湯姆貓只是龍虎鬥的原料,鴨媽媽則可以做成老鴨湯,配上烤鴨仔就是餐廳裡的全家福,一家人要的就是整整齊齊。
所以不能描寫一隻鳥,一隻純粹的野生動物,寫它怎麼瘙癢,怎麼洗澡,怎麼在鐵架子上磨自己的鳥喙。從打下第一個字開始,我就沒有把大蔥當做是一隻鳥,而是自始至終把他當做是一個人,一個具體的人,一個具體的人物。我需要在所有關於他的資訊和傳說中,篩選出最能體現出他的性格特徵的事例。就像是把他當做一個人,現在需要把他介紹給我的朋友們認識,在最短的時間裡,我需要用什麼事例讓我的朋友們對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好色,最後我選取的特點是好色。鸚鵡大蔥有許多個性特點,我可以寫出上萬字來,描寫他多麼聰明,多麼頑皮,多麼善解人意,寫他怎麼嗑瓜子,怎麼低頭生悶氣裝作聽不見,怎麼偷偷解開自己的腳鏈,怎麼用嘴一點點啄斷木架把自己解放出來......我什麼都沒寫,我就寫了他三次拔自己羽毛的事情。因為這是所有材料裡最為鮮明的,超出一般生活經驗的,絕對是屬於大蔥自己的。在成千上萬個擬人的動物個性中,好色這一點是大蔥最為強烈和鮮明的特質。
對於那些稍微具備閱讀經驗的讀者而言,他們清楚地知道:性是自由在現實生活中的暗喻---最後的一個環節也扣上了。
寫作的時候一切順利,只是出了一點小問題:在真實的生活中,我自己捲入了尋找大蔥的事件中,真的在地圖上畫了一根線,以此作為找尋大蔥的線索。真的對大蔥主人解釋說,大蔥是飛回西雙版納老家找尋它的愛情去了。但是,在文章裡那麼寫,我身為作者就會失去第三方的客觀立場,感覺是人為地幹涉了事件的走向,而且是以一副神棍的形象出現,這種行為叫做「搶戲」。對於讀者而言,看到作者在文章裡出手,會覺得設計感太強,容易出戲。所以,我做了一些技術性修訂,以此平衡文章的重心分布----
在文章的一頭一尾,我加了一頭豬。當然,這頭豬也真實存在,並不是我憑空捏造出來的。加這頭豬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同樣作為寵物,豬是鸚鵡的對照。豬也有自己的選擇,它選擇留下來,並不想逃走;另外一個,是為了給少部分讀者提供閱讀樂趣。他們讀到文章的結尾時,會忍不住去想:豬是不是比鸚鵡聰明,它早就看穿了一切,最終選擇了不折騰的犬儒主義豬生?豬是不是本文的隱藏劇情?
這個平衡的方法並不算理想,但是它最終成功地把讀者的注意力一勞永逸地從我身上引開,聚焦在了這頭豬身上。如果你想增加文章的真實性,卻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在結尾加一頭豬是永遠有效的方法。附帶說一句:如果《西遊記》裡沒有豬八戒,你讀的時候還會那麼投入麼?
課程小結:
作為初階課程,此前我多次強調動手寫作的重要性。原因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最大的寫作障礙不是技法,而是根本沒有信心和勇氣動手寫。所以我要一再鼓勵大家先不要想太多,寫出來就是勝利。
而對於已經在持續寫作的朋友而言,今天的《如何描寫動物》給出了進階的寫作建議:
不要把情感衝動當做了靈感,不要立即動手去寫;
把情感衝擊的場景反覆加以思考,找到打動人的根本原因;
好的文章在情感邏輯和理性邏輯上都是完整貫通的;
描寫動物的核心在於把它當做人類角色來描述;
動物故事裡人類處於次要的配角地位;
尋找動物的個性中最為鮮明的那一個,越少越好;
儘量讓選取出來的個性作為動物的行動的內驅力,和感動事件建立邏輯和理解關聯;
自己不要在故事裡搶戲,作者本人如果是第三方,甚至不應該出現;
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程度,最後可以加一頭豬。
教程參考文獻:
《鸚鵡大蔥》(點擊左邊文章名閱讀,並且全文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