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我們一家三口再次來到位於天津薊州區漁陽鎮西井峪村的善德居山莊。初春的薊州山區,天氣乍暖還寒,很多景點也都剛從「冬眠」中甦醒,但這個離城區不遠的農家院卻住滿了客人。小長假或周末到農家院小住,踏青、娛樂、休閒、品嘗農家飯,已日漸成為越來越多城裡人的習慣。
對於我們來說,薊州的景區已經玩得差不多了,到農家院主要就是奔著特色農家飯來的。與去年相比,善德居山莊的農家菜又有了一些新變化,現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
題圖:第一天的晚餐,菜還沒上齊。善德居山莊是著名的西井峪石頭村裡最大的農家院,主人周大哥熱情好客,交友甚廣,這頓飯他還專門陪我一起喝酒。
炒野蒜。用山裡的野生蒜爆炒而成,這道菜我是頭一回品嘗。蒜頭很小,有的還連著細細的蒜葉,濃濃的蒜香中卻不帶一點兒辣味,鮮、香、嫩的特點突出,堪稱佐酒佳餚。
醬驢肉。用買來的生驢肉自製而成,真材實料是必須的。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驢肉在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區頗受青睞。他家做的醬驢肉不鹹,突出驢肉本身特有的的鮮香,大多是純瘦肉,少量還連著筋,有嚼頭。蘸著蒜醋小料,每一塊肉都吃得過癮。
茴香葉拌花生。清香可口,換個味道,配啤酒很好。
蒜薹炒肉絲。看似普通,也見功夫,高湯清油,以蒜薹為主,肉香中凸顯脆嫩。
善德居扣肉。這是他家的拿手特色菜之一,扣肉肥瘦均勻,瘦肉醬香濃鬱,肥肉香而不膩,配以飽浸湯汁的豆皮和少許鹹菜同蒸,搭配也是獨到。
糖拌西紅柿。孩子尤其愛吃,是咱們小時候熟悉的味道。
幹煸魚籽。以水庫鯉魚的魚籽、魚泡為主料,配少許幹辣椒、蒜和香菜炒成,味鮮美而形不散,也是一道特色下酒菜。
萵筍炒木耳。也不能光吃大魚大肉了,得配幾樣清淡爽口的素菜,別讓胃口太累。
清蒸鯉魚。這是當晚的壓軸菜,來自於橋水庫的野生鯉魚,肉嫩刺少,味道鮮美。而清蒸的做法有別於常見的鐵鍋燉魚之紅燒,也是一種創新嘗試。新鮮的鯉魚經過提前醃製,配好各種佐料再上鍋用大火蒸10分鐘左右,出鍋即淋好熱油上桌,時間、配料等細節的把握能讓口感恰到好處。
素煎餃。僅用蘿蔔餡做成,個大餡足還不油膩,也是他家的特色小吃之一。
蒸紅薯。一個字,甜。在農家院多吃點雜糧,正宗地道。
豆包。紅豆餡都是自家手工製作,加入少許白糖,麵皮筋道,豆沙並沒有刻意做得很細,口感反而不錯。
再選幾款第二天午飯的菜品和主食介紹一下。
鐵鍋燉排骨寬粉。這道菜拍照時間晚了一些,據說剛出鍋時滿盤油亮的視覺效果更好,也更饞人。大鐵鍋燉得入味,肉質並不酥爛,但很容易與骨頭分開,粘彈的寬粉也是浸滿了湯汁,這絕對是一道硬菜。
辣子雞胗。僅用少量幹辣椒提味,雞胗吃起來並不算辣,但非常入味,跟食材本身也有關。
溜咯吱。薊州的炸咯吱盒非常有名,他家當然也做,但周大哥更拿手的是這道溜咯吱。將咯吱盒的原料綠豆麵皮切成方形薄片,配少量菠菜葉一起炒,軟中帶筋,豆香明顯。
醬肘花。也是農家院自製的,選用肘子精做而成,肥瘦兼有,以瘦為主,每一塊還都帶著一圈富含膠質的肉皮。吃起來香而不膩,與上面提到的醬驢肉有異曲同工之處。
水煎包。個頭不大,雖然看起來和我們常見的水煎包有所不同,但關鍵是韭菜雞蛋餡有講究——自家的純綠色韭菜和柴雞蛋,吃的就是這一口。
炸元宵。由粘高粱和糯米做皮,核桃、花生做餡,生生炸得蓬鬆粘糯,咬一口外脆裡甜。
農家院外景,位於西井峪石頭村的最高處。
站在院子裡,對面即可飽覽府君山全景。
偌大的院子一側是餐廳,天熱了還可露天就餐。
第二天下午出太陽了,在二樓的陽臺上可以遠遠地看到城區,環境可謂得天獨厚。隨著天氣逐漸轉暖,這裡即將迎來旅遊休閒的旺季。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和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