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我們經常會碰到家長帶著十幾歲的孩子,說:「醫生,您看我們這孩子,整天擠眉弄眼、甩頭,動肩膀,還出怪聲,甚至罵髒話,好幾年了,是不是壞毛病?」還有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訴說有這樣的症狀好多年了,好好壞壞總也好不了,很影響形象,感覺很苦惱。這種疾病就稱為抽動穢語症候群,下面給大家作簡單的介紹。
抽動穢語症候群是一種可遺傳的神經系統疾病,其特點是反覆發作的不隨意運動及不可控制的發聲,有的病人可以出怪聲,甚至穢語。本病由法國神經病學專家Georges Gilles de laTourette於1885年最先描述了一位法國貴婦人具有這些特點,故此病又稱Tourette症候群。
抽動穢語症候群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男性患者稍多,不同種族均可發病,不分職業及受教育程度,兒童中有較高的發病率。抽動穢語症候群的自然病程因人而異,從很輕到非常嚴重,但多數患者程度較輕。
最先出現的的症狀通常是面部抽動,多為頻繁眨眼,還可表現為扭動鼻子或做鬼臉、咧嘴,還可出現頭部抽動、轉頸、跺腳、扭轉身體或彎腰。
抽動穢語症候群患者可以說出難聽的詞語或穢語,還可以不停地清嗓、咳嗽、嗤鼻、小聲嘟囔、犬叫聲或大叫。
抽動穢語症候群患者還可表現為不自主的重複語言或模仿別人的言語,或某些強迫動作,有些嚴重的患者還可以有自傷行為,如咬嘴唇和面頰部、撞擊頭部等。抽動穢語症候群的程度、發作頻率、類型及累及的部位可以不斷變化,可以緩解幾周甚至幾個月、數年,以後還有可能復發。
有些抽動症患者會伴有一些強迫行為,即病人感覺必須重複做某一件事,如反覆洗手或檢查是否鎖門了;還可伴有注意力缺陷,患者不能集中注意力或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困難,包括閱讀、書寫、算術及感知困難;行為衝動的患者可以導致過激行為或出現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有的患者可以出現睡眠行為障礙,包括容易早醒或囈語。
通常,抽動症是依據觀察到的症狀和對家族史的評價來診斷。診斷抽動症時,動作抽動及發聲的抽動必須至少1年。影像學檢查如頭顱MRI、CT及腦電圖或血的化驗檢查可用來除外其他診斷。抽動症是一種臨床診斷,血的化驗檢查及其它輔助檢查往往沒有特異性的改變。
如果醫生對本病不熟悉,往往導致抽動症被延誤診斷。抽動症與行為症狀很容易混淆,經常導致抽動症的孩子在親戚、朋友、同學面前被誤解。家長、親戚和朋友由於不熟悉本病,錯誤地將抽動症和相應的症狀歸因於精神心理問題, 因而增加了本病的社會孤立性。由於抽動症的症狀時輕時重並且患者能夠主觀抑制,在醫生面前往往不表現出症狀,這樣更使診斷複雜化。很多情況下,家長、親戚、朋友甚至患者本人通過聽說或閱讀到了相關信息才開始了解這種疾病。
研究表明抽動症可以遺傳並且致病基因在不同的家族成員之間引起的症狀不同。抽動症患者有較高的機率遺傳到下一代。但是遺傳的易感性並不一定完全發病,可以表現為很輕的抽動症,也可伴有強迫行為或注意力缺陷而無抽動。子代基因攜帶者可以根本不發病。抽動症患者的家族成員患有輕度抽動及強迫行為的危險性高於普通人。
性別在抽動症患者的基因表達中也起重要作用。男性患者的子代基因攜帶者的發病危險性高出3-4倍,但是大多數不表現出嚴重的症狀而需治療。某些抽動症患者的遺傳性尚未確定,這些病例稱為散發性抽動症,其病因不明。
患了抽動症,如果不了解此病會很容易導致延誤診治。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口服藥物、心理治療、磁刺激神經調控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等,患者及家屬、醫生需要確定哪些症狀是最需解決的目標症狀從而選擇適當的藥物和方法治療,因此建議患者最好到具有運動障礙病、不自主運動專家或專科的醫院就診,專科門診可以為你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歡迎關注我們
長按二維碼請關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