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不願意近距離接觸老人,很多時候原因就是因為有些老人身上總有一股特殊的味道,這個味道不好聞,我們俗稱這是「老人味」,日本習慣稱呼這種味道為「加齡臭」。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比如,小嬰兒身上,有一股奶香味;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女身上總會散發一種淡淡的青草香味;十多二十歲的男孩子身上會有一種陽光照射汗水中荷爾蒙的味道……這不僅僅一種心理的感覺,而是人在一個年齡段,根據皮膚狀態、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身體狀態等因素產生了一種共性的味道,而每個共性的味道也會隨著個體的不同,又略有差異。
老年人,身體和臟器各項功能都開始衰退,也會有他們獨特的味道,有些老人不太注意,也有人認為這也是正常的,不在意,所以味道越來越重,自己可能不太感覺,但身邊的人會覺得味道不舒服,從而影響老人的社交。
那麼,「老人味」是從哪裡來的呢?
首先是皮膚,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的褶皺越來越多,而這些褶皺也是我們在清洗過程中容易忽略的地方,沾染的灰塵、細菌加上汗液等皮膚排洩物的堆積,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一定的味道。
其次是口腔,很多老人一說話,就有重重的口氣味,筆者在工作中經常接觸老年人,就會遇到這樣的尷尬:老人喜歡挨近點跟我們說話,怕我們聽不清楚,而他們一說話就會有很重的口氣,但是我們出於工作操守和禮貌,不能捂鼻子,也不能皺眉頭,只有巧妙地退後一步,但老人並不一定能察覺到,會「步步緊逼」,那個時候的感覺確實很難受。
口腔異味,一是口腔清潔做得不到位,二是因為老人的腸胃功能下降後,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阻,從而影響到口中會有難聞的味道。
還有就是老人沒有做好個人衛生,不勤洗澡、擦身,身上衣物、鞋襪沒有及時清洗、更換,引發的味道;
另外,有陰道炎或尿道鬆弛的女性以及前列腺功能不太好的男性,因為小便控制能力減弱,也會導致身上有難聞的味道。
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身上散發的味道,也是一些疾病發出的信號。比如糖尿病很重的老人,說話時嘴裡會散發一種爛蘋果的味道;肝病很重的人,身上及小便會有特殊的臭味;尿路感染時,小便可能會有氨味;哮喘、肺氣腫的病人會有痰臭味。
那有「老人味」就任其自然嗎?如何有效控制呢?
首先當然是要注意個人衛生和生活環境的衛生了。
其實在我們調查中發現,很多老年人並不是說不愛衛生,年輕的時候甚至還會有輕微的潔癖,可為什麼到了老年,反而「不愛乾淨」了呢?
有一種說法,老年期性格的突然改變,是老年痴呆的前兆,這個說法我比較認同。但是,大多數的老人在變得不那麼愛打掃衛生、不愛洗澡、不愛換衣服,其實,是因為無奈。
央視前記者張泉靈當年做過一個調查,她問一個老太太,多久洗一次澡,老太太說的話讓她有些震驚。
「我啊,儘量不洗澡,老一個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最危險的事,萬一摔了呢,我這後半輩子,會給孩子添多大的負擔呢,我自己的生活怎麼辦呢?」
這是大多數老人突然不愛乾淨的真實原因,他們很無奈,但凡能忍受,較其輕重,也比摔上一跤或受一點傷強。
所以老人或家屬如果察覺到老人做家務、做清潔有點力不從心時,最好能夠聘請一位家政人員,鐘點工也可以,做做家務,定期幫老人洗洗澡、曬曬被子、枕頭、換床單等。
或者現在每個社區或村落都有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專門為老人提供這種服務,服務的人員及工具都相較專業一點,加上目前日間照料中心正是發展階段,很多服務政府會全部或部分買單,價格也相對便宜,老人和家屬可以嘗試委託這樣的機構進行服務。
口腔的異味首先要注意口腔清潔,尤其是佩戴了假牙的老人,不能嫌麻煩,因為假牙一旦護理不妥還容易引起口腔黏膜或牙齦等口腔部位其他問題。建議每餐後,用淡鹽水漱漱口。
口腔有異味的老人還要注意飲食上的改變。
老人的餐食儘量以清淡為主,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肉。因為肉類,尤其是紅肉,會使人體脂肪氧化,加重氣味。
所以,老年人要少吃會產生脂肪的食物,如豬油和奶油。尤其在睡前3小時,最好不要進食了,如果實在是餓,吃點容易消化的水果,或者泡點牛奶,因為本來老人的消化能力就弱,晚上靜止時間多,消化能力就更差了,只能讓口氣越來越重,還容易消化不良,造成積食等其他疾病。
如果老人因為大小便不好控制,又不方便經常換洗,在出門的時候,可以穿上成人的尿不溼,或者墊上衛生巾,可以避免某些社交尷尬。
不過,由疾病產生的味道,最好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就醫。
一些實在避免不了的氣味,還有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不過見效也是最快的,就是可以購買一些專門祛除老人味的除味劑,不過這類冷門商品,在實體店不容易買到,但是在網上還是有一些的。
老人身上有了異味,家屬不能嫌棄,這樣很傷老人的自尊,影響老人社交和生活,在面對這種也算是自然現象的問題,家屬要積極幫助老人一起解決。
來源:孝行天下 養老運營消消樂綜合整理
(轉載請把來源信息全部加上,否則將視為抄襲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