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茨村一景
「桐廬182個村,村村都要成『鄉村』,今後就是要把對民宿村的環境要求慢慢推行到各個村落,讓農村更像農村。」 桐廬縣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施宇昕說,他認真學習了十九大報告,感受很深:很接地氣、鼓舞士氣。
「報告對農村建設給出了很多方法,也給農村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他說,今後他們就要以報告中要求的「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去做,注重「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化。
「我們會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去引導,去保護我們生活的農村,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施宇昕說,只有順應自然,保護好環境才有發展的農村,事實也證明只有守住了自然才有鄉村的未來,才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位村民的小確幸:
做好屋內生意 保護好屋外環境
朱金釵今年59歲,是桐廬蘆茨村「憶·松樹嶺」民宿的老闆娘,這棟在她年輕時建的老房子最終變成了一張崇尚自然的金名片。
她的房子就在村頭,建造於26年前,100多平方米,一面靠水,兩面背山。「老房子有沉降,總說要拆了重建。」朱金釵說,去年3月一家人商量著開始打報告,想把房子建成鄉村小別墅的樣子:比如有靚麗的外飾、巨大的院子,和新潮的家具。
最開始,朱金釵認為砍了門前的樹就能多停幾輛車,這樣會對民宿今後的經營有好處。她的一些朋友也支持。
最後沒能成——兒子認為要把房子外部的每一棵樹、每一塊山石保留原樣,哪怕採光、停車受到影響。
房子斷斷續續地建造,加上內外裝修,今年7月29日開業。「開業後到十月中旬,幾乎每一天的房間都是滿的,自駕遊的客人來自各地。」她說11個房間連續客滿一度讓她自己都覺得奇怪。她去問客人,對方說:「這個地方環境好,就像呆在山裡一樣。」
「不動一棵樹,不佔一線河,不挖一寸山」最終讓這棟老屋新建的房子「熱鬧非常」。「好環境能生金子。」 朱金釵說她非常支持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她說一戶人家環境好僅僅是一個點,只有全村的生態環境都好了,才會形成一個集群效應,那麼就會引來更遠的客人。「專注做好屋內的生意,保護好屋外的環境,不去破壞少去打擾。」
一位副鎮長的定心丸:
在「自然」上更進一步 並非一味以新替舊
「憶·松樹嶺」所在的蘆茨村,杭州過去的車程約1個半小時。快進村時要穿過一個隧道——大峽山隧道就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桐廬縣城,一頭挑著包括蘆茨村在內的恍若仙境的「慢生活體驗區」。
明明桐廬縣城日出,這裡卻是時雨時晴,去往這個由多個鄉村構成的體驗區的路上,一段路水汽淋漓,一段路雲山蒼茫,跟畫一樣。
「一個鄉村的生路,就是『多元鄉村』的縮影,沒有什麼萬靈丹。」華雪芬是富春江鎮副鎮長,也是慢生活體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她說如果有,那就是兩個字:自然。她說,以蘆茨村為例,這個村子裡的房子,最近5年中,主體建築幾乎都沒有動過,新審批的房子也被嚴格要求必須和周邊的環境相協調:面積大小、房子高度、外立面裝飾也有要求。
村子改造時,無論是設計房子的人,還是動手改建的村民,都特別注意了對美的發現與保留,並不是一味以新替舊。「數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這裡有很多歷史故事和鄰裡關係。包括每一條路,每一道籬笆,更不用說村頭的小溪和周邊的青山,都要得到尊重。」蘆茨村一位黨員幹部說,這個村也曾經和其他村莊一樣,閉塞、貧窮,青年外出。但隨著最近幾年來「美麗鄉村」推進,一切都在變化。
華雪芬對十九大報告中的兩個地方特別關注:第一處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期不變」;第二處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一個是給我們吃了定心丸,一個是明確了我們今後工作大的方向。」她介紹,蘆茨村是個民宿大村,村裡人80%都經營民宿,大家對自然和環境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正是因為這樣,這個村的民宿才有市場——去年該村的戶均收入超過40萬元。
「今後還是要在『自然』上更進一步。」她說,他們會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同時發展綠色產業,使農村得到更好發展。當地已經準備以區塊發展的形式來保護、發展原始生態條件較好的青龍塢村;現有約40公裡綠道/遊步道會被進一步延長;採摘、農業觀光等綠色產業也已經在緊密計劃中。
一個縣的美麗願景:
建設農民熟悉的鄉村 農民期望的鄉村
「鄉村振興」,變成了一個熱詞,激蕩著正在發展著的鄉村,鄉村也迎來了一個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發展機遇。
蘆茨就像一支大試管。路子走得對不對,對環境保護得好不好;當然也包括怎麼樣才能讓外出的村民「回家」——不用爭論,只需把經反省與扭轉後的嘗試放進試管……
農業、農村、農民當下和未來的問題就會在一起反應,路徑清晰可見。
施宇昕相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認真考量每一個村的特點,並根據特點因地制宜、鄉村就會成為環境好、發展快、幸福感高的地方。
桐廬正要推出兩個做法——
破除「純鄉村旅遊」,綜合利用農村資源,做到一二三產業全面融合;在美麗鄉村建設、環境保護、自然恢復方面,接下來的5年,政府將持續投入1.4億元(聯動社會資本共計約5億元),在綠色經濟的大旗下破題「村級經營性收入」。
施宇昕對錢江晚報記者說,他們的未來不是建設城市公園或者花園小區,更不單單是為了讓城裡人玩,他們更想要的是「農民熟悉的鄉村、農民期望的鄉村」,要「讓花鳥蟲魚回來,讓能致富的勞力回來、鄉土文化回來,把項目帶回來、把新農村的新思想引進來」。
這些回來了,那麼鄉村的一切就都「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