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從定量數據中得出的定性結論,總是取決於其應用中的智慧。——加菲爾德
科學計量學指標並不是要取代專家,而是為了能夠對研究工作進行觀察和評論,從而使專家能掌握足夠的信息,形成根據更充分的意見,並在更高的信息集成水平上更具有權威性。——R.魯索
只有當人們對文獻計量學指標的自身缺陷有了足夠的認識時,也只有在這些指標與其他更多的定性評價信息相融合時,文獻計量學指標才能成為科研績效評價的有效工具。——H.F.墨德
近來,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2010-2011年度《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目錄公布後,學術界掀起了新一輪對引文數據評價功能的質疑和爭論。可以說,從12年前「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以下簡稱CSSCI)在中國落地起,這種質疑和爭論就沒有停息過,而且越來越激烈。那麼,一個被用於檢索人文社會科學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的信息查詢系統,何以一次又一次被置於眾人矚目的風口浪尖?一個原本用於文獻分析和研究預測作用的科研工具,何以被當作衡量大學、科研機構、學術期刊和學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評價尺度?由此,期刊的命運、學者的職稱評定、各大學的排名和影響力,都和CSSCI的發布數據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CSSCI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魔力?
何謂CSSCI?
CSSCI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縮寫,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製。它採用數據統計的客觀指標,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為學術成果評價提供參照,揭示科研成果的實際影響力,是科研工具性質的引文資料庫。所謂引文,是作者要告訴讀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哪些觀點、資料等來源於他人文獻,其本質是區別他人與自己的研究成果。引文索引就是將分散在眾多期刊論文中的引文匯集起來,通過對引文的統計與分析,解答哪些作者的什麼文獻被引用了,被引用了多少次等問題。利用這些統計數據,學者可以跟蹤某一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尋找某一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機構和學者;通過分析尋找某一研究領域的學術史,預測未來可能產生的學術熱點等。因此,引文索引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文獻檢索和科學研究關係的分析,是為科學研究與發展提供文獻資料的重要檢索工具,同時不可避免地延伸出一定的評價和推介功能。
但是,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文獻都值得被索引,也並不是所有的引文都有價值,因此,國內外引文索引都是精選一部分來源文獻作為統計源,以期刊為統計源是國際慣例。根據20世紀30年代發現的布拉德福文獻分散定律,大約20%的期刊登載了某個學科或領域的80%最具影響的論文。據此,CSSCI就從中國正式出版的約2770種學術期刊中精選出作為數據統計源的來源期刊500餘種,將來源期刊上的引證文獻和被引用文獻標引出來,輸入計算機,形成引文索引資料庫,每年6月將上一年數據上網以供研究者使用。
但耐人尋味的是,這一檢索功能迄今卻很少被學術界所利用。記者曾就此向一些學者問詢,得到的回答幾乎都是從來不用CSSCI的檢索功能。原因或者是編制者介紹不夠,或是用戶不大了解,或者認為它所收資料不夠全面,或者覺得檢索中的某些成果質量不太可靠。顯然,這些不是原因的全部。我們知道,一些有經驗的學者在讀一篇新的論文時,往往最先看的就是該文的引文注釋,因為它能告訴讀者,作者研究的起點和可能達到的研究深度與高度,繼而可以大致判定該文對學術進展能否具有貢獻。CSSCI的方便之處在於不僅能提供某一篇而且能集中提供某一類論文的研究進展情況,因此,它理應成為資訊時代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良友。但CSSCI的這種最基本的作用在研究實踐中並未真正發揮,其原因不能不說與學術界急功近利的風氣以及對CSSCI的誤用有關。
誰賦予了CSSCI魔力?
CSSCI現在是繼「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之後,第三個被學術界、期刊界和管理部門用以評價他者及自我的指標體系。與「核心期刊」相比,CSSCI有著諸多不同,比如在選刊指標上,核心期刊採用的是包括具有較強主觀性指標在內的綜合指標,而CSSCI採用的則是單純的與引文相關的客觀指標體系;在更新頻率上,核心期刊每四年更新一次,而CSSCI則每兩年就更新一次。所以CSSCI顯得更為客觀和貼近科研,因而近年來更為眾多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管理部門所青睞,也為學者們所關注。
但問題是,如果期刊單純因為希望能被CSSCI收錄、以便更廣範圍地展示其刊登的優秀論文,如果相關部門能合理地使用CSS-CI的評薦功能,CSSCI似乎也不會成為讓大家頂禮膜拜、趨之若鶩的東西。顯然,CSSCI的正常功能被人為地遮蔽了,而其附帶的評價功能則被無限度地放大了。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在當前學術界自主性評價地位不強、評價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各科研和教育主管部門、各高校簡單地把來源期刊與優秀期刊劃了等號,把期刊評價等同於論文評價,把引文數據、來源期刊作為論文評價、期刊評價、作者評價、學術機構評價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標準,所謂「以刊評文」愈演愈烈。正如有學者無奈地指出,我們的管理和評價機構把CSSCI當成評價標準來評價和衡量學者的成果等級,迫使學者們不得不唯其標準馬首是瞻。
如此一來,一方面各期刊千方百計想登上來源期刊目錄排行榜,為此有些期刊不惜使用各種手段追求被引用次數、影響因子,甚至出現人造數字,使得原本作為科研服務者的CSSCI,卻變成科研的「指揮棒」。就此,《雲夢學刊》主編、研究當代學術史的學者餘三定不無憂慮地指出:「變態的『CSSCI崇拜』,造成了學術評價、乃至整個學術活動中『只認衣裳不認人』的嚴重弊端。本來是為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為唯一目的的學術研究,被異化成主要是為了迎合評價體系、追求評價指標的行政行為。長此下去,只能是真正的學術和真正的學者越來越受傷害。」
而另一方面,在中國「落地生根」不久的CSSCI本該需要一個從生成到成熟的自然過程,但未及長成卻已成為學術評價的「指揮棒」,其指標體系的每一項哪怕微小的改變,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而CSSCI原始階段比較粗放的按一級學科評選來源期刊的做法一直未能有效地改變,這就使得不是所有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都能在CSSCI中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所以其公信力難免不引起人們的質疑。
很明顯,這裡存在著如何正確看待和使用CSSCI的引文數據和來源期刊評價功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