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所周知的奧運會不同,帕運會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比較陌生。其實,追溯帕運運動的發展史,距今已整整60年。帕運會的發展,與軍人有著重要聯繫。
1948年倫敦奧運會期間,一個叫路德維格·格特曼的英國神經外科醫生,和一些熱心於殘疾人事業的知名人士,組織了由脊椎傷殘的二戰老兵為主要參加對象的輪椅運動會,地點在英國的斯託克·曼德維爾國立脊髓損傷中心。
4年後,荷蘭的退役軍人也加入了帕拉林匹克運動,於是成立了國際斯託克·曼德維爾運動會聯合會,並在英國首次舉辦了國際殘疾人運動會,這也就是帕運會的前身。
1960年羅馬奧運會結束後,格特曼醫生和義大利的馬裡奧教授精心組織策劃了首次世界殘疾人運動會,有來自23個國家的約400名殘疾人運動員參加。後來這被認為是第一屆帕運會。
1976年,國際殘疾人組織決定把斯託克·曼德維爾運動會與世界殘疾人運動會合併,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了第5屆國際殘疾人奧運會。也是在這一年,首屆冬季帕運會在瑞典的恩舍爾茲維克舉行。1988年漢城(今稱首爾)奧運會後,形成了每屆夏季帕運會和夏季奧運會在同一城市舉辦的慣例。2001年6月19日,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帕運委會又籤署合作協議: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由一個組委會同時組織兩個奧運會,申辦奧運會的城市必須同時申辦帕運會;奧運會後一個月內,使用相同的運動場館設施舉辦帕運會。
第 1 2 3頁
精神寓於運動夏季帕運會迄今已舉辦過12屆,成立於1989年的國際帕運委會(IPC)是其管理機構。國際帕運委會會標最初由蝌蚪狀圖案組成,原為1988年漢城帕運會的會標。5個在韓國常見的類似陰陽魚太極圖案的「蝌蚪」,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奧運五環旗。1989年國際帕運委會成立時,它被正式當作會標使用。
1991年,根據國際奧委會的建議,5個蝌蚪形圖案被減為3個,分別是綠色、紅色和藍色。3個蝌蚪形圖案被國際帕運委會詮釋為人類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心智、身體和精神。「心智、身體和精神」作為帕運運動的格言,和3個蝌蚪形圖案共同組成國際帕運委會的新會標。
2004年雅典帕運會閉幕式上,國際帕運委會主席克雷文先生正式向全世界展示了國際帕運委會的又一個新會標,也就是今天我們在北京看到的會標。這個會標將原來的「蝌蚪」改為由紅、藍、綠3個「扇頁」和「IPC」(國際帕運委會英文縮寫)組成的圓形圖案,顯得更加充滿活力,象徵著國際帕運委會把來自世界各國的殘疾人運動員匯聚在一起,為他們提供一個相互競爭、展現自我的舞臺。3個「扇頁」組成的車輪圖案,代表著殘疾人體育事業滾滾向前,永不停止。紅綠藍三原色象徵著參加帕運會的殘疾人運動員來自世界各地,有著廣泛的代表性。「精神寓於運動」也成為新的帕運運動格言,表達了帕拉林匹克運動激勵人心的特點和帕運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競技表現。
第 1 2 3頁
超越、融合、共享在新中國派代表團參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和1984年紐約帕運會之後的24年,奧運會和帕運會同時來到北京。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帕運會,是奧運史上首次以法定的形式完全規範地由同一個組委會舉辦的兩個奧運會。北京帕運會以「超越、融合、共享」為理念,口號與北京奧運會一樣,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超越自我、挑戰極限是「超越」所表達的核心思想。「超越」體現了奧林匹克運動「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和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特點,傳達了殘疾人運動員超越生理障礙的勇氣和信心,展現了他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
「融合」體現了奧林匹克「團結」、「和平」、「和諧」的價值觀和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相融合的理念。
「共享」表達了殘疾人與健全人同在一個世界、攜手共創未來的理想。「共享」就是要讓殘疾人與健全人在奧林匹克運動和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權利,共享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歡樂與友誼、夢想與成功,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第 1 2 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