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鴻雁在鄱陽湖自由飛翔。周自然 攝
鳥入鄱陽,龍歸大海。11月18日,2020全球候鳥跟蹤守護行動組按照候鳥飛翔軌跡,一路南下,來到鄱陽湖。
8時許,記者進入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眼望去,湛藍湖水與蔚藍天空渾然一體,時有大雁排成「一」字從頭頂遙遙飛過。
大家沿簡易公路深入溼地,最後到達南昌市新建區南磯鄉南邊村。由湖南環保志願者周自然設立的2號護鳥標誌,就立在村頭一棵烏桕樹下。
2013年3月,清華大學等單位專家為3隻豆雁安裝衛星跟蹤器,以此了解豆雁遷飛時間和路線。3天後,兩隻豆雁失去信號,只有一隻頑強北遷,周自然將其取名為「黑豆」。「黑豆」從鄱陽湖北遷,經巢湖、黃河三角洲到達山海關,卻在山海關失聯。
一直關注「黑豆」行蹤的網友,發起尋找「黑豆」行動。但當志願者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孟姜鎮望夫石村找到「黑豆」時,它已遇難。
跟蹤雖然失敗,但志願者一路溫情跟隨「黑豆」、不離不棄,引發民間新一輪護鳥熱潮。志願者在「黑豆」放飛地設立2號護鳥標誌,以此喚起更多的人保護候鳥。
豆雁的故鄉在北極,但它們在南方越冬的主要棲息地是洞庭湖和鄱陽湖。豆雁也是近年來在洞庭湖過冬候鳥的優勢物種。因此,豆雁在遷徙途中,各個落腳點的生態環境一直備受嶽陽環保志願者關注。
10時許,記者看到南邊村羅細仁大爺帶狗沿堤散步,便問他:「這裡鳥多嗎?」
「大雁多,天鵝也多。」
「你們打大雁嗎?」
「不打。犯法的!」羅大爺聲調一下提高不少,「不準捕魚,不準捉大雁,大雁的命很金貴的。」
羅大爺告訴記者,南磯溼地的大雁特別精明。「知道沒人害它們,人走近了拿秸稈晃,它們都不飛走。」羅大爺的言語中透著莫名的自豪,「要保護鳥!沒有鳥,人也不能生存。」
這一邊,記者正為南磯大雁的聰慧和幸運感到高興,另一邊,前往鄱陽湖五星白鶴小區的王欖華、嚴欽海、高朔等攝影家已開始分享剛拍到的白鶴照片。
五星白鶴小區與鄱陽湖僅一堤之隔,是當地誌願者周海燕等人為解決白鶴食物短缺問題建立的「人工食塘」。今年,鄱陽湖水位居高不下,來此地越冬的2000多隻白鶴先後被小區擴種的1045畝田藕吸引,紛紛來此覓食。周海燕稱,按相關數據,全球目前約有5000隻白鶴,近一半到了她的藕田。
記者在白鶴小區看到,與周邊農家保持著安全距離的藕田裡,棲息著上千隻白鶴。連綿不絕的鶴鳴聲、展翅高飛的鶴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黃山歸來不看山。看過鄱陽湖的白鶴,可以不用去別處看了。」嚴欽海感嘆。
當日好消息不斷。12時56分,一大早便在鄱陽湖深處尋找白鶴「吉姆」的鳥類專家周海翔教授報來喜訊:「吉姆」找到了!
「吉姆」是2017年10月27日在吉林莫莫格溼地被救護康復後,佩戴跟蹤器放飛的白鶴,也是國際鶴類基金會原主席吉姆生前參與放飛的最後一隻白鶴。自今年南遷以來,它三番五次跟苦苦尋找它的周海翔「捉迷藏」。
追蹤1500餘公裡後,周海翔夫婦、光明日報記者徐譚在鄱陽湖區徒步往返10公裡,根據衛星跟蹤器信號,在蘆葦叢中潛行數小時,終於成功接近「吉姆」,完整拍到了它佩戴的腳環和跟蹤器,還有它餵食幼鳥的畫面。
「這隻白鶴放飛以後,經歷了3年遷徙。我們首次拿到清晰的影像,拍到它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視頻。」周海翔長籲一口氣。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楊雁霞
【來源:湖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