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偶爾行為怪異:
面部、頸部肌肉會抽動,不自主地甩臂、挺胸、彎腰……
有時他從你身邊默默走過,突然對你來一嗓子,或是吼叫、咒罵……
實際上,這些孩子可能患了抽動障礙。
兒童抽動障礙是一種慢性的心理行為障礙性疾病:
多發生於2-15歲,5-10歲起病最多,10-12歲較嚴重。
少數可持續至成年;
男孩多發於女孩。
ONE
哪些表現要當心?
兒童抽動障礙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
運動性抽動:頭面部、頸部、肩、軀幹和四肢肌肉不自主、突發的、快速收縮動作。
常見的有不自主眨眼,擠眉弄眼,咧嘴,還有抖肩,晃頭,有的甚至於甩動胳膊,扭動軀幹,抽動腹部,行走時轉圈,跺腳等怪異複雜的動作。
發聲性抽動:口鼻、咽喉以及呼吸機的收縮動作通過呼吸道的氣流而發出聲音。
常常有不自主的吸鼻子,或者用鼻子吹氣,還有的類似於咳嗽的清嗓子聲音以及尖叫,怪叫聲,甚至重複語句、模仿言語、說髒話等。
TWO
動,也有特點
有些家長認為,有段時間孩子出現是這樣的動作,沒管她,後來自己好了,那肯定不是「抽動障礙」吧?
其實抽動障礙有這樣的特點:動作多樣性,時好時壞,時輕時重,新舊動作可以交替轉換也可以重疊出現,可以短暫控制一小會,睡眠中症狀基本消失。在緊張或者被人提醒關注時候、生氣、興奮、有感染後等情況下可以加重。
THTEE
打罵責怪不可行
與10年前相比,醫院每年因抽動障礙就診的患兒上升了5倍以上。越來越多的調查認為,兒童抽動症增多與目前兒童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比如過早過多學習各種知識技能,接觸並依賴各類電子產品,或面臨父母離異、家庭矛盾、學校衝突等情況,都會給予他們的無形的心理壓力。兒童沒有處理壓力的經驗,因此會變得緊張易動,當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以一種非正常動作的形式來釋放。
不要做:
父母和老師若只是給孩子冠上「調皮搗蛋」的罪名,強行控制、打罵或責怪孩子的行為,只會加重孩子焦慮、緊張的心理情緒,加快病情的發展。
要做:
理解和接納孩子,採取良好的教育方式,為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心理環境,協助發育行為兒科醫生尋找壓力來源,找出讓孩子緊張和衝突的原因,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
FOUR
治療越早,恢復越快
該病是兒童期特發的行為障礙,且常同時患有其他發育行為的兒科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學習障礙、對立違抗、焦慮抑鬱、強迫症狀、睡眠障礙等。國內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抽動症患兒中,同時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就高達50%-60%。
抽動障礙可能會引起一些社會適應性及情緒障礙等表現,引起以下幾方面的損害:
社會適應性困難:長期的抽動動作會讓孩子被孤立、被欺侮,尤其發聲抽動會影響課堂紀律,面對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壓力,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短暫或長期的社會性缺陷。
情緒問題:20%~30%的抽動障礙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持續的情緒抑鬱、焦慮、低自尊等。
軀體損傷:抽動所致的重複的非生理性運動可引起抽動部位疼痛難受,使患兒煩躁易怒。部分抽動障礙兒童以為疼痛可緩解抽動症狀,試圖用自我傷害控制自己抽動。
其他損傷:抽動影響睡眠質量,導致入睡困難或因睡眠不足。頻繁的發聲抽動影響患兒講話,課間影響周圍同學,無法專心上課,影響學業。
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神經系統逐步完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一部分患兒可能可以自愈。但若無法自愈,放任病症加重、病程加長,孩子的不良習慣將越來越難以治療和糾正,有的可發展為成人後的習慣性動作。
因此,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應及早尋求發育行為兒科醫生的幫助,通過神經系統以及精神行為查體,完善相關的一些輔助檢查,排除需要鑑別診斷的其他疾病,如顱內結構性改變、癲癇等,越早幹預治療,恢復就越快。
FIVE
日常護理得當有益於治療
飲食方面:應科學合理餵養,少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和碳酸飲料,多攝入新鮮蔬菜、當季水果、堅果、豆製品、魚類等優質蛋白和富含各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品。
生活方面:對於抽動障礙患兒的症狀,家長只需在心裡觀察其加重或減輕情況,表面上最好能做到「熟視無睹」,儘量避免提醒、訓斥,防止導致對兒童症狀產生暗示和強化後果。
日常管教方面:家長需嚴格控制其上網、看電視、打電子遊戲的時間,避免過度激烈和緊張的遊戲。同時要多帶孩子進行體育鍛鍊、參加戶外活動,用宣洩、運動、傾訴、轉移注意力等方式釋放積累的壓力。
最後,馬驪主任提醒家長,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抓耳撓腮、擠眉弄眼、摳鼻子、聳肩膀,以及不停地清嗓子、愛說髒話、愛跺腳等壞毛病,不要急於訓斥孩子,不妨到醫院檢查看是否患了抽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