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全能囧爸》,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片尾兒子望著螢屏上的父親,直呼父親:「厲害!」雖然之前父親一直在引導兒子自信,對自己說這句話,但是兒子說的都沒有此刻有力、走心,兒子真正意義上被父親所震撼,真正對父親產生崇敬。電影一方面體現了父親「老有所為」的精神,但更多傳達的是父母的「成長型思維」,家長們可以參考這家父親的育兒方式,學習這種「成長型思維」。
這部劇中的兒子:平娃,就是典型的自卑孩子,他有先天的聽力缺陷,自己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殘疾人」,性格非常敏感,劇中的他面對父親的鼓勵,表現得更像一個「叛逆期」的孩子。但是父親李國富,正如劇名《全能囧爸》一樣,面對問題,積極面對,勇敢解決,他為了兒子變得全能,最終為了兒子,做到了上電視唱歌,讓孩子從心底升起信任和崇拜,也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
反觀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親子關係例子也有很多,孩子敏感自卑,千千萬萬的父母也同李國富一樣,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並且願意傾盡所有。但是每家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是「李國富」,細看劇中感人的「父子情」,其實主要的功臣是父親。
他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對孩子教育上的成長型思維,都值得借鑑,就像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曾經在書表述的: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從而使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孩子的自卑最主要的來源是價值感的缺失,正如心理學家羅洛.梅所說的:
一個人如果價值感缺失,是會產生敏感、自卑等焦慮情緒的,而這種焦慮感會帶來敵意。
因為自身身體的原因,平娃是自卑的,他有微微的聽力,他也有視力,他看到別人都在嘲笑他。
加上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找工作的不順利、在愛情上的翻跟頭,平娃內心非常焦慮,他把這種焦慮發洩在了與他相依為命的老父親身上,作為家長要學會塑造孩子的價值感,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從以上的敘述和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成為成長型父母很重要。何為成長型父母?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認為:成長型思維讓人更樂於提升自己,更熱衷努力,更喜歡通過努力來達成目標,心態上也是比較樂觀的,不容易被打垮。
成長型父母就是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用大白話說,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先成長起來,再和孩子一起成長,碰見問題的時候,像李國富一樣,用積極的態度解決它,簡而言之:從自己開始下手改變。孩子會根據父母的做法,學著去解決問題,成長型父母給孩子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
既然確定了目標,接下來就是向成為成長型父母邁進了,一般來說,父母需要具備:①與孩子同步成長;②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③碰到衝突時,情緒處理為先。
a、 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自己成長。
遇到問題時,家長們與其不停的抱怨孩子、抱怨伴侶,抱怨父母,倒不如用自己的行動,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就像劇中的老父親一樣,面對孩子的敵意和自卑,報名參加海選,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站上舞臺,不僅完成了自己年輕時唱歌的夢想,也讓兒子重拾起對生活的信心。
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自己做了好榜樣,才不用花大量的時間去批評、修正孩子,孩子會以家長為榜樣,自己成長。要做成長型的父母,就要言傳身教,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不負責任的父母,自己忙著刷抖音,卻叫孩子好好學習,不從就要挨一頓說教,這樣下去,親子關係能好才怪。教育並不是把孩子變成家長想讓他成為的人,而是要讓他自主成長,讓孩子自主的去探索世界,這需要通過親子的榜樣機制來達成,也就是說:父母需要自我成長,做好孩子榜樣的角色。
b、 孩子是獨特的個體,家長要認同孩子,理解孩子、鼓勵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需要每個家長量身訂造專屬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比如影片中
李國富給孩子找工作時,就充分考慮了孩子的獨特性,他也十分明白,自己的孩子心事重,比較敏感,一個好的教育模式,需要更多的尊重孩子的獨特氣質。
同時,孩子們需要被理解,需要被鼓勵,老一輩的打壓式教育已經過時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肯定和鼓勵,沒有人喜歡說教,尤其是面對性格本身就敏感自卑的孩子,打壓式教育無疑是雪上加霜。父母嘮叨,抱怨只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而信任和鼓勵才是一股暖流,給孩子巨大能量。
c、 做行動派的父母
行動派更能能給人信任感,尤其作為父母,行動起來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務必在行動上影響孩子,做孩子的榜樣。李國富和平娃這對父子,就很好的詮釋了行動的力量:父親說到做到,他說要上電視,就真的實現了,他用實際行動告訴兒子,堅定前行,未來是光明的,讓兒子更加信任父親,也給了兒子走下去的信心。
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含笑的和挫折過招,將磕絆視為鋪墊,反而倒逼自己的優秀。遇到困難,不能退,只能跟它拼。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才是睿智的,可以培養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僅在教育上省心省力,還可以自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具有責任感的父母,腦瓜子聰明的父母,都學會了成長型思維,通過自我提升,從而引導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