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一道菜,其實是湯,在附近一帶出了名。這道菜也不知是鄰家鄉鎮的特色,還是我家鄉的特色,反正都被本縣人一直念叨。
我一直在外鄉工作,每每有人問起家鄉的牛肉,都說我老家的牛肉出了名——其實最出名的還是老家的牛骨湯,當地話叫「牛肉鍋勒」主要原料是牛骨,加上牛雜(各種內臟及牛血)。牛骨放在甑裡蒸、其它放在鍋裡熬湯。
以前也沒什麼講究,幾塊土磚圍成一個灶,架一口大鐵鍋,鍋裡的大木甑溢出的香氣正向外瀰漫著。當第一縷陽光攀上山脊射向大地時,圩棚裡人漸漸多了,聲音漸漸嘈雜了,整個圩場便氤氳在一股濃烈、鮮醇的氣味裡。這便是老家牛骨湯的香氣。
關於牛骨湯有一個傳奇故事,在當地傳頌。據說在漢文帝十六年(164年),劉安被冊封為淮南王。相傳,王府御廚劉道廚藝高超,劉府上下均稱其"老劉頭"。淮南王在八公山上煉製仙丹,可每天美味佳餚送到山上時早已涼而無味。老劉頭看到淮南王涼膳充飢,日漸消瘦,不禁冥思苦想,終出一策。他率眾家丁殺牛取骨,甄選草藥及滷料熬製成湯汁,並備好牛肉、粉絲等配菜與湯汁一同送上山去。由於油覆湯表,久熱不散。淮南王嘗後讚不絕口,牛骨湯便成了劉府秘膳,後流入民間,代代相傳。
從我記事起,每天早上三四點鐘,賣牛肉的老闆便在圩場一角把前一天備好的牛殺了。把牛頭、骨架、腳筋、牛蹄放進架設在圩棚大鍋裡的大木甑裡。蓋子蓋上了,鍋裡水滿上了,灶膛裡柴火添上了,火舌舔著鍋底,紅豔豔地笑著,照在一張張古銅色的臉上。大約半小時後,水沸騰了,香氣冒出來了,整個圩場被濃濃的牛骨湯氣味包裹著。一旁等喝牛骨湯的人便催促:「老闆,可以吃了吧?」老闆告訴我們,這時的牛骨湯太清淡了,味不夠勁道,需蒸上兩三個小時後,等牛骨湯麵上漂浮起一層金黃金黃的牛油,冒著濃濃的牛牤味才好吃。
牛骨湯的做法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講究。牛骨湯最好選用散養的老黃牛的牛骨製作。但不能單用牛骨,需把帶有些肉或筋的牛骨、牛面、牛骨架、牛蹄等一起放在木甑裡。要蒸製,不能水煮,水煮的牛熟寡淡無味,湯體也不濃鬱。而且蒸製的時間要長,一般不少於3至4個小時。這時,牛骨上粘連的牛肉熟了、爛了,含著的營養在水蒸氣挾裹下慢慢進入湯體,牛骨髓也慢慢滴入湯裡,這樣做出來的湯清爽鮮嫩、醇厚濃香,營養價值也高。
原汁原味的"牛骨湯",是老家一帶人的最愛之一。那時剛剛分田到戶,開始單幹,家家都不富裕,牛都很珍貴,基本是老牛或病死的牛,沒人家捨得殺牛;同時腰包裡的錢也不多,而且吃牛熟喝牛骨湯經濟又實惠。
哈哈,一般喝湯是不花錢的,但是每個喝湯人,都會花上幾角錢買幾兩牛熟和著吃。牛熟是大鍋中蒸熟的牛骨頭上用小刀一點一點剔下來的牛筋、牛面、牛雜等,被稱為牛肉的「下腳料」,很便宜。大木甑一打開,隨著蒸汽騰空而起,整個圩場被濃濃的香醇的牛骨湯氣味包圍了。買牛熟、吃牛熟的人早等不及了,他們端著碗,圍著刮牛熟的老闆。老闆也大方,刮下一大塊,「兩角錢!」說著就丟進一個人碗裡。那人便自己拿起勺子在木甑邊,舀滿一碗牛骨湯,站著「噓噓」地喝起來。喝完,砸吧一下嘴,滿口留香,回味無窮,不禁還想喝,又叫老闆添一點,再添一點。久而久之人們把牛骨湯戲稱為"再添一點"。凡是到過老家喝過"再添一點"的人都有那貪嘴的記憶。
我從小喜歡跟在爸爸屁股後面去趕集,除了想看圩場裡的色彩繽紛的蔬菜瓜果,賞供銷社貨架上琳琅滿目貨物,更想嘗一嘗那香噴噴的牛骨湯。為了改善夥食,加強營養,每次逢圩或碰上有人挑著牛肉下鄉賣,爸爸一定會買上幾角錢牛熟,讓我喝了一碗又一碗的牛骨湯;或者買點那時的人都不喜歡的「白皮」,回家用柴火小心地和「白或紅豆子」燉上幾小時,那個香與甜,至今難忘!
牛骨湯歷久彌香,如今成了全牛宴的重要調料。牛血、八頁肚、小腸裡不放一點原汁原味的牛骨湯,那味道就不鮮嫩了;熬製的牛腳缺了牛骨湯,那味道就不醇厚了;牛熟湯裡不加點牛骨湯,那味道就不純正了。
近幾年,商家又開發出了牛骨湯麵、牛骨湯粉。縣城街上已經有好幾家「牛骨湯麵館」了,其味純正,生意紅火。去晚了,等上半天是常有的事。
牛骨湯成就了家鄉小吃的經典,也促進了家鄉人養牛業的發展。那時,家家戶戶都養著一頭或幾頭老黃牛。它既是人們種地的好幫手,又是搞活家庭經濟的好路子。放牛也成了老家孩子們最喜歡的農活,每天放了學,不用爸媽交代,他們就從樹蔭下、屋後頭牽著牛走向野外。無論在山谷、在河灘、在田野,抬眼間,你總能看見青青草地上一群孩子嬉戲著,身旁的老黃牛或低著頭啃食地上的青草,或伸長脖子卷食高處的綠葉。夕陽西下,孩子們才牽著牛,在嫋嫋炊煙中,在娘的呼喚中一路雀躍。
如今,隨著農村機械化生產的發展,村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散養的牛越來越少了。但家鄉的養牛業不但沒有消失,反而發展壯大了。不少村民,建設了專業養牛場,聽說年產值達到500多萬元的養牛專業戶就有好幾家。養牛成了老家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我叔叔家,一直都養著母牛,一年養個牛崽就一二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