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經典之《觸龍說趙太后》:比宮鬥精彩百倍的權謀

2020-12-17 知閒茶話會

這是風鳴兩岸葉重讀經典的第1篇文章

文/風鳴兩岸葉

《觸龍說趙太后》是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裡的經典名篇。提起這篇名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裡面的名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小時候,我們會被觸龍精妙的說話技巧所折服,從關心起居飲食拉近距離,到利用自己的幼子引發對象的共鳴,進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達到說服太后的目的,環環相扣,滴水不漏。

從遊說技巧來說,觸龍可謂無懈可擊。張弛有度,收放自如,以退為進,欲擒故縱,最後把太后這樣的硬骨頭啃下來,讓人心服口服。

小時候崇拜觸龍會做人會說話,然而,如今重讀這篇千古名篇,用成人的視角去琢磨,猛地發覺,趙太后才是真正厲害的狠角色。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道至簡,大智若愚。

今天,我們就來認真說道說道。

01.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劃重點,第一句很重要。

可能很多人會因為意思太直白,就不去認真分析,快速地忽略掉。這無疑是走寶了。

新用事,翻譯過來,就是剛剛垂簾聽政,也就是剛上臺掌權的意思。

秦急攻之,意思就是秦國突然地派大軍猛攻趙國。

為什麼趙太后新用事(老公去世了剛當家),秦國就要猛攻趙國呢?我們舉個例子吧,更容易幫助理解。

此前熱播過的電視劇《羋月傳》相信不少人都看過,裡面有一個片段和趙太后的處境非常相似(把趙太后替換成羋月的話,更加容易腦補)。

羋月的兒子被立為王,當時年幼,羋月也是垂簾聽政,一上臺,就遇到了五國聯軍攻打秦國,險些讓秦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重點來了:趙太后和趙國的處境,很危險,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的地步。這個是我們深入理解全篇的前提。

02.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的答覆是,讓長安君(趙太后最小的兒子)到齊國當人質,就派兵幫趙國解圍,不同意的話就沒商量。

這裡,我們還是用回電視劇《羋月傳》裡面的例子。

電視劇裡,羋月面對五國聯軍的來犯,採取的是和談策略。根據難易程度,用各種條件(包括允諾、金銀珠寶甚至割讓城池),最終換取了各國的退兵。

這裡,齊國向趙太后要求人質作為條件,無可厚非。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管理,不展開分析。

只重點說一點,用趙太后的幼子長安君當人質,是非常苛刻的條件,不比割地賠款分量輕。

人質有什麼作用呢?大家熟悉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當年也是被送到其他國家的公子,後來回國當上了君主,還留下了「退避三舍」的成語。

所以,對於各國來說,手中的公子,未來如果成為一國之君,不是比金銀珠寶甚至城池更有價值?更何況長安君深得掌權的趙太后的喜愛。掌控了長安君,就等於握住了趙太后的咽喉,趙國對齊國就會有所忌憚。

03.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這裡,趙太后和羋月有了不同的表現。《羋月傳》裡,所有和談,包括和談條件,都是羋月一手包辦,目的是表現羋月的深明大義、果決幹練。

而這裡,太后卻不肯。那麼,是因為趙太后婦人之仁嗎?

非也。

趙太后不肯,不代表趙太后就不是一個明白人。

她這個層次的人物,多半明白自己所處的形勢,也知道,送質子是化解危機的有效途徑。

然而,知道,並不意味著一定要這麼做。或者說,不一定要一開始就這麼做。

說得有點玄乎?其實不難理解,我們慢慢說。

這裡,我要說的是,太后不肯,不過是擺姿態罷了,也可以說,是故意的。

後面一句,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更是如此。

太后的目的,就是嚇唬嚇唬手下的大臣們,看看他們會怎麼接招。同時也告訴長安君,為娘心疼你,哪能輕易讓你去冒險呢?

大臣強諫,這就是大臣們的回應。

古人惜字如金,強諫,別看只有兩個字,卻異常傳神。

強,竭力、盡力的意思。說明朝堂之上,不止一個人提,至少好幾個人異口同聲。

諫,規勸的意思。說明大臣們在面對秦國來犯的問題時,除了向齊國求援之外,提不出其他有建設性的建議,不停地把趙太后往送人質這一個方向上趕。

說透這一層,我們就更加能夠理解趙太后的不肯。

朝堂之上,有可能只是使者報告了齊國的回覆意見,趙太后母子情深,下意識地表達了不舍的想法。大臣們一味簡單化的處理,激起了趙太后的反感,讓這種不舍,變成了不肯,從最初的反對到激烈的對立。

對於大臣們來說,他們最迫切的願望是儘快度過眼前的危機。國家的危機解除了,自己的小家包括自己的危機也解除了,這是他們強諫趙太后的動力源泉。

而趙太后則不一樣,她不但要為趙國著想,也要為自己的孩子著想,她既是趙國的太后,也是一個普通的母親。

君臣的思想不在一個層次,訴求不同,出現分歧再正常不過。

就像《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曹操帶著百萬大軍氣勢洶洶而來,口口聲聲邀請孫權圍獵,孫權的手下們一個個勸孫權投降,只有周瑜跟孫權說,大臣們投降,還繼續當他們的大臣,您投降會如何安置呢?那些勸您投降的大臣真的有用心為您考慮過嗎?沒有,他們第一考慮的是自己。

好了,到這裡,前戲說完了。幾句話,扒拉了一大篇文章了。但是,有沒有越讀越精彩?別著急,這只是開胃菜。

所謂舉重若輕,如果有編劇要將《觸龍說趙太后》搬上舞臺或者螢屏,這一段,一定要濃墨重彩地描寫和渲染。可以這麼說,這一段,說上半個小時不為過,而觸龍說趙太后的正題,五分鐘即可。

小結一下。開頭說了三個要點:一,趙太后新官上任遇到棘手難題;二,君臣意見相左,大臣們明顯沒有為趙太后考慮周全;三,趙太后應該是個明白人,揣著明白裝糊塗。

下面切入正題。

04.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

觸龍求見太后,太后還很生氣,但是仍然耐著性子見了他。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幾個細節。

一,左師。這個官名,很重要。

左師是個什麼官,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有實名但是沒有實權的官名,並且還不算太卑微,主要給有點德望的老人們參政議政一個身份,也是榮譽的象徵。如果不是有點身份地位的話,也不可能以個人名義求見太后。君不見,大企業裡,小職員不得到召喚,能輕易上門找董事長嗎?董事長秘書能給你傳話嗎?起碼得部門經理才夠格吧。

二,這次見面,是下了朝,在比較私密的場合。

這個結合前後語境就可以得出,不細說。需要劃重點的是,私密環境,說明沒有閒雜人等,方便說一些體己話、真心話。

三,盛氣而揖之。非常生氣但還是見了。

說明什麼呢?

一,可能觸龍資格比較老,太后要賣他面子。

誰沒個發火的時候,但是,人發火的時候,也是分對象的,什麼人什麼時候可以放肆,什麼人什麼時候要留面子,腦子清醒的人都是有分寸的。

二,觸龍和趙太后的私人關係不錯,深得趙太后的信賴。哪怕觸龍老了,退居二線了,兩人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繫了,但是,憑著過往的交情(比如說觸龍過去就是趙太后這邊的人,出過不少力),趙太后明知觸龍是說客,也願意見見他,權當是老朋友敘敘舊。

兩種可能,我是偏向第二種的,當然,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

小結一下:觸龍和趙太后,關係不一般。

所以呢,你以為是個人都能隨便面見太后?你以為有張雄辯天下的嘴就能說服人?想得美。

技巧只是錦上添花,實力才是最堅強的護盾。

觸龍說趙太后,憑藉的是和趙太后非同尋常的關係,這個關係,叫信任。沒有這份信任,可以說一切無從談起。

05.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裡,少益耆食,和於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這裡不細說,也不認真翻譯,不太懂的,自己網上搜譯文看即可。

觸龍說話技巧的東西,也不贅述,有很多文章已經講得很透了。

這裡要著重說一點:觸龍懂規矩。

前面說了,觸龍和趙太后,關係好著呢。但是,關係好,不代表他們就親密無間,不代表他們就沒有上下級關係。這裡,其實寫的是下級如何向上級匯報工作的方式方法。

你一上來當然可以非常嚴肅,公事公辦。但是,上級如今心情不好,聰明的下級,有必要先緩和一下氣氛。

當然,我們也有必要誇一下趙太后有修養。

色少解之前,趙太后對觸龍的到訪,是牴觸的,帶有情緒的,面對觸龍的套近乎,三次回答用詞精煉,讀著都能夠感受到透徹心扉的冷淡。

但是,至少,她沒有像在朝堂之上那樣大怒,更沒有耍威風,一上來就發飆:「給我滾出去,老娘沒閒功夫跟你瞎扯淡。」

趙太后如果這麼發飆,估計觸龍也說不成。

一個巴掌拍不響。說客之所以能當說客,是因為他遇到了聽他遊說的人。

06.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

又是一大段技巧性的內容,文採斐然,寓意深刻,但是,卻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所以,在這裡,既這裡不翻譯也不細說。

您別看裡面有「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點睛之筆,但是,其實也應了前面說的「五分鐘拍完」的說法。內容雖然多,無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八個字。

邏輯正確,順理成章。

07.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重點來了,別看只有一句話,這裡卻要大書特書了。

直白地翻譯過來就是:太后說,好,我聽你的,長安君你想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

以前讀到這裡的時候,不知你是否也是不假思索,一句帶過?故事圓滿結局了,皆大歡喜,還有什麼好多想的呢?

如果是這樣,就大錯特錯了。

真正的高潮其實在這裡。這一句,可以說將權謀體現得淋漓盡致。讀懂它的人,才能讀出真正的宮鬥劇。

問個問題。太后認同了觸龍的觀點,為什麼要讓觸龍去經手這件事?

太后說,好,就聽你的。她可以直接傳令下去,派人送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為什麼要給觸龍「恣君之所使之」的特權呢?這個承諾有沒有給得有點大?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對這一指令進行深層次的解讀。

一,這是趙太后對觸龍的褒獎。

這是趙太后釋放的第一個信號,是對觸龍在整個事件中表現的認可。

當觸龍奉趙太后的令告訴其他大臣們太后的決定,繼而著手操辦長安君質齊這件事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退休老人,一個沒有實權的閒官,而是一個可以調動當下趙國一切資源的執事者。哪怕這個過程很短暫,但是,他會給觸龍帶來很高的名望。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而且是人無我有,這份功勞,會很容易被記住,並且非常有分量。

相反,如果趙太后指派其他人去辦這件事,那麼,相當於趙太后只認可了觸龍的進諫之功,護送長安君質齊這件大功,她有心或者無心地分給了其他人(只有傻白甜瑪麗蘇女主才會無心犯錯,心思縝密的領導者不會漏過這一點,這已經上升到套路和本能的層面)。

如果安排其他人,意味著這份功勞不再具有唯一性,結果必然是功勞被攤薄。

如果趙太后把這件差事分給了其他人去做,大度的觸龍肯定會無所謂,反正年紀也大了,少跑點腿也好。但是,較真的觸龍未必會高興。下一次,趙太后再遇到類似的事情,觸龍未必會像這次一樣出面、出力。包括這一次,他本也可以袖手旁觀。

所以,很明顯,我們前面也說了,趙太后和觸龍很可能是關係不一般的親密戰友,趙太后自然也會習慣性地為觸龍多謀劃。

二、趙太后借觸龍敲打大臣們。

同樣是說服趙太后用長安君當人質換區齊國出兵,為什麼大臣們的建議趙太后就不聽,甚至大怒,觸龍卻成功了呢?這其中的差別在哪裡呢?

其實,我們前面已經說到了,大臣們只為國家安危和個人的官帽著想。而觸龍則不同,觸龍更進一步,還為趙太后和長安君深入地進行了考慮(這一點我們暫且按下不表,稍後重點說)。

朝堂之上,趙太后的大怒,其實是在發洩對大臣們的不滿:你們說的事情我不知道嗎?都只會這樣想問題,我要你們何用?

很顯然,當趙太后拋出觸龍的時候,其實是想告訴大臣們,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你們應該怎樣思考問題,怎樣辦事。

並且,由於觸龍是一個年老體弱的退休老幹部,不會在朝堂引發競爭危機,這個示範效應,可以說更加強烈。

我們再結合文章開頭,「趙太后」新用事這句話,就更加顯得這個信號特別有分量。

趙太后身邊需要得力助手,觸龍不啻於一張活生生的招賢榜。

三、觸龍是眼下趙太后最稱心應手的代言人。

在展開話題前,我們不妨思考一下,觸龍得到趙太后「恣君之所使之」的命令後會怎麼做?或者說,觸龍會分析,趙太后最想要自己做什麼?

有人會說了,當然是安排好長安君質齊的相關事宜啊。

如果是這樣,觸龍說服不了趙太后。

事實上,觸龍和趙太后的對話都沒有明說,但是,兩人其實已經心意相通,達成了一個共識:

這次質齊,對於長安君來說,最主要的意義在於「令有功於國」。

如何「有功於國」?不但要長安君去齊國當人質,更重要的是有人把這個功勞說出來,記起來,也就是我們說的「捅破這層窗戶紙」。

滿朝文武沒有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只希望儘快讓長安君去當人質。只有觸龍想深了,想透了,想到趙太后的心坎上了。

所以,很明顯,只有觸龍是最合適去捅破這層窗戶紙的人。也只有觸龍能辦得最到位。

再所以,觸龍從趙太后那裡出來以後,不但要向大臣們傳達趙太后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向滿朝文武灌輸長安君這次去齊國當人質是怎樣的「有功於國」,救國於危難之際。

說得越多,聲勢越大,越是趙太后想要的。

08.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劃重點:百乘。

一百輛車,這絕不是隨隨便便寫的一個數字。這是在表達一個陣仗,反映趙國多麼隆重其事。

一百輛車,是多少人呢?按照今人研究的一種說法,古時一輛車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一百輛車就是一萬人。一輛車四匹馬,一百輛車就是四百匹馬。人員馬匹之外,還要配備多少物資、金銀?

再狠狠地腦補一下:這哪裡是去當人質的樣子,這分明是風風光光出使齊國的架勢。

再想一下,趙國現在被秦國猛攻得已經狼狽不堪,甚至有亡國的風險,這百乘放到戰場上,那也是一支不小的戰鬥力了。

敢問,這架勢是誰安排出來的?觸龍。

為什麼觸龍要安排這麼大的陣仗?因為趙太后就想要這樣的效果。

沒有趙太后在背後堅定的支持,一個退居二線沒有實權的觸龍能順當地安排出來嗎?

找這個部門,要請示領導,找那個部門,對不起,一時間湊不出那麼多馬匹。

很明顯,觸龍不但得到了趙太后的命令,背後還有趙太后的暗中支持,這才一路暢通無阻。

就像《西遊記》,唐僧一路有驚無險,靠的不是孫悟空本事大,降妖除魔,靠的是觀音菩薩在背後默默保駕護航。而觀音的靠山,是如來佛祖,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那個人。

「恣」,恣意、放縱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只要符合規矩,請放手大膽地去幹。

「恣君之所使之」,表面上的意思是我把長安君託付給你了,隨便你怎麼安排他,實際上卻是,我把兒子託付給你了,請像愛自己的兒子一樣,為我的兒子籌劃。

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趙太后對於長安君是多麼疼愛,也不難理解她此前為什麼會大怒。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趙太后能不懂嗎?

所以,趙太后厲害不厲害?

厲害炸了。

表面上是個沒啥主見,只知道溺愛小兒子的老婦人,實際上卻是看穿一切,盡在掌握的霸道總裁。

觸龍說趙太后,表面上講的是一個能說會道的演說家,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故事,實際上展現的卻是一個手腕高強,不動聲色的政治家,一部波雲詭譎的權謀大戲。

趙太后是那垂釣江邊的姜太公。朝堂上的大怒是太公手中的「直鉤」,大怒後的趙太后其實一直在耐心等待願者上鉤的大魚,目的是讓大魚心甘情願地成為自己的代言人,執行自己的意志。而觸龍就是那條主動上鉤的大魚。

如果我們順著這條故事脈絡去深挖,你會發現,觸龍的說話技巧如何,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成為趙太后等待已久的大魚。

這條大魚,可以是觸龍,也可以是觸虎,甚至是觸豹。如何判斷,取決於太后本人。但核心,是摸透趙太后的想法,並且願意做趙太后的代言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雖然是千古名言,但是,更多是後人藝術性的加工。趙太后與觸龍的談話過程,未必有那麼陽春白雪。

觸龍大概也就掏心窩和趙太后說了句:我們當父母的呀,有哪個不為兒女考慮的呢?兩人相視一笑,一切都明白了。

好了,到這裡,《觸龍說趙太后》讀完了。不過,還是有些意猶未盡。

發散兩點吧。

一,不要輕易質疑位高者的能力。沒兩把刷子,坐不到那個位子。

在《觸龍說趙太后》裡,趙太后不僅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更是一個慈愛的母親。都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趙太后卻八面玲瓏。

只要長安君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在心裡對趙太后只會更加愛戴。

成功的人生總是相似的,失敗的人生卻各有各的失敗。

二,不要輕視能說會道者的價值。

能說會道只是表象,是形式,它的背後,可能還有人脈、資歷、交情,甚至思想、三觀。

光會說話不行,因為說話要分場合,不是每個能說會道的人都有表現的機會。

通讀全篇,觸龍很有可能不是一個在趙國有很高成就的人,能力可能也不是很強,還受到過一些讓人羨慕的特殊照顧,舒服養老。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趙太后最需要的時候,「平凡平庸」的觸龍適時地站了出來,扮演了貼心小棉襖的角色。這就是觸龍最核心的價值。

這種平日裡不顯山不露水,關鍵時刻兩勒插刀的親密夥伴、知心好友,你以為那麼好找嗎?真遇上了,誰不會好好維護這一層關係呢?

相關焦點

  • 2020年高考作文經典素材:《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文章由遠及近,層層深入,從冰凍三尺到堅冰消融,從溪流潺潺到波濤洶湧,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趙太后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威后。《戰國策?齊策》的《趙威后問齊使》一文中,趙威后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認為她是先卑賤而後尊貴,而趙威后答曰:「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談談《觸龍說趙太后》中的說服他人的藝術
    前段時間重讀《史記》的時候,其中一篇文章《觸龍說趙太后》在高中的時候學過,這篇章也是司馬遷選自《戰國策》,高中學習的時候,我第一感覺主要把精力放在了文言文詞句上,實際上忽略了文章中,說服的藝術。社會心理學觸龍說自己非常疼愛的小兒子舒祺,他沒啥才能,希望給他在宮裡謀一個看門侍衛的差事乾乾。這個請求一說出口,太后說,可以。觸龍說出的這個請求,實際上找到了他和趙太后的相似之處,心理學認為人喜歡與我們相似的人,這樣觸龍就開始去慢慢增加自己在趙太后面前的可信度。太后問到「男的也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嗎?」
  • 一文搞懂《觸龍說趙太后》
    本期小禹談教育為同學們推薦《戰國策》中的一篇經典歷史文章《觸龍說趙太后》,也作為經典文章選讀系列的第一篇。
  • 【教師面試】《觸龍說趙太后》試講稿
    那麼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體現父母愛子女主題的古文——《觸龍說趙太后》。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大聲朗讀課文,藉助課本的注釋和手裡的工具書解決字詞音義問題。2、教師檢查反饋。以幻燈片的形式將重點的字詞展示出來。
  • 說話的藝術,教育的真諦-觸龍說(shui)趙太后
    在戰國時期的趙國,觸龍勸趙太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公元前265年,秦國攻趙,攻取了三座城池,趙國不敵。趙國向齊國求助。齊國說:「出兵可以,不過要把趙公子長安君送來當人質。」趙太后不肯。因趙王剛即位,沒有實權,朝政實際是由趙太后執掌。齊國也就不肯發兵。
  • 《古文觀止》新說——觸龍說趙太后——說服他人的秘訣
    趙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繼承王位,因孝成王年幼,趙太后出面執掌朝政。這時候,秦國趁此機會出兵攻打趙國,趙國不敵,向齊國求救。齊國同意出兵,卻要趙太后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趙太后憐愛小兒子,不願小兒子以身犯險。在這種情況下,趙國人心惶惶。
  • 說服領導自己改主意的實操:觸龍說趙太后
    《戰國策》上有個著名的故事——《觸龍說趙太后》,公元前265年,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提出要求要以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手幫助。只不過長安君是趙太后的愛子,她堅決不肯,並聲稱如果有人再次提及就「老婦必唾其面」。
  • 再讀《觸龍說趙太后》,用心理學破解青春期逆反
    《觸龍說趙太后》是中學必讀名篇,現在有孩子了,重新再讀一遍,新增了幾分體會,所以今天用心理學知識再解讀一下。供大家參考。二 上半場 大臣vs趙太后史書沒說,但眾大臣肯定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擺事實講道理,各種利弊分析,說的口乾舌燥。大臣實現目的了嗎?沒有。結果最後,趙太后還發狠了,撂下了一句話——誰再敢來提長安君的事情,本老太婆就往誰臉上吐口水!沒錯,跟女人談道理?你們這些大臣是不是有毛病。
  • 左師觸龍是怎樣委婉說服怒氣衝衝的趙太后的
    因為趙王新即位,趙太后便執掌政事,派人向齊國求救。齊國答覆:「必須以趙公子長安君做人質。」趙太后不答應,於是齊國的救兵便不出發。趙國大臣一再勸說趙太后,太后卻公然對左右隨從說:「誰再提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事,我老婆子就要往他臉上吐口水!」左師觸龍求見趙太后,太后氣衝衝地等待他進來。
  • 父母要領悟了《觸龍說趙太后》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育兒的真諦
    《觸龍說趙太后》是我小時候學過的一篇經典文言文,不知道現在的語文課本中還有沒有這篇文章。不過這不是重點,相信跟我一樣成為父母的80、90後應該都學過這篇文章,那就足夠了。我再帶大家簡單重溫下這篇文章。秦國趁著剛即位的趙王年幼進兵趙國,趙國抵擋不住,便向齊國求助,齊國就說了「你們把趙王的弟弟長安君送來做人質,我們就出兵。」趙太后聽了就不願意了,因為她很愛這個兒子長安君。但是秦國大軍壓境,於是很多人就來勸說趙太后,讓她同意把長安君送齊國,以解趙國之危。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面試《觸龍說趙太后》試講稿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面試《觸龍說趙太后》試講稿,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那麼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體現父母愛子女主題的古文——《觸龍說趙太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聲朗讀課文,藉助課本的注釋和手裡的工具書解決字詞音義問題。   2、教師檢查反饋。以幻燈片的形式將重點的字詞展示出來。
  • 歷史上有名的觸龍說趙太后,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結局又怎麼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觸龍說趙太后是怎麼一回事。齊國的要求是合於慣例的,但長安君是趙太后的幼子,太后視為掌上明珠,最受寵愛,豈肯出為人質!因此,儘管大臣們屢次強諫,都未能改變她的主意。為了阻止臣下的進諫,她明確宣稱:「再有敢勸諫以長安君為人質的,我一定當眾羞辱他,把唾沫吐在他的臉上!」一時間,滿朝皆緘其口,無人再敢進諫。
  • 觸龍說趙太后,竟不費一兵一卒,解決了戰爭
    當時,對於趙國來說情況很糟糕,於是趙國太后派人去齊國請求他的國王派兵救助自己。齊國人民也表示願意幫助趙國,但要求齊國把國君的弟弟送去齊國作為質子,這樣齊國就會相信趙國的誠意,派軍隊去幫助趙國。但這個弟弟是趙國的太后最喜歡的兒子,所以,作為,作為母親的趙太后理所應當的肯定不會同意。大臣們急於說服趙皇后把國家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把兒子送去齊國做質子。
  • 觸龍成功說服趙太后:神經語言程序學的這個小技巧你不可不知
    下面,我將運用NLP的這個話題切換技巧來解析古文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后》,看看觸龍是如何成功說服趙太后的。《觸龍說趙太后》是《戰國策.趙策》中的名篇。故事背景是趙惠文王去世,新任趙王年紀尚小,就由趙太后攝政。秦國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開出的條件是讓長安君入齊為質,然後才出兵。
  • 《古文觀止》卷四09:觸讋說趙太后
    《古文觀止》上冊卷四:戰國文《戰國策》第九篇:觸讋說趙太后
  • 同是秦國太后,《羋月傳》的宣太后,比《皓鑭傳》的趙太后強在哪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多姿多彩」的。而且秦國最出名的兩位國君,也都有著不堪言說的家事。這兩位國君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秦昭王和後來一統六國的秦始皇,而他們那不堪言說的家事,也都來自他們的母親,宣太后和趙太后。
  • 溫故知新 | 重讀老課文,越讀越動人
    如今重讀此段,沒有了學業產生的催促感,也卸下了精準踩住「得分點」的壓力,我竟不由自主地念出聲音,感受著司馬遷用千餘字營造的跌宕起伏,仿佛置身現場,實現了一場跨越2000年的「穿越」。原來聽那句耳熟能詳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如過眼煙雲,如今想來,不禁要後知後覺地誇一句誠哉斯言。
  • 重讀老課文,越讀越動人
    如今重讀此段,沒有了學業產生的催促感,也卸下了精準踩住「得分點」的壓力,我竟不由自主地念出聲音,感受著司馬遷用千餘字營造的跌宕起伏,仿佛置身現場,實現了一場跨越2000年的「穿越」。原來聽那句耳熟能詳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如過眼煙雲,如今想來,不禁要後知後覺地誇一句誠哉斯言。古人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 宣太后能做的事情,趙太后就是不能做,不懂遊戲規則就別玩了
    昨晚我們總算迎來了嬴政的加冠親政,他和趙太后終究要解決嫪毐和私生子的問題。要說趙太后是真笨,之前嫪毐謀逆前就要她答應,「萬一嬴政死了,就立咱們兩個孩子中的一個為王。」她到底是笨到看不出嫪毐已經在部署謀逆,還是人傻到真以為大號廢了練小號,自己和嫪毐的野孩子也能接替嬴政當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