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擠眉弄眼,父母規勸不成!醫生:不是調皮,是病

2020-12-23 瀟湘晨報

小寶,是一個十四歲的男孩。本應快快樂樂、健康成長的陽光少年卻在八年前開始經常出現擠眉弄眼,同時還發現喉嚨時不時發出「哼哼」或「咳咳」的聲音。這種情況在遊戲、情緒激動或生氣時特別明顯,而在安靜或睡覺時則極少出現。隨後,這種情況越來越明顯,老師也經常反映上課時間經常擠眉弄眼。漸漸地又發現呲牙咧嘴、甩頭扭脖子,同時還伴隨肩膀和上肢的舞動,身體東搖西晃,小動作不斷!

因為破壞了課堂秩序,影響同學們的注意力,而在家裡,則經常攪得家人心煩不安。起初,家人以為是男孩子頑皮,染上了不良習慣,因而少不了斥責,甚至打罵孩子,老師也不停地家訪告狀........

最近一年來,這些情況愈加頻繁、更加劇烈。孩子的頭頸部、軀幹和腹部的抽動顯得特別突出,經常使孩子坐立不安。而且,長時間的疾病困擾,小寶變得越來越內向,膽子越來越小。他反感到人多的地方,也不善於交友,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夜間則常常出現尿床。爸爸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前往福建省級機關醫院就診。

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林細康觀察發現小患者發育正常,營養好,智力正常,情緒緊張焦慮。但時不時在他眼睛、嘴巴、頸肩部及上肢的異常不自主動作特別顯眼,雙肩不停地快速聳動,挺胸、扭脖子,有時喉嚨還發出「呃呃」或「咳咳」的聲音。而頻繁的上半身和腹部的抽動使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顯得十分尷尬,一旁的媽媽臉上寫滿了無奈。

結合詳細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腦電圖、核磁共振及血液學檢查,最後診斷為「抽動穢語症候群」。參考既往的治療經過,為小寶制定了全面的治療方案,叮囑孩子媽媽調整飲食結構、克服愛看電視、迷戀電子遊戲的壞習慣,配合一定的心理疏導。兩周後,症狀漸漸減輕。

什麼是「抽動穢語症候群」

小兒抽動穢語症候群,又稱多發性抽動症,是一種較少見的慢性致殘性疾病。大多於4~12歲之間起病。男孩多見,男女比例為2:1~4:1。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理及環境因素等在發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近些年來,兒童抽動症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現代研究發現,心理精神壓力在小兒抽動症的誘因中佔了很大的比例,這跟家長不當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家長們應該引以為戒。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症狀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特徵是不自主、突發、快速重複的肌肉抽動,在抽動的同時常伴有暴發性、不自主的發聲和穢語。抽動症狀先從面部開始,逐漸發展到頭部、頸部、肩部,嚴重的上身下身都出現抽動。

如面部肌肉抽動可出現咧嘴、撅嘴、縮鼻、扮怪相等;眼部肌肉抽動症可出現皺眉、眨眼、翻白眼等;咽喉部肌肉抽動則發出異常聲音,如乾咳聲、清嗓子或不自主的穢語、罵人等;四肢肌肉抽動可表現為甩手、舉臂、扭臂或抖腿、踢腿、旋轉、步態異常等;而軀幹抽動常表現為挺胸、扭腰、身體扭轉及腹肌抽動等。情緒激動、運動過多、疲勞過度或感冒等疾病都可能使該症狀加重。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危害

抽動穢語症候群除了肌肉抽動及伴隨的不自主發聲和穢語外,還經常與小兒多動症、強迫障礙、行為異常等疾病共同發生,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⒈ 引發學習困難:大多患兒上課時為了努力控制自己的發聲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眼睛很難盯在書本或黑板上,上課經常走神,課堂上講解的內容無法掌握。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同時由於在學校經常遭受同學和老師的歧視或嘲笑,越發不喜歡上學,容易產生厭學心理,甚至逃學。

⒉ 個性發展問題:4~12歲是孩子個人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一階段經常受到家長責罵、老師批評或同學嘲笑,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產生巨大傷害。

⒊ 社會交往障礙:患兒由於抽動症頻繁發作,可能會遭到嘲笑和譏諷,使孩子在心靈上遭到嚴重打擊,患兒會漸漸疏遠人群,沒有與人交往的欲望和興趣,漸漸變得孤立和自閉。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治療

很多家長認為抽動症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自愈。實踐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般來說,抽動症患兒不依靠藥物是很難恢復到正常的。所以,發現孩子有抽動症時,不要掉以輕心,更不宜消極等待,而應該及時採取多方面措施進行有效治療:

一.藥物治療:採用何種藥物治療應該由專科醫師根據具體病情選用。

二.非藥物治療:可嘗試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經顱微電流刺激、腦電生物反饋等神經調控療法等。

三.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目的是幫助患兒家長和老師認識疾病的性質和特徵,減緩或消除父母的擔心和焦慮。合理安排患兒日常的作息時間和活動內容,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消除學校和家庭環境中可能對症狀的產生或維持有作用的不良因素,減輕患者因抽動症狀所繼發的焦慮和抑鬱情緒,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

四.家庭養育方式的改變:在幫助孩子的同時,家長尤其應該注意自我心態、情緒的調整,儘量改變養育方式。對抽動症孩子,寬容鼓勵非常重要。開學之初、考試階段均是此病高發時期,一定要注意調節孩子的情緒。

五.其它治療:

1.陪伴:家長平時應多多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參加快樂的小遊戲,多到戶外活動,用快樂轉移他的注意力。

2、改變生活習慣:規律作息,戒掉電視、手機等一切電子產品,減少對眼睛的傷害。

3、飲食調整:飲食應注意清淡,忌辛辣食物和過甜或過鹹的食物。戒掉巧克力、可樂等刺激神經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

4.體育活動會幫助孩子擺脫自己的封閉狀態,振作精神,完全放鬆。

醫師提醒:家長發現孩子有抽動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帶孩子檢查確診,以便早發現,早治療。同時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情況,及時幫助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疏通,擺正心態,積極應對疾病。

【來源:福建新聞廣播FM1036】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男童愛「擠眉弄眼」不是調皮是抽動障礙
    中西醫結合科醫生為患兒做針灸治療。 通訊員提供武漢晚報訊(通訊員薛源 記者黎清)孩子總是愛擠眉弄眼「做鬼臉」、搖頭聳肩、沒事還總清嗓子,不少家長認為這些 「小動作」是孩子故意調皮。武漢兒童醫院專家表示,這些愛「擠眉弄眼」的小孩並不是故意調皮,而是患上了「抽動障礙」。家住漢陽的小天(化名)今年7歲。半年前,媽媽發現他總不停地眨眼睛。起初,小天只是在寫作業時頻繁眨眼,媽媽以為他是故意不想寫作業,之後,媽媽發現他在看電視時也會不停眨眼。家人帶他到醫院眼科檢查,可檢查結果顯示小天的眼睛並無異常。
  • 福州5歲男孩擠眉弄眼 居然是因這種病
    原標題:福州5歲男孩擠眉弄眼,居然是這種病!病因很多父母都會犯最近,福州一名幼兒園小朋友滔滔(化名)老是擠眉弄眼,老師和家長都認為他故意調皮搗蛋,批評了他。後來,父親帶孩子去福建省級機關醫院眼科檢查,才發現孩子擠眉弄眼是乾眼症引起的。而乾眼症的最大原因是長時間玩電腦。
  • 孩子經常擠眉弄眼 也可能是病
    門診經常會遇到家長諮詢:「大夫,我的孩子最近常常擠眉弄眼,就像是要打噴嚏打不出來的樣子,其他人都說是孩子淘氣,我在網上查了一下,不會是抽動症吧?」比如3~6歲學齡前男童正處於活潑、好動的階段,表現為好奇心強、貪玩、調皮、注意力易分散的情況,家長會認為孩子患有「多動症」,這是不恰當的。除了調皮淘氣,孩子愛「擠眉弄眼」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患有結膜炎、鼻炎、抽動障礙、癲癇等疾病,是需要醫生進行鑑別診斷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不同於別人的表現時,往往想到的是求助於網絡。
  • 5歲男孩「擠眉弄眼」兩年 不是多動症是鼻炎
    原標題:5歲男孩「擠眉弄眼」兩年 不是多動症是鼻炎   本報通訊員 應紅燕 本報記者 李竹青   昨天下午,5歲焓焓躺在李惠利東部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病床上,乖巧地配合醫生做耳朵的術後檢查,焓焓的媽媽站在一邊,滿臉欣慰的笑容。   這兩年,兒子有擠眉弄眼的毛病。
  • 孩子擠眉弄眼,還喜歡罵人!醫生:不是簡單「壞毛病」,可能是精神疾病
    後來家長也發現小明和大人說話時也愛擠眉弄眼,有時嘴角還會扯幾下,以為這是孩子的「鬼眨眼」壞習慣,沒有引起重視。後來小明開始出現了不但擠眉弄眼,有時還要聳肩、摔臂等情況,家長仍然沒有重視,認為這是一個「壞毛病「,還責怪、批評他,叫他不要作怪相。
  • 南平一7歲男孩經常擠眉弄眼、聳肩……小心患上這種病!
    近一個月,南平的陳先生發現7歲多的兒子小浩(化名),經常無緣無故地使勁眨眼、還做些擠眉弄眼的表情陳先生以為這些表現是孩子故意調皮搗蛋但日子越往後,小浩的這些奇怪動作變得更加頻繁還出現了無故經常聳肩的狀況。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7歲男童愛「擠眉弄眼」 原來是患上抽動障礙
    記者徐睿捷 李文秀,通訊員薛源,編輯溫碧瑩孩子總是愛擠眉弄眼「做鬼臉」、搖頭聳肩、沒事還總清嗓子,不少家長認為這些「小動作」是孩子故意調皮,家長制止無效後甚至責罵。武漢兒童醫院專家表示,這些愛「擠眉弄眼」的小孩並不是故意調皮,而是患上了「抽動障礙」。家住漢陽的小天(化名)今年7歲,就讀小學二年級,半年前,媽媽發現他總在不停地眨眼睛。起初,小天只是在寫作業的時候頻繁眨眼,媽媽以為他是故意不想寫作業,便好好教育了他一番。之後,媽媽發現他在看電視的時候也會不停地眨眼。
  • 擠眉弄眼,警惕兒童抽動症
    抽動症,是指身體某部位肌肉或某些肌群突然、快速、不自主、反覆地收縮或運動。孩子患有抽動症時常可表現為咧嘴、撅嘴、縮鼻、扮怪相等,有些也會發出各種聲音,乾咳聲、清嗓子、吼叫聲、或不自主的穢語、說髒話等。多數起病於10歲以前,男孩多於女孩。
  • 孩子總愛擠眉弄眼?這可能不是可愛,是一種病
    …… 「囡囡,你眼睛不舒服麼?別看動畫片了,眼睛要看壞了。」 範媽媽發現自家女兒看iPad時一直不停地眨眼睛,起初還以為是看電視造成的,就沒多在意,但過了1個星期,電視也少看了,手機也沒收了,結果女兒還是一直眨眼睛,問她又說眼睛沒有不舒服。範媽媽覺得奇怪,於是帶女兒來到了天醫兒科。
  • 【小兒不難養③】好好一個孩子,幹啥總是衝人擠眉弄眼?
    兒童抽動障礙是一種慢性的心理行為障礙性疾病:多發生於2-15歲,5-10歲起病最多,10-12歲較嚴重。少數可持續至成年;男孩多發於女孩。運動性抽動:頭面部、頸部、肩、軀幹和四肢肌肉不自主、突發的、快速收縮動作。常見的有不自主眨眼,擠眉弄眼,咧嘴,還有抖肩,晃頭,有的甚至於甩動胳膊,扭動軀幹,抽動腹部,行走時轉圈,跺腳等怪異複雜的動作。
  • 孩子擠眉弄眼是病嗎?專家教你防治抽動症
    掃碼下載,圍觀直播    早知道    孩子緊張時常做的「鬼臉」,還有學習時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並不是孩子故意調皮搗蛋。兒科醫學專家指出,家長要上心,小孩的某些不自覺或刻板舉動在警示家長,該小孩可能得了抽動症!那麼抽動症和多動症有什麼區別嗎?孩子過於喜愛打遊戲、看電視也可引發抽動症?家庭爭吵、學習壓力大也會引發抽動症?抽動症後果嚴重嗎?學習注意力不集中都可能跟抽動症有關?南都健康大講堂第三期,知名兒科神經內分泌專家羅向陽教你如何防治抽動症。6月13日下午3點與你約定,不見不散!
  • 孩子擠眉弄眼並非都是「抽動症」
    在平時的玩耍過程中,孩子突然擠眉弄眼。家長和老師常常認為這是在「裝模作樣」「調皮搗蛋」,不明所以就施以呵斥、責罰,孩子卻覺得自己既無辜又委屈。多數家長會懷疑孩子是否患有「多動症」「抽動症」,沒有意識到這些奇怪的行為舉止下可能暗藏著一些眼病。
  • 孩子太過調皮,不妨用上「誘導式規勸」,適當放手或許娃會變乖
    但是現實往往是事與願違,家長越希望孩子懂事,孩子反而會變得更加的調皮。而其實孩子調皮的時候,家長一味地去指責和管教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時候不如採用誘導式規勸,適當的放手,或許孩子會變得更加乖巧。這讓同事特別的生氣,和孩子說成績的問題,他又什麼都聽不進去,而是把房門一鎖就躲在房間裡打遊戲,看到孩子這一副樣子同時也非常的苦惱,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才好。分析:隨著孩子進入到了青春叛逆期之後,調皮成為了他們的常態。
  •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 才上小學二年級已被11所學校退學
    然而,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已經被3所幼兒園、8所小學勒令退學,而且每次都是同學家長聯名要求,理由是「不適宜行為」。8歲的孩子能有什麼不適宜行為?近日,在寧波市康寧醫院兒少科,亮亮的父母向醫生倒出了心中的苦水。8歲男孩幾年間換了11所學校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提到自己的兒子他們是欲哭無淚。
  • 男孩得「天才病」被退學 阿斯伯格症候群究竟有著怎樣的特殊大腦?|...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男孩得天才病被退學 阿斯伯格症候群究竟有著怎樣的特殊大腦? 乍一看,8歲的亮亮(化名)是個討人喜歡的小正太。他活潑愛笑,學習成績也不錯。然而,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已經被3所幼兒園、8所小學勒令退學,而且每次都是同學家長聯名要求,理由是不適宜行為。
  • 割包皮已然成為「媽媽病」,醫生:八成的男孩不符合手術標準
    醫生表示,如今「割包皮」已然成為媽媽病,孩子沒什麼感覺,媽媽卻急得團團轉,不少媽媽帶孩子來切包皮,但八成的男孩並不符合「割包皮」的標準,最後都被勸走了。之所以會成為「媽媽病「,和媽媽的攀比有很大關係,聽到其他人家的孩子都割了,寶媽們生怕自家孩子落後一步,火急火燎的去往醫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讓醫生給孩子割包皮。如今的天氣比較冷,天冷可降低術後的感染風險,再加上寒假快到來,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恢復傷口,因此不少寶媽已經醞釀給孩子割包皮了。
  • 割包皮竟成了「媽媽病」,醫生:實際上大部分男孩不需要割包皮!
    眼看又快要到假期了,但是小學生先別高興得太早,因為有一部分小男生可能要遭殃了,你的媽媽可能要帶你去割包皮了!切包皮成為「媽媽病」,你家孩子割了沒?但其實很多有孩子,是沒有割包皮的需要的,醫生表示做這些手術的,有一些是需要做的孩子,但更多的是父母強烈要求的。其實勸退過不少家長,說這孩子不需要做這手術,但是家長還非常執著,也不知道有沒有找別家醫院繼續詢問了。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家長的,一種從眾或者攀比心理,總會覺得別的孩子都做了這個手術,但是自己的孩子沒有做,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育。
  • 調皮熊娃一管就炸?親子溝通關鍵詞不是「強勢打罵」,規勸更關鍵
    姑娘沒有辦法,只能找孩子父母理論,父母面子上也很是難堪,於是說了孩子一句,不曾想孩子聽不進去,又向姑娘鍋裡吐口水,以此來向父母示威,父親一下生氣了,一把揪住孩子上臉就是一巴掌,孩子疼得直接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 男孩脖子發黑總洗不乾淨,竟然是病!醫生:不控制,後果很嚴重…
    男孩脖子發黑總洗不乾淨,竟然是病!醫生:不控制,後果很嚴重…,有 情 感 有 情 調 有 情 況 做江都人最愛關注的微信公眾平臺 生活中你可能看到過這樣的人 脖子上一圈黑 看上去髒兮兮的 像是沒洗乾淨
  • 8歲男孩天才病被退學幾年換了11所學校 阿斯伯格症候群有哪些表現
    8歲的孩子能有什麼不適宜行為?近日,在寧波市康寧醫院兒少科,亮亮的父母向醫生倒出了心中的苦水。18歲男孩幾年間換了11所學校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提到自己的兒子他們是欲哭無淚。導致他屢被學校拒絕的就是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方式,明明是想跟人家玩但不懂開口,反而是通過拍打的方式與他人搭訕,結果發展成兩個孩子打起來了。後來,亮亮乾脆威脅其他同學跟自己玩,同學若不聽話他就揍人家。幾次下來引發眾怒,孩子們排擠他,家長們也聯名抗議。父母也漸漸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有病,而不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