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十八洞村「精準坪」。
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花垣縣報導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這些年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在過去一年中,共接待遊客60萬人次。
這個數據,比花垣縣境內其他幾個景區——邊城(茶峒)、古苗河、紫霞湖、黃瓜寨、大小龍洞瀑布等加在一起的遊客數量還要多。
十八洞村由4個寨子——梨子寨、竹子寨、飛蟲寨等村寨組成。新聞媒體集中報導的點,主要在梨子寨,另三個寨子,雖然距離梨子寨很近,但因媒體關注少而顯得「知名度不夠」,旅遊消費也相對較弱。
即便在「十八洞村本部」——梨子寨,也有地理位置導致的「冷熱」之別,相對來說,梨子寨東頭就比較安靜,鮮有遊客前往。
梨子寨面積小,每天前來的遊客人數可觀,景區採取了下車步行、人為延長線路等措施,參觀、遊玩的時間大多在兩小時左右。
遊客雨中遊十八洞村。
記者在十八洞村蹲點採訪時,曾於上午對涉及多個省份的40名遊客就「一天遊覽時間如何分配」等問題做隨機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80%的遊客表示在參觀遊玩十八洞村後,「會去附近的矮寨大橋、芙蓉鎮、鳳凰古城等地遊玩」,另有15%的遊客表示會在寨子裡用午餐,只有5%的遊客表示會留宿一晚。
如何留住遊客的更多時間?如何擴大旅遊品牌惠及範圍?這是後扶貧時代十八洞村以及花垣縣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發展文旅業不僅對當地經濟有綜合拉動作用,還能提升一個地方的社會風氣和居民視野,也因此,在擁有山水人文旅遊資源的地區,文旅扶貧通常成為最熱門的話題。
目前,十八洞村已經著手對包括「十八溶洞」在內的多個景點進行開發、包裝。
雙龍村對面的掛壁公路,吸引了不少遊客。
單個旅遊景區的壯大,對周邊地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不可小覷。鄰近十八洞村的雙龍村,境內山水資源豐富,懸崖峭壁、雲海瀑布之外,還有難得一見的掛壁公路和高山梯田,如果能將兩個村的資源嫁接整合到一塊,至少在留住遊客時間方面會有更多的謀劃空間。
而對於花垣縣來說,境內旅遊資源豐富,但過去較長一段時間,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何藉助十八洞村的眼球效應,順勢將境內景點資源重新盤點、打造,值得好好思量。
邊城清水江一角。
例如地處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地理優勢獨特,人文底蘊厚重,完全可以與十八洞村以及縣內其它景區「捆綁」在一起,打造「養生遊」「周末兩日遊」等集群文旅概念,充分帶動物流、餐飲、民宿、農副特產銷售等諸多產業。
可供駐足細品的景點一多,自然也便留住了遊客的時間。
作者:陳雪驊
編輯:劉良駿
來源:紅網
【延伸閱讀】
十八洞村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是精準扶貧的時代典範。以她為原型講扶貧故事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11月上旬赴京演出。
看過新聞後,方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11月初到十八洞村時,正好撞上十八洞村的8位村民準備與3位駐村扶貧隊長一道進京,去參加那場演出活動。所以那一天的村寨,才有了難得的清靜:平日裡一派繁忙景象的幸福人家餐館竟然歇業,現任扶貧工作隊隊長麻輝煌一身都像是寫滿了「著急」兩字。
選擇第三次來十八洞村,是因為前兩次的到來,讓我對這裡起了關注心。就像是翻開了一本永遠都在寫的奇書,總想看它「又寫了些什麼」。
從宣傳部副部長到雙龍鎮鎮長,扶貧隊長的更迭可有「深意」?
那一天,因為麻隊長的忙,我們選擇旁觀他和「湘西十八洞嬌嬌」的直播拍攝,一邊看她與某個電商平臺「網紅主播」「喊話」互動,一邊斷斷續續地聽麻隊長講十八洞村的新情況。
從2014年到現在,十八洞村,這個僻遠苗家山村,一直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十八洞村的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1669元增至2019年的14668元。十八洞村裡那些變化最大的村民們也就成了「明星」,外鄉人通過大眾傳媒與自媒體,旁觀了十八洞村的這些人和事:從前娶不起親的苗家漢子的脫單,從前羞澀的姑娘嫂子們辦起了農家樂餐飲與民宿,大學生回鄉創業成「網紅」……
不巧的是,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兩位老朋友,卻先後因為重要公務離開,把我託付給新一任扶貧工作隊隊長麻輝煌。
駐村扶貧工作隊,是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核心力量。
2014年,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龍秀林出任十八洞村首位扶貧工作隊隊長,他把集合人心、激發內生力作為首要目標。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他帶領村民修好了通村公路,敞開了十八洞村的大門,也開啟了十八洞村民堅定地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念。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宣告脫貧。
一個月後,如今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那時的縣財政局幹部石登高出任十八洞村第一支書兼扶貧工作隊隊長,他曾對媒體記者說「我的使命就是要為村民打牢長富久富的基礎」。於是,山泉水廠建起來了,旅遊公司成立了,苗繡、黃桃、油茶、蜂蜜、臘肉等成了十八洞村的口碑產品。
2019年10月,隊長的接力棒傳到了十八洞村所在的雙龍鎮鎮長麻輝煌的手中。此時的工作隊,已經改變從前「大包大攬」的方式,想要通過「農戶+合作社」讓十八洞村「更專業化、更市場化」。
三位扶貧工作隊隊長的故事,串起來聽就像是「扶上馬再送上一程」的步驟呀,十八洞村的未來靠的是十八洞村人!
年輕人的「離鄉」「回鄉」,都是向著希望之光奔去
2019年畢業於浙江音樂學院的施林嬌,2020年初回到十八洞村,與另外兩個返鄉的大學生施康、施志春共同創業,想通過直播帶貨來自我實現。他們就是人們口中的「十八洞三施」。
施林嬌,微信名為「湘西十八洞嬌嬌」。
這一次從湘西回到長沙後,總是回想那一天的情形:直播前,她一遍又一遍地背誦直播時的用語,練習策劃好的各種肢體動作,琢磨要唱哪首苗歌;麻隊長說「嬌嬌」直播帶貨導致臘肉總是斷檔,說她願意參加各種與十八洞村相關的活動「主要是做公益」。
離開的第二天,我用微信發了幾個簡單的問題給她。
當晚,看到了她深夜發來的「抱歉,才回到酒店」;隔天又聽到她的語音回覆說:「我就是一個普通村民,沒有什麼特別的身份。如果一定要說的話,就是十八洞村的旅遊形象大使啦!」「現在主要成立了一個電商公司,賣一些我們這裡的特產,臘肉、山貨,吃的呀,用的呀。想做出自己的品牌,這是一個構想,目前主要在賣臘肉。」「回來是因為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家裡面爺爺奶奶年紀也大了。」
照顧家人的同時,還可能成就自己的事業。所以,她回來了,她熱誠地推介著家鄉,也倚靠著家鄉。
沈從文先生1986年寫的《自我評述》說:「一九二二年五四運動餘波到達湘西,我受到新書報影響,苦苦思索了四天,決心要自己掌握命運,毅然離開家鄉,隻身來到完全陌生的北京。」「我人來到城市五六十年了,始終還是個鄉下人,不習慣城市生活,苦苦懷念我家鄉那條沅水和水邊的人們,我感情同他們不可分。」「但對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較喜愛的還是那些描寫我家鄉水邊人的哀樂故事。」
他還在《沅水之畔》的題記中說,寫這些「我的目的只是減少旅行者不必要的憂慮」,「並希望這本小書的讀者,在掩卷之時,能對這邊鄙之地給予少許值得給予的同情。」
從文先生和「十八洞三施」,在故鄉與遠方的來與往,為理想,為生活,也為愛。
十八個溶洞在哪裡?
聽說十八洞村「因十八個洞而名」。
但當地人說「我們這裡洞太多了,何止十八個」。他們說「十八洞」名自傳說中的「夜郎十八洞」,是個能容納萬人的大溶洞,其中有大小十八個溶洞、洞洞相連。
因為尚未開發,路不好走,總是沒人肯帶我去看個究竟。
我去過十八洞村山泉水廠的水源地。那是個有「鬼洞」之稱的地方:洞前高三十多米的天生石橋下,石壁彎彎曲曲,像波浪又像巨大的皺紋,據說來自構造運動的恐怖之力。
今年9月,湘西世界地質公園舉辦了隆重的開園活動,十八洞村是公園的一部分,是湘西巖溶臺地中溶洞美景較為集中之地。被譽為「大地之書的一枚書籤」的排碧金釘子,就在十八洞村的對面。
這一次來,之所以提前知會兩位老朋友,是想纏磨他們帶我去看溶洞。
據媒體消息,脫貧了的十八洞村,由梨子、竹子、飛蟲、當戎四寨組成。梨子和竹子兩寨已成旅遊區,目前正開發主要分布在飛蟲寨的十八洞村溶洞群。打算逐步將四個寨子根據景觀資源與產業資源的不同特色進行個性化打造,讓遊客們可以在這裡聽扶貧故事,看美景,也可以住下來了解民俗民情,感受富足的田園生活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定與悠然。
麻輝煌說,下一步確實是要把十八洞村美景的文章做實做足。但他還是不肯帶我們去看傳說中的溶洞,說「今天天氣不好,可能天黑得早、時間不夠」,「路還在修」。
十八洞村的洞呀!你這樣「吊胃口」,是因為有足夠的自信,相信我有一天真的看到時只會驚喜,而不會失望嗎?(文:劉柯呂 圖:黃枚及湘西州地質公園管理處提供)
來源:新華社
編後:從2015年十八洞村的旅遊開發正式啟動已經5個年頭,前期的梨子寨開發已經線路成熟,目前民宿開發和精準扶貧展覽基地、酒店、培訓基地等開發還處於規劃初建階段,雖然有些滯後,但是總的來說還算慢慢啟動。十八洞洞內景觀開發至今已有四五個年頭,沒有充分發揮好和把握好開發猛勢,至今還是無法對遊人開放,實屬有些遺憾。
2020年全國已經脫貧奔小康,在這後扶貧的時代,花垣如何利用十八洞旅遊品牌做大做強,著實需要好好策劃了!坐等政策和坐井觀天,只會被歷史遺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責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審核/尚欣 黃沙沙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