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幾天看一檔法制欄目,講述的是一對父母因為孩子的撫養費引發糾紛的問題。原本夫妻二人離婚時講好女兒跟母親,父親每年支付一定的撫養費(當時說定每年兩萬)。
然而兩年過去了,父親只是當時離婚之後支付了女兒一年的撫養費,現在已經拖欠了新的一年的撫養費。
女兒考上初中之後,母親要求女兒給父親打電話要撫養費,沒想到到父親卻因為母親私自將女兒改為母姓而不支付撫養費。
看過這個欄目之後,我跟朋友們進行了討論,其中一位朋友認為不管跟父母雙方哪一方的姓氏,在女兒未成年之前他們都有撫養的義務,所以還是要支付撫養費的。
而另外朋友則提出孩子不跟隨父親的姓氏,父親是沒有義務支付撫養費的。而且孩子的姓氏是母親私自修改的,並沒有跟父親商量,所以這個撫養費父親有權利不給。那根據法律來講這件事情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孩子不跟父姓,父親就可以拒絕支付撫養費嗎?
我們上文提到母親給孩子修改姓氏是私自修改的,並沒有和孩子父親商量。而父親認為前妻私自將孩子修改為母姓,並且孩子不跟自己姓。
並且以此為理由拒絕支付女兒的撫養費。以多次索要撫養費無果母親女兒的名義起訴父親,在法庭上母親提到給女兒修改為母姓是因為父母離婚之後孩子在學校受到同學指點和嘲笑。
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極大影響。為了女兒能有一個正常的生活,母親才將女兒的姓氏修改,並為女兒轉校,提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
那孩子不跟父姓,父親就可以拒絕支付撫養費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不管女兒跟隨母姓還是跟隨父姓,父母都有責任將女兒撫養成人。
支付撫養費是為了能夠讓女兒生活條件較好,能夠健康成長。並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只有在父母雙方將孩子改為繼父或繼母的姓氏時,才責令改回原姓。
根據法律規定,父親必須要給女兒支付撫養費。那具體費用應該給多少呢?
二、撫養費用的多少應該怎麼算?
在夫妻二人當初離婚時,口頭協定支付女兒撫養費用為每年兩萬元,經過這次撫養費支付糾紛之後,母親提出父親在給女兒支付撫養費時,費用應當適當提高。
母親給出理由: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生活費越來越多,並且根據女兒的學習情況還報了課外輔導班,為了不讓女兒落後他人還報了很多特長興趣班。
這些輔導班的費用也應當由父親支付一部分。父親提出這些輔導班並沒有必要報,所以他不承認支付這一部分費用。
在我國法律中提到,撫養費應當包括孩子的生活費用,教育費用以及醫療費用。但是像上述中提到的這場糾紛一樣,很多孩子現在都在上課外輔導班,那麼離婚之後這些額外的補習班費用應該算入撫養費中嗎?
根據這個問題,我們下面對撫養費的給予數額進行解釋。
1.撫養費到底應該根據什麼給?在相關規定裡我們可以看到撫養費中提到的教育費用指的是孩子上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年級所用到的花銷,但是這裡面並不包含孩子課外補習班的費用。
支付撫養費應當以實際為準則,根據當地生活水平,孩子每年的實際花費以及父母雙方的支付能力確定撫養費數額。
但是還要注意的是孩子在私立學校產生的昂貴費用以及為了上一所好高中產生的借讀費用並不包含在撫養的教育費用中。
2.怎麼計算撫養費?撫養費的計算應當分為三種情況,當父母雙方有固定收入時,撫養費應當在父母雙方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當父母雙方無固定收入時,撫養費應當依據總收入來進行支付。
如若在父母雙方中出現特殊情況,可適據情況進行撫養費的調整。計算撫養費的方法,我們可以在上文提到的那部法律中了解具體情況。
3.撫養費支付數額。根據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知道撫養數額可以適當增加,如若孩子在生活中費用不足以支持現在的生活,就可以適當增加撫養費。並且,撫養費應當依據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進行支付。父母雙方也可以根據現實情況適當增加撫養費。
三、撫養費應當支付多長時間?
父母離婚後支付撫養費是為了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但是撫養費應該支付到什麼時候呢?在我國法律中,孩子在十六周歲以下父母必須支付撫養費,十六到十八周歲可適當支付,而十八周歲以上父母可以選擇不支付。
在法律中提到父母給予子女撫養費應當到孩子成年,但是現在出於實際情況考慮很多孩子在16周歲以後就要獨自賺錢的能力,並且能夠滿足自我生活需要。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考慮不支付撫養費。
而當孩子年滿18周歲以後,如果還處於上學的年紀,那麼原則上父母是應該支付撫養費用的。或者如果產生意外事故孩子無勞動能力且收入不足以支持生活。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子女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那麼父母還是需要給予撫養費用的。
撫養費用的給予以及是我的多少,應當根據法律和現實情況進行適當調整。父母給予子女撫養費的初衷就是要保證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隨著離婚率升高,子女撫養費糾紛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是一定要切記,無論父母雙方中的任何一方給予孩子撫養費都應當按照實際情況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能夠滿足孩子的正常生活即可。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解決這些糾紛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孩子的利益以及心理健康,讓孩子在一個物質和精神都受到保護的條件下生活。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