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這個公眾號是以各種敗家不務正業的形象出現的。為了扭轉這一不利人設對我以後要紅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次我決定……給你們上一節英語課……
都自己對號入座!
在我像上圖孩子這麼大的時候,在我們那地方,英語老師就是最有國際視野的人了。一天,英語老師在講課結束後,利用下課前幾分鐘例行性進行課外知識灌輸:
「你們知道嗎,China首字母小寫時是陶瓷的意思。」
然後在我們滿眼崇拜的小星星中,夾著講義頂著粉筆灰瀟灑地出門走了。
這才是英文中的china
自那之後的很多年,這一直在我心中是五千年華夏四大文明古國的有力證明。但越後來越覺得,似乎沒在英文文獻中見到過這個說法啊……
像我這種人,逮到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在經過諸多求證後我得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china確實有表示瓷器的意思,但因為明清時期我國外銷瓷以餐具為主,所以僅限於表示成套陶瓷餐具。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去買48頭餐具,一般不太用得到這個詞……
我們今天的主角就在這張圖裡
說這個沒有任何對老師不敬的意思,在那個沒有bing的年代,他能知道這些,已經是遠比一般人勤奮了。好多事情確實在口耳相傳中走了樣,但我接下來給你講的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生活中有一件東西,的的確確是以中國的名字命名的。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條以中國命名的,陪著印第安納瓊斯上天遁地無所不能的——卡其褲。
和這個公眾號大多數的文章一樣,每次我們談到某類衣服的發展脈絡,總是要從軍裝說起。從中世紀開始一直到拿破崙時代,歐洲的軍裝一直走的是浮誇風格。英國崛起後,作為日不落帝國,他們自然在軍裝上將這一傳統發揮到了極致。
英國舊式軍裝
英國傳統軍裝使用的是英格蘭十字旗的紅白配色,著名的「細細的紅線」典故就出自克裡米亞戰爭時期身著紅色軍裝的英軍排成一排橫排阻擋俄國騎兵的故事。
但是今天,除了白金漢宮門前站崗的士兵之外,你已經看不到紅色的英軍軍裝了。這一變化就發生在十九世紀中期,在英國的殖民地——印度。
早期的英軍卡其制服
你可以想像,在印度那個動不動50度的地方,為了常年不過20度的英國本土設計的軍裝,穿起來的感覺肯定就是每天洗了個假澡……在熱暈了一片人之後,駐紮在印度的英軍對他們的軍裝進行了改良。
他們首先選用了白色斜紋棉布製作軍裝,而這一時期同時也是工業革命時期,機械化標準化生產造成武器精度極大提高,所以穿白色無異於活靶子。於是他們又用印度本地出產的一種植物染料把軍裝染成了黃褐色,並且用這種顏色為這類軍裝進行了命名。
一戰期間的英軍制服
這種顏色,在印度語中被稱為धूल,就是塵土的意思,而在英文中的拼寫「Khaki」更可能來自于波斯語khāk,意思是土壤。音譯過來就是卡其。在1850年前後英軍大規模換發卡其制服後,近代軍裝就此起源。
說到這裡我們就該講講這東西跟中國有什麼關係了。一開始的時候,因為印度殖民地經濟確實落後,英國是從中國定製並進口卡其布制服的。但後來伴隨需求量的增大,英國開始在印度生產卡其布,但中國建立了生產工藝,也一直在向南洋這邊出口這種布料。
美西戰爭中的美軍
19世紀末,美國和西班牙爆發了旨在爭奪菲律賓和古巴殖民地的美西戰爭。在菲律賓的美軍軍需官同樣需要解決制服的問題。那時候的美國遠沒有現在財大氣粗,所以他們把目光盯在了中國出口的物美價廉的卡其布上。
那時在菲律賓,這種中國出口的布被叫做「chino」,就是西班牙文中「China」的意思。美國人沿用了這種方法,也把這種布料製成的制服叫做chino.
這就是用中國名字命名的chino
至今在美國,這種褲子還被稱為chino。這個詞在很多時候和khaki是可以互換的,指的都是這種褲子,但也有說法說他倆有區別,比如khaki更厚,更寬鬆,褲縫走明線;而chino由於當年美國窮,所以更薄更修身,挖暗袋節省布料之類。
我是不贊成上面這種說法的,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或者對你在亞馬遜上購物來講,這兩個關鍵字基本會指向同一組搜索結果。
卡其褲的演化是沿著軍用和民用兩條路徑前進的。在軍用方面,除了美國陸軍外,美國海軍在1912年將卡其褲定為海軍航空兵制服,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31年時也將卡其制服確定為本軍種的正式制服。
現役美軍卡其制服
目前,卡其色的制服在以美軍為代表的西方軍隊中仍然廣泛採用,基本上是作為軍官在勤時的常服使用的,區別於正式場合的禮服和戰鬥時所用的作訓服。
卡其褲的民用路徑幾乎是和軍用同時展開的。1906年,Levi's就以「Sunset」的子品牌發布了他們的卡其褲,這也是Levi's最早的子品牌之一。而戰後釋放出的卡其布產能,更是推動了其民用化的進程。
Levi's早期的卡其產品海報
卡其布的耐用、舒適特性,加之其款式簡潔和顏色自然,所以迅速被公眾所接納,加之和其他軍裝一樣,被退伍軍人特別是軍官在生活中使用,這使得這種服裝開始在崇拜英雄的年輕人中流行。
小甘迺迪穿著chino的照片
因此,在當時一眾像上圖Bobby Kennedy和下圖Indiana Jones在內的IP帶動下,這種褲子成了百搭的代表,尤其是學術範的探險風格代言。
學術圈裡最狂野,探險家中最淵博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80年代生人的話,那可能對卡其褲並不陌生。記得在我讀高中和大學那陣子,我家那地方流行過一陣子卡其褲,但是不知道這個名字,在我們那裡,這種褲子就被叫做西褲。那時我媽給我買過好多條,確實挺經穿的,但穿起來的效果跟下面這張圖中的大叔差不多。
八九十年代的卡其褲造型
到了那個時候,卡其褲經過了多年的發展,風格已經趨於穩定並保守。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這種服裝已經成為了辦公室的標配,已經和時尚基本上可以說不沾邊了。
國貨良心捭和出品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復古風潮的興起,養活了一批工坊小品牌,他們嚴格考證歷史,嚴守工藝,但對剪裁進行適當調整以更符合現代人品味,而軍官穿著的chino作為最容易被接受的軍裝,是他們關注的重災區。
因為這個原因,除了那些極度的Denim head品牌外,大多數牌子都會做一些卡其褲。國貨裡面我還是最推薦我之前曾經提過的捭和丹寧(你看我盜圖都沒抹掉上面的字)。他家用料做工在國內均屬一流,售價對得起品質。他家唯一的問題就是每季產量太小,經常斷號,不過我看這款號還算全,所以有意儘早下手。
重回時尚視野的卡其褲
另一方面,卡其褲也開始重新進入時尚界的關注範圍。曾經有人說,潮流就是把奶奶衣櫃裡的衣服翻出來穿上,掰著手指頭算一算,卡其褲基本滿足這個周期了……
本輪卡其褲的時尚趨勢
這一輪次的特點是褲型修身再修身,相對低腰,反正就是朝著牛仔褲的方向去。顏色上來講放得比較寬,顏色不再糾結於傳統的卡其色,上圖左邊一半都是目前流行的顏色(別問我都怎麼翻譯),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東西叫chino似乎比卡其更合適一些。
在這條路上走得比較好的是Dockers。作為爺爺輩的工裝褲廠商,他們在本輪流行中大刀闊斧地對褲型進行了調整,推出了Alpha Khaki這一修身收腳產品系列,有種讓品牌煥發了第二春的感覺,而且價格不貴,我看美亞上一條也就是四十美金左右。
說到這兒我忽然間想起來,我們還沒說卡其褲或者chino褲到底是什麼樣子,以及它和牛仔褲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卡其褲經典造型
雖然目前二者開始各種靠攏,比如褲型上都向著修身的方向,也都是斜紋布等,也有品牌在模糊兩者的界限,把卡其色的牛仔褲也叫作chino之類,但是在我看來卡其褲和牛仔褲還是有明確的區別的,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首先,從面料上講,雖然都是斜紋布料,但是牛仔褲的丹寧面料是經線染色,緯線不染的;而卡其褲的面料是經緯線分別染色後進行紡織的。
卡其褲的細節
在細節方面,傳統卡其褲前口袋是開斜袋或者是豎袋的,和牛仔褲的平口袋區別很大;後口袋以內挖式暗袋居多,可以配紐扣或者兜蓋,也跟牛仔褲的貼片式明袋區別明顯;另外就是卡其褲不像牛仔褲一樣使用鉚釘加強,這也跟卡其褲起源是軍官的制服有直接關係。
在進行了重新設計後,卡其褲恢復了時尚界萬金油的地位,能夠勝任除了商務正裝或者以上著裝規範外的其他幾乎所有場合。
學院風造型
卡其褲搭配襯衣,就會有斯文的學院風感覺;
商務造型
外面套一件sport coat或者 blazer,就馬上變成了勝任周五著裝規範的business casual造型;
百搭的卡其褲
搭配毛衣、夾克等也是毫無壓力,與之搭配的鞋子更是百無禁忌。
我自己也是,起初買這東西是為了解決我的牛仔布襯衣和牛仔夾克的下半身搭配問題的,後來發現想不明白搭配的時候穿這東西就對了。所以我也推薦你準備兩條,而建議只有一個,到店裡試好,一定要穿合身。
(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原創)
開這個訂閱號的目的之一就是之前為其他app供稿時,服飾中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有意思的細節很難編進任何一篇稿子,但又捨不得看它們埋沒。所以想找一個地方不受限制地寫出來,於是大言不慚地自己拼了Vincyclopedia這個詞,不敢說大百科,只想做一個小小的雜貨店,一如每個小孩小時候都曾經走進去的那個雖然舊舊的,但總是會琳琅滿目充滿驚喜的地方。
如需閱讀往期文章,請識別上圖二維碼進入訂閱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