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社會科學

2021-03-01 PoliSci小白日記

最近關於廖凱原的一些事跡火了起來,清北復交的節操究竟值多少錢先不說,這是對於大學精神和價值的討論,讓我思考的另外一個問題則更加有趣——究竟社會科學是怎樣的存在?當我看不懂一套被無數人鼓吹的高深理論時究竟該怎麼辦?

不知大家看懂廖先生的一套理論了嗎,反正我是一點都沒看懂,幾乎可以斷定,廖先生的理論僅是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然而,竟然有很多人信誓旦旦地為廖先生站臺背書,其中不乏地位顯赫的學者牛人。那麼看不懂這套玩意難道真的怪我咯?

這就涉及到一個嚴肅的問題,究竟什麼是社會科學?我們這個學科有沒有門檻?當我看不懂一套被無數人鼓吹的的高深理論時究竟該怎麼辦?以我粗淺的個人體會來說,在學習和閱讀過程中「看不懂」的情況絕對不在少數。第一種可能是自己確實是才疏學淺,尚未達到理解這些話語的能力,就如同一個小學生看不懂量子力學一樣簡單;第二種可能是該理論確實高深晦澀,所謂的高深首先得承認是因為隨著學科發展的不斷深入,鑽研的越來越深,自然會有很多複雜的理論產生,閱讀社科領域中最經典的那批著作,最明顯的一個感受就是接地氣,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洛克的《政府論》你會發現分析是如此的生動,語言或華麗或平實,然而種種結論都可在生活中的經驗感受中得到驗證,這些經典著作往往產生於社會科學興起的早期,回答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些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經驗歸納的研究方法是社科研究的主流,以至於理論都顯得那麼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第三種可能是確實存在著過度包裝的理論,據我觀察這種情況實際是挺常見的,而且常見於我們這些初學者和廖先生這樣的民科。對我們來說,最不好的倒不是看不懂一兩篇論文和專著,而是在於為了裝作很學術的樣子在自己的論文中喜歡堆砌各種高大上的理論,術語,使其十分高深,十分學術,但實際上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平時寫論文時往往會藉助知網等資料庫,每次下了不少文獻,也是常常僅僅選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就算不懂的也敢大言不慚地據為己有,然而心中卻是經常惴惴不安的。不禁要問到底社會科學有沒有一個標準,是不是任何一個人,提出一套包含了高深術語,看著無比高大上的理論就是社會科學了?

首先得承認社會科學有其特殊性。趙鼎新曾詳細做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對比。因為他是生物學和社會學雙料學者,其分析有一定借鑑性。(如下圖)

趙鼎新提出,「由於社會不是一個系統,歷史發展也就不會遵從任何統一的規律。任何系統性的社會理論——無論是結構功能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由主義還是進步主義——無一例外都是對社會本質和歷史發展規律的誤解。」系統性理論的無能給了虛無主義很大的市場,後現代主義者則對人類的認知能力產生了全面懷疑,並以解構和批判既有知識為己任。

社會科學的困境根本在於其研究對象是人,人是最複雜的動物,所以和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的理論即不能通過反覆試驗來證偽也不能推而廣之。一個稍微宏大一點的理論在稍微複雜一點的歷史情境下就失去了解釋力,因此社會學家們早早就轉向對中層理論的研究中,這也就是說社會科學天然就不能作自然科學那樣尋求"theory of everything"的美夢。

 

在趙鼎新看來,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充滿著問題。演繹和歸納的分離給了社會科學兩個十分常見的邏輯錯誤。(1)把演繹結論當作經驗總結。例如奧爾森(Olson 1965)的搭便車理論,它明明是一個在多種假設條件下可以通過演繹而得出的社會機制,但奧爾森卻煞有其事地把它描述成一個似乎是從經驗現象中總結出來的、具有廣適性的理論。(2)對局部經驗現象進行演繹。例如,黑格爾根據他非常有限的歷史認識就提出了著名的線性史觀,而後人則進一步把黑格爾的線性史觀演繹成通向歷史終結的「康莊大道」。黑格爾和他的追隨者只不過是走入了一個任何社會科學家都很難避免的誤區:把局部知識當作歷史經驗,把最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變量」和相應機制當作廣義理論,把自己的眼睛當作了世界。

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科學「理論」和經驗事實之間這一難以癒合的分裂導致了許多後果,其中之一就是「理論」這一概念被濫用。究竟怎樣的經驗歸納可以被稱為「理論」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和生物學等自然學科相比,社會科學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分類和問題意識沒有本體性意義。物理和生物學中的重要概念和分類體系都有較強的本體性,或者說每一個概念和分類體系對應的都是外延和內涵較為確定的實體性的存在。人的特性已經把社會搞得複雜無比,而具有人的特性的社會科學家又會把自己的個性和價值觀轉化成對社會的各種奇奇怪怪的理解,從而導致大多數社會科學概念和分類體系失去了自然科學意義上的本體性。在社會科學中,有些概念(比如弱者的武器、日常抗爭、鑲嵌、治理性、他者,等等)表達的僅僅是對某類社會現象的理解,並沒有明確的組織、制度或行動者與之對應;有些概念(比如階級、分層)指向不同的人群或團體,但它們卻不見得是這些人群的認同感和行動的基礎;有些(比如國家、宗教、利益集團、民族)指向的是一類人群或者團體的概念,不但有明確的組織和制度基礎,而且可能是該人群的認同感和行動的基礎,但這些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卻很難給出先於經驗的明確定義。

那麼是不是說社會科學就是一種沒有意義的存在?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所謂科學,其使命不應只是去尋求堅如磐石的真理,也許對自然科學來的確是這樣,但對於社會科學來說,更高的價值應是增進互相的理解。也許各色理論有著種種弊端和適應性的問題,但它們均是我們理解人類世界的一種途徑,判別這些理論究竟是不是科學的標準應是看其是否有「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總稱。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我很難去說究竟哪些信念和標準是科學的,但一定知道哪些是不科學的。像廖先生的理論,理解為玩票則無傷大雅,但是以科學的標準來看,其顯然缺乏一種共同信念的認同,自然也稱不上什麼科學。

而對於社會科學內在性的問題,也許答案是無解的,但一個可以被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我們這個領域的門檻。我們可以在大街上聽到有人隨意聊著政治學和經濟學,但很少有人會聊量子物理。當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科學的問題和我們生活的關聯性更大,但是怎麼才能建立起我們領域內的「圍牆」呢?我想,如何解決社會科學領域內各學科的身份認同,構建起稍微系統一些的知識體系,處理好理論和經驗的關係是當下社科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相關焦點

  • 講座 | 吳翎君:何謂國際史?何謂跨國史?以近代中美關係為例的新視域
    何謂國際史?何謂跨國史?
  • 社會科學概念的雙重構建模式
    何謂概念   從本質上說,概念並非真實的存在,而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假想物,是人類出於認識的目的而想像出來用以代替對象的符號。概念對對象起標示作用。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從社會科學的特性說起。必須承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解釋對象上存在本質性差異。自然科學可以被看作是「單重解釋學」,研究對象是不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客觀事物,它們不會反作用於研究者。自然科學研究者憑藉其實驗框架和設備,可以一步步地逼近客觀事實,直到得出普遍性規律。社會科學的解釋對象卻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行動者,他們對社會也擁有豐富的知識,並且會反過來影響研究者。
  • 玩味《中庸》:何謂中?何謂庸?
    何謂「中」?《說文解字》中,和也。《說文解字》中,最早是指一種禮器,天子用之以號四方,後來成為一種準則。《禮記仲尼燕居》:「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何謂「庸」?《說文解字》庸,用也。《爾雅》庸,常也。《禮記·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何謂「中庸」?
  • 我們一直說身心靈,何謂心?何謂靈?
    身體大家都知道了,那何謂心理?何謂心靈?心,是在七個脈輪的中間位置,在它之下的三個脈輪屬於三維能量屬性,在它之上的三個脈輪,就有高維能量的介入了,如喉輪,眉心輪。
  • 構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要求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強起來明確了任務、指明了路徑。
  • 大學何謂
    是不是大學本該從什麼是大學說起,然而何謂大學卻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事情。「網羅眾學」之地是蔡元培的說法,梅貽琦認為大學「有大師之謂」,竺可楨喻「大學猶如海上燈塔」。據這些大師級校長的觀點,大學似乎不應只是高等教育的學園,更不是組裝「電腦」的作業系統,而應該是百家學說匯聚、各路大師爭輝,不畏權威、探索未來的精神交匯之所。
  • 何謂安規測試、接地阻抗測試、絕緣電阻測試?何謂漏電流?
    何謂接地阻抗測試? 接地保護有二種測試方法:接地連續測試(Ground Continuity test, GC)及接地連接測試(Ground Bond test, GB)。接地保護測試的目的在於不讓使用者在不當電流產生時,電流會流向大地,接觸機體則不會導致電氣危害。 Insulation Resistance Test Q1.
  • [政學大綱速遞]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課程目標不僅是授人以「魚」,即讓學生了解什麼是社會科學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聯繫與區別、以及定性研究的常用方法,更試圖授之以「漁」,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動手做社會科學研究。掌握方法的最佳途徑是實戰演練,課程會為同學們的研究設計提供詳細的點評和意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已博士畢業的優秀學者現身說法,介紹自己開展研究的經驗和歷程。
  • 何謂為悲,為喜,為舍?
    【「何謂為悲?」答日:「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經句出處: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日:「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祐, 無所希望。」 ——觀眾生品第七 詞語解釋: 悲: 為他人的受苦感到哀傷, 因而生起想要救度、 為人拔除苦痛的心。 功德:功指具有給人利益的功能,德者有「得到」 的意涵, 因為修功而有所得, 稱為功德。
  • 聚焦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不能承受之重
    ——H.F.墨德近來,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2010-2011年度《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目錄公布後,學術界掀起了新一輪對引文數據評價功能的質疑和爭論。可以說,從12年前「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以下簡稱CSSCI)在中國落地起,這種質疑和爭論就沒有停息過,而且越來越激烈。
  • 何謂成功
    何謂成功
  • 何謂中國大學
    這是回答何謂中國大學的又一個決定性因素。 現代大學在現代社會裡面是一個合理化的、專業化的組織。大學在西方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是一個特權機構,不是所有的學校、單位都是可以頒發學位的,但大學可以頒發學位。歐洲大學最早的發展時期,那個時候在社會的其他地方大部分人沒有言論的自由,但是大學裡的人有,人們在大學裡面可以自由發言,大學甚至有自己法庭,它是一個確確實實的特權機構。
  • 何謂靈性覺醒?
    何謂靈性覺醒?何謂覺醒?通俗的理解就是一覺醒來。醜小鴨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白天鵝,白雪公主一覺醒來發現了七個小矮人,睡美人一覺醒來發現旁邊多了一個英俊的王子。是「我」變了還是世界變了?
  • 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
    雖然社會科學也研究社會意識形態或精神文化,但只是把它當作社會結構或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構成因素,研究它與其他社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因果關係,而並不特別關注人類感受、人類價值和作為人類精神之表現的文化的內在結構、悠遠的歷史因襲和緣起,並不傾力研究作為個體的人在人文事實中的獨特感受和創造性作用。而這些問題恰恰構成了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
  •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
    通過對已有定義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就是對社會科學之理論和實踐進行的哲學反思。它實際上包含三種基本的理論定位:一是社會科學哲學隸屬於廣義科學哲學,是後者的亞領域。二是社會科學哲學是哲學學科的分支,跟傳統科學哲學具有同等的學科地位。
  • 高揚人文社會科學旗幟,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重鎮作用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探索中,中國人民大學逐步形成了鮮明的人文社會科學特色和優勢,成為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進入新世紀,學校黨委深入研究和分析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始終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特色和優勢不能丟,馬克思主義學科的特色和優勢不能丟。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
    12月11日,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高峰論壇」在南京順利召開。  江蘇省社科聯秘書長、《江蘇社會科學》主編李靜匯報了辦刊情況,並表示《江蘇社會科學》將以更加奮進的姿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價值取向,立足江蘇、面向全國,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江蘇社會經濟文化的高質量發展,為江蘇由社科大省到社科強省做出新的貢獻,譜寫新的輝煌。
  • 職場代有才人出,何謂「善」,答曰:「將帥五德」
    職場向來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但是數風流人物,還看「善者」,何謂「善」?答曰:「將帥五德」。何謂「智」:其一,高瞻遠矚 ,深謀遠慮;其二,準確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其三,嚴格的執行力。何謂「信」:其一為誠信,其二為威信,其三為很強的感召力。何謂「仁」:仁德仁愛。何謂「勇」:非「一夫之勇」,而是「萬夫不當之勇」,何謂「嚴」:號令嚴正、令出即行。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導論
    一 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社會科學研究,就是人們從一定的社會科學學科角度出發,應用某些方法和技術對社會現象或事物所作的系統分析或解釋,簡稱為社會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我們認識各種社會現象及事物的途徑,是我們獲取社會知識的重要方式。目前社會科學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體系,從總體上來說,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可以區分為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的方法三個層次。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內容提要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