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接近偉大的時候。」
的確如此,謙虛是做人的基本條件,也是一種優秀的精神品質。「水滿則益」一個容器裝滿了水,稍微一晃動,水便溢出來了。一個人心裡若是總裝著過去自己的「豐功偉績」,便再也容納不了新知識、新經驗。長此以往,事業會止步不前,也必將在社會發展的潮流中故步自封,最終被社會所淘汰。
做學問要真謙虛,假虛偽,做人亦是如此。季羨林說,一個學者,無論年輕或者年老,如果覺得自己的學問夠大,沒必要在學習了,他就不會進步;如果保持謙虛的心態繼續學習,不僅表現他本身高尚的情操,而且還會收到很多人的尊敬。而說道季羨林本身時,季羨林說他從沒有自滿過,別人對他的讚譽,他非常感激,但常常覺得受之有愧。
滿招損
荀瑤,史稱智襄子,春秋末期晉國的執政大臣。但是晉國的局勢宛如一個巨大的沙盤,在平息中行氏和範氏兩家叛亂的戰鬥後,晉國還存留四大勢力,分別是韓氏、魏氏、趙氏和智氏,其中智氏家族勢力最大。雖說智氏家族的荀瑤頗有才幹,武藝高強,但是他為人太過招搖,目中無人,自認為沒人敢違抗他,在一次和韓康子的交易中竟輕而易舉地拿下了一座城池。
荀瑤嘗到一點甜頭就得寸進尺,連續向魏桓子和趙襄子做不公平的交易,但不料趙襄子拒絕了。但趙襄子這一決定激怒了荀瑤,事後便拉攏韓康子和魏桓子一起伐趙,韓魏二王迫於壓力不得不和荀瑤一起出兵。
很快趙襄子被困在晉陽城,他發揮自己的才幹,因地制宜,引水灌城,並說道:「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國也,乃今智之。」然而不料這句無意的話卻成了改變他命運的開始。
魏桓子和韓康子聞之面無喜色,在不久後的一個晚上,他們與趙襄子又走到一起,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趙襄子被殺,下一個輪到的一定是他們自己。三人一起規劃戰局,最終絆倒了處於優勢的荀瑤,最終身死滅族。
自滿者敗,自滿的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認為自己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人都要對他敬讓三分,殊不知這樣的舉措會遭到很多人不滿,最終會群起而攻之,自掘死路。
謙受益
有位哲人說過:「謙遜是通往成功之門的鑰匙,要學會看清自己。」
當整個歐洲都在讚美牛頓的偉大貢獻時,他謙卑的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與糧食科學的偉大貢獻上,還在於他表裡如一的謙遜態度。雖為中科院的院士,但他毫不掩飾地說:「我始終是農民的兒子,沒什麼了不起。」在此次疫情中袁隆平向疫情區捐獻大米兩百噸並且捐款十萬元,他這一舉動被眾多網友點讚,說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
錢學森把考試試卷從100分改為96分的故事一直被人所讚揚。錢學森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答對了所有的題目,老師很高興給她批了100分,但後來他卻發現自己答題時把一個符號寫錯了,因此就去找到老師申請改分,最終成績被評為96分。也正是錢學森這種謙虛的學習態度使他在科學領域有了偉大的成就。
因此,一個人不管有多麼豐厚的知識,取得了多大的成績,都要謙虛謹慎,不要自視過高。應該心胸寬廣,博採眾長,增強自己的本領,爭取取得更大的業績。如能這樣,不僅利人利己,而且對社會,甚至對國家都有益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一方面的優勢只不過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放在一個大環境中也許就會失去這種優勢,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勢,同時認識到不足,無論對誰都保持謙虛的態度,學習他人的優點,不斷進步。時時刻刻牢記「滿招損,謙受益」這句人生的哲理。
-END-
嗨!我是海是背對著的天,希望您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