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北京奧運新聞中心,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在這裡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北京將在今年年底完成公共場所不規範英語標識的更換。
這個時候,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一個房間裡,剛剛當選為「2006年北京十大志願者」的美國外教杜大衛(DavidTool),正在翻閱著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不久前公布的英文譯法標準。
這個專門為北京的公共場所的錯誤英語標識「找茬」六年的志願者,終於看到了自己的成果被固化成標準。
如今,看著北京街頭公共廁所的「W.C.」標識逐漸變成「Toilet」,老杜說自己的志願行動得到了響應,感到很自豪。
給英文標識「找茬」源自一次「笑場」60多歲的杜大衛鬍子花白,一身唐裝,身體挺拔靈活,為了給北京公共場所的錯誤英文標識找茬,老杜到現在已經忙活了六個年頭。到底當初是什麼事情讓這位美國人變成了北京最著名的英語挑錯志願者,杜大衛說是一次外國人在北京戲院裡的笑場刺激了他。
事情是這樣的,剛來中國的杜大衛教授,在北京一所著名的戲院觀看了一場京劇表演,當時有很多外國人在看戲,舞臺左側是中文字幕,右側是英文字幕,而英文字幕的翻譯搞得一塌糊塗,很多翻譯甚至讓現場的外國觀眾笑得前仰後合。記得當天上演的是《大鬧天宮》,孫悟空騰雲駕霧出場時,字幕上竟將祥雲(Clouds)譯成了Clods(土疙瘩)。對蹩腳的翻譯,外國觀眾哈哈大笑起來,而中國觀眾對此莫名其妙,甚至有人投來不滿的目光———這場面讓杜大衛感覺很尷尬,愛面子的他決定儘自己所能,改變這一切。
「那次『笑場』是因為翻譯錯誤引起的,讓我覺得現場的外國觀眾很沒面子,中國觀眾也很沒面子,有時一個簡單的錯誤,就會使外國遊客對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產生誤解。」
於是,杜大衛提筆給中國文化部寫了一封信,表示可以志願為名勝古蹟撰寫水平更高的英文導讀,沒過多久,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找到他,對他的提議表示認可和感謝。從此,杜大衛變成了一個專門給英語標識挑錯的志願者,還被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聘為「專家顧問」。
看到英文標識有錯心裡就痒痒杜大衛從2001年來到北京,開始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任教,到今年已將近六個年頭,在這段時間裡老杜給北京的英文標識挑錯無數,甚至到了「上癮」的程度。
老杜說自己是學分析思維的,所以特別在意正確無誤,每當看到有錯誤的譯法,就非得糾正過來不可。老杜走在街上,最關注的就是中英文標識,看到標識心裡就痒痒,如果在路上看到錯誤標識,他一定會把錯誤通知相關部門;在店裡看到錯誤的英語標識,就馬上通知老闆並叮囑儘早更正。對於一些自己讀著彆扭,但又是長篇大論的景觀介紹,老杜就把它用相機拍攝下來,然後回去慢慢修改,再把改後的文件用電子郵件或傳真傳回去,沒有電子郵件的地方,老杜會親自把改後的文本送到主人手上。
為了給故宮的英文挑錯,趁著故宮大修的當口,他一次次來故宮,反覆校譯故宮的各種解說詞,杜大衛要求自己百分百的正確,讓這些即將刻進大理石的英文不貽笑後世。老杜的翻譯黃先生告訴記者,前些日子,老杜還給一家朝陽區的著名肛腸醫院挑出了英譯錯誤。原來,這家肛腸醫院在街頭的大標牌中英文譯法很不規範,醫學專用名詞「肛腸」被翻譯成很俚語的說法。老杜發現後專程找到該醫院,建議醫院改換標識。不久,這家醫院便更換了規範的英文標識。
在老杜建議下北京公廁不再叫「W.C.」細心的人們可能注意到,北京一些五星級賓館飯店的衛生間已經不再用「W.C.」,而是改成了更接近美式英語的「Toilet」。這個微妙而巨大的改變就與杜大衛有關。老杜告訴記者,「W.C.」其實是英國本土的俚語,而很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這個詞的含義。而「Toilet」來源於拉丁語,用這個詞,不管是英國人、美國人、義大利人還是西班牙人,都能夠迅速地找到「方便之門」。
為了讓北京的「W.C.」變成「Toilet」,杜大衛特意跑到英國大使館,對「W.C.」與「Toilet」兩個單詞的源流進行了一番考證,認定了這種改法完全必要。作為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的35名顧問之一,老杜努力用自己的觀點說服了標準制定者。
最終,委員會決定依據在中國商務活動中應用最廣泛的美式英語來制定。因此,「W.C.」(衛生間)和「WayOut」(出口)被更為常見的「Toilet」和「Exit」所取代。
杜大衛低頭笑著告訴記者,看著滿大街的公共廁所「Toilet」替代了「W.C.」,他很自豪。
作為志願者我要給老年人樹立一個榜樣昨天,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邀請杜大衛參加英文標識標準頒布的新聞發布會。杜大衛沒有去開會,而是在家調研起英譯的中國菜名,讓中國菜單的英文譯法也規範起來,是老杜下一個夢想。
記者看到老杜收到的各類菜名翻譯有90多頁,其中很多翻譯也讓人哭笑不得。例如驢打滾被翻譯成打滾的驢(Rollingdonkey)等等。老杜說他喜歡中國菜,所以對校正這些菜名格外感興趣。
說到自己當選「北京十大志願者」,老杜很是不好意思,一再說自己和那幾個人比起來,其實就是做了點小事,自己實在擔不起這個名頭。不過老杜的挑錯還是影響了許多人,甚至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還有人尋上門來,想加入給北京英語標識「找茬」的隊伍。
談到自己的志願者身份,老杜說最大的意義是給老年人做了個榜樣。「我雖然60多歲了,也算個老年人,但我覺得我自己還有用,因此很高興,很高興就會很健康,很健康就會很長壽。所以我覺得老年人也都能像我一樣,成為健康快樂的志願者。」
感謝黃杰對此文提供的幫助
三十五位語言專家把關英語標識譯法 北京公共場所雙語標識年內完成規範本報記者陳凱一報導昨天,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劉洋在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年底,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將進一步規範,雙語標識招牌的更換工作將全部完成,不規範和混亂的雙語標識將在北京「絕跡」。據介紹,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聘請了35名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的語言專家為英語標識設置以及英語翻譯的準確度把關,用去年和今年共兩年的時間對北京公共場所的雙語標識標牌進行統一規範,編寫出版了包括通則、道路交通、旅遊景區、商業服務業、體育場館、醫療衛生六部分的北京市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地方標準。據統計,去年底,城八區市政道路的6530面英文標識牌已經全部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