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決策,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2021-02-23 中歐商業評論

群體決策的結果是給出一個暫時的結論,而決策的效果是群體及其追隨者長期行為的後果。因此,群體決策需要特別強調決策的過程。

文 / 劉洪 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兩個人一起去吃飯,一個是富人,一個是窮人,實行AA制。他們會點什麼樣的菜,是貴些的還是便宜些的呢?


這是一個群體決策的例子。對於一件需要決策的事項,如果參與決策的人有高度同質性,那麼群體決策就相當於個人決策。但現實中,群體決策的挑戰就在於參與決策的個體常常是異質的,因此決策過程中會產生群體動力學問題——參與者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作用關係,決定了決策的過程與結果,這也是群體決策的本質。

在窮人和富人共同點菜的這個決策活動中,情景不同,兩個人之間相互的動力學過程也就不同。先考慮兩種情景下的決策。

第一種情景:兩人並不了解對方的財富狀況,都認為對方與自己是同階層的。富人可能會主張點自己喜歡的、比較貴的菜,而窮人的心情就比較複雜了。他至少有兩種可能的選擇:第一,贊同富人的觀點,點貴一些的、也許自己並不喜歡的菜;第二,點便宜些的菜,並聲稱自己喜歡這些菜。如果窮人選擇第一種方案,兩人會取得一致的決策;選擇第二種則會有分歧。

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群體取得一致決策的背後,每個人的出發點可能是迥異的;而如果群體不能取得一致決策,也未必是表面上個人所言的原因,也許還有背後深意。


第二種情景:如果兩人了解對方的經濟狀況,決策過程則又不同。窮人在點菜時,可能會主張選擇價錢在承受能力範圍的。富人的心情可能會複雜一些,他的意見更多取決於自己的心理狀態——有同理心時,會顧及朋友的臉面而表示順從;如果有報復心,就會故意為難對方;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就會我行我素。

因此,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群體決策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群體成員的心理狀態、利益權衡、價值判斷和信念追求。

如果三人或更多的人一起去吃飯,點菜時情況又如何呢?這就要考慮,目的是僅僅為了吃飽,還是一種交際?每個人在群體中的影響力如何?這個群體的文化是專制的還是民主的……情況則更為複雜。

在群體決策過程中,參與決策成員之間的利益關係、權力關係、影響地位、群體文化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決策。


對參與決策的所有人來說,目標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是單一的還是多重的?是集體的還是少數人的?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決定群體生死存亡的還是錦上添花的?是緊急的還是可有可無的?方案是單一的還是多重的?是內部提出的還是外部建議的?是上級提出的還是下級建議的?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目標和方案也會不同,有時甚至會相互對立。在方案的選擇上,有三個重要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視:方案的合理性、選擇的群體動力學機制、決策的倫理道德性。

判斷方案合理性的影響因素

價值觀 體現為許多反映個人偏好的相對判斷。比如,企業在決定產品設計的時候,是優先考慮企業的社會職責還是利潤率,從而決定產品設計的理念是「內部成本外部化」,還是「外部成本內部化」。

哲學觀 持有「外生」觀點的決策者很少考慮決策結果反過來給自己帶來的後果,就會一意孤行;而持有「內生」觀點的決策者常常思考「決策後的決策」。

決策者的知識範圍 根據不同的知識,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對於企業多元化發展,市場風險防範理論以為這是「東方不亮西方亮」,有助於分散單一產品的市場風險,而資源能力理論則認為這會加劇企業能力的短板制約作用,導致企業漸進失敗。

決策者掌握的信息量  掌握全局信息的人,決策時會考慮更多的因素。比如一個部門評優,上級部門的領導會從部門績效、激勵員工、利益平衡等角度考慮,將獲獎員工看做一個角色;而該部門經理則會側重從個人崗位工作完成情況來考慮,將員工看做崗位職責的承擔者。

決策者使用的理論框架、方法工具  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之間,管理者決策時看重對數據資料進行嚴謹的分析;2000年以後,新興商業模式大行其道,管理者開始偏重決策的結果是否具有更多的商業回報;金融危機帶來全球經濟變革後,管理者們更多地從全球挑戰、商業倫理的視角來看待決策問題。


外部環境  對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狀況(簡稱PEST)及其變化趨勢,人們各有領悟,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在群體決策中所持的觀點也就不同。

群體動力學機制

決策群體的人員構成及相互關係,往往決定著決策的結論與過程。比如,對於容易產生「羊群效應」的群體,領頭羊的意見會成為主導意見;對於容易產生「馬太效應「的群體,最先提出的意見和少數權威者的意見常常被強化。


此外,群體成員之間的利益關係,以及是屬於單一對策關係還是重複對策關係,都會影響他們的意見。比如,處於有利地位的決策者很少顧及地位低下者的感受,反過來,地位低下者考慮到自己以後要經常求助於前者,會違心地迎合前者的意見。


決策時間的緊迫程度也會迫使群體採用不同的決策程序。面臨重大而緊迫的決策,集權式決策可能更合適;反之則可以通過多次溝通、不斷反饋的民主式決策。


參與決策者的知識背景、不同特點人員的構成等,也會影響決策的效率和結果。

道德倫理問題

決策的結果不僅影響參與者,也會波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因此任何決策都存在道德倫理問題—利益向哪些人傾斜?如何維護弱者的利益?

因此,在進行方案評價時,採用什麼樣的指標體系、不同指標的權重如何設置、指標評估的測度標準制定、損益綜合評判的計算辦法等,都體現著決策者主張的意圖。客觀決策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決策都是相對價值分析與判斷的結果。


決策的結果是給出一個暫時的結論,而決策的效果是群體及其追隨者長期行為的後果,結果為效果服務。換言之,決策的結果未必會成為現實,也未必是決策者的真實意圖,而可能是一種政治技巧或策略,是驅動群體行為的動因。至於決策的結果能否成為現實,還取決於參與決策的人採取何種行為或措施,但決策的結果會影響與「被決策事情」相關人員的行為。決策過程與決策效果之間的自反饋作用關係,決定了群體決策的「自成功」與「自失敗」特徵。


對於成員異質性較高的群體來說,決策的結果可能不是群體共同的結果,而存在比較極端的分歧:有人希望決策方案能夠實現目標,有人則不希望。如果決策方案對大家有利,群體就會採取所需要的一切行動使方案實現。這時來看,當初的決策就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隱藏的前提是:大家都希望決策的結果能夠實現,並為此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措施。因此,這時的決策其實是自成功的。

決策的自失敗,則是由於決策的結果不是大家所希望實現的,人們就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來避免。而如果決策的結果對部分人有利而對另外一部分人不利,群體最後行為的結果就具有不確定性。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得到的結果往往與當初決策有所不同,扣除其他因素變化的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從而使得群體決策具有「自成功」與「自失敗」——與其說是群體決策的結果,倒不如說是群體相互對策的結果,也即有所謂的「未來指導現在,現在改變未來」。

相關焦點

  • 厚基|西東談管理·個體決策vs群體決策?
    決策在管理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貫穿於管理的始末,是管理的核心,決定著人們能否順利完成目標。按照標準的不同可以將決策分為許多種,這當中以決策者人數進行標準劃分可以分為群體決策與個體決策。管理者在日常經營管理中做決策時,一定要對個人決策和群體決策有正確的理解和認知。
  • 群體決策的優缺點分別是?
    管理者40%以上的時間是在開會,在進行群體決策。 群體決策的優點主要表現在: (1)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識; (2)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 (3)提供更多樣的經驗和觀點; (4)可以開發更多的可行方案(alternatives); (5)提高解決方案的接受程度; (6)增加正當性。
  • 決策謹防「群體迷思」
    ▼斯坦爾莫所說的「群體迷思」,是指群體在決策中為了追求高度一致,忽視並抵制少數人的觀點,從而釀成錯誤決策的現象。俗話說,兩人智慧勝一人。一般情況下,集體決策因為能夠集思廣益,所以大多時候可以做出正確決策。
  • 【原創】群體決策,有效嗎?
    但並不是所有的組織都適用這種群體決策的方式。群體決策,一群個體共同決策,是指團隊就某具體問題進行討論。每個成員提供自己的決策偏好,經過匯集和綜合處理,最後形成團隊集體偏好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共同討論一個團隊整體滿意的決策方案的過程。群體決策的意義在於,徵求全體成員的意見,集體決策,以保證後續執行落實。但是,群體決策也往往出現如下的問題:1.
  • 群體決策和判斷
    ②群體極化:群體討論容易增加群體達成一致意見的傾向,且更偏好風險。        1、風險轉移:群體相比個體更提倡和擁護冒險                原因:責任分散—— 群體分散責任,而個體承擔全部責任。           2、意見將會更一致,也會更極端。
  • 群體決策的困境:聰明人何以做出愚蠢決策|戴維·霍頓
    首先,較之於獨自決策,集體的努力賦予了最終決策較大的合法性。其次,這為領導人提供了一種政治掩飾的措施,如果其他人都「籤署了」導致慘敗結果的某項決策,那麼他們也不會受到公開批評。第三,群體決策確保(至少在原則上)第一決策者充分接受大量不同的意見以及可能不同意的意見,如此,領導作出決策時就不太可能無視所有可利用的事實。
  • 淺談「群體對決策的影響」
    試想一下我們需要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一個實際複雜的問題時,群體會對我們作出決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群體作出決策的一個巨大的優勢在於群體在制定決策時能夠比個體獲得更多的信息。由於群體通常由不同背景的成員組成,成員之間的信息分享必然在群體決策過程起作用。然而,群體並不一定能作出比更好的決策,因為成員之間的信息分享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含了不少的心理學現象。
  • 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
    上海外灘攝于于2016年國慶節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對此眾說紛紜。很多人都認為,結果更重要,甚至於為了所謂的結果可以不擇手段。最後他所要的結果也許是實現了,但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上海南京路步行街2016年國慶攝而我覺得,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為,從宏觀上來說,每個人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死亡。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生命的過程。
  • 專訪IJCAI 17 傑出青年科學家夏立榮博士:以人為本,是群體決策的必...
    從「人機合作」和「以人為本(human-aware)」兩個角度,如何理解改善群體決策的研究的?夏立榮博士認為,群體決策是人類社會中十分常見的問題。大到政治選舉,國防,醫療,經濟等重要決策,小到企業招聘,朋友聚餐點菜等,都屬於群體決策的範疇。「困難之處在於人們的偏好經常不一致,導致經常不存在對所有人都最優的決策。
  • 群體決策中的後入者優勢:異質性塑造更聰明的社交網絡
    該模型發現,落後者可以幫助整個群體做出更有益的決定,而不會延緩決策過程。該研究為影響群體智慧的因素,給出了新的洞見。 1. 基於隨機遊走的群體決策的缺陷 在過去的幾年裡,統計物理學已經幫助研究人員開發了社會物理學模型,來描述由相互作用因子構成的複雜系統。
  •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過程和結果,到底哪個更重要
    讓人真正地感受到作為一個不被認可的群體的人的辛酸不易。而一點點的理解認可又對他們有多麼的重要。兩部片子皆來源於真實,貌似反應著不一樣的根本矛盾,藥神更多的是在藥價過高的醫藥制度不完善以及人民的貧困。而達則是美國醫學實驗隱患和醫學醫藥界某些國家部門對生命的漠視。撇開這點,故事的兩個主角最後都被送上了法庭,為什麼?
  • 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過程和結果有時密不可分,相互關聯,有的結果往往需要通過艱辛的過程才能實現,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過程和結果有時又互為獨立,雖然存在某種聯繫,但卻不必區分各自的重要性,過程不必只為結果,結果也不必在乎過程。
  • 馬爾科夫決策過程
    有意思的是,在數學學院一門運籌學的課程中,老師將動態規劃作為馬爾科夫決策過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 MDP)的引子,為我們介紹了有限時間步的離散狀態的馬爾科夫決策過程。後來我在與其他同學的討論中,發現馬爾科夫決策過程也是強化學習的一個基本模型。強化學習中的MDP基於一組交互對象,即智能體和環境進行構建,具有狀態、動作、策略和獎勵等要素。
  • 學生辯論作文:結果比過程更重要
    結果是令人期待的目標。王陽明有句名言,叫「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是什麼呢?就是目標,我們希望達到的結果,正因為有這樣預期的結果存在,所以我們才會矢志不渝地為之奮鬥,才有了一路披荊斬棘,攻克難關的過程。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群體對決策的影響
    本篇將說明群體影響阻礙正確的決策的條件及原因,說明群體促進正確決策的條件,怎樣引導群體做出最好的決策。社會心理學家賈尼斯在分析了幾次重大決策失敗導致的歷史事件,即珍珠港事件、豬灣事件以及越南戰爭後,認為釀成這些大錯的原因是由於在群體決策中人們為了維護群體和睦而壓制異議,他把這種現象稱為群體思維。
  • 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
    問題是這樣的:做事情是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很多人會說:當然是結果重要了!如果有方法,捷徑能快速拿結果,我哪在乎什麼過程。高考寒窗苦讀數十載,勝負也就在那幾小時的考試中決定。進入職場,領導也天天在說:」我不管你們用什麼辦法,我只看結果」等等,這些都沒錯,也足以說明結果的重要性。我的觀點是:「結果重要,但過程更重要!」。下面聽我娓娓道來!
  • D2 | 簡述決策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①評估機會和問題的精確程度有賴於信息的精確程度,所以管理者要盡力獲取精確的、可信賴的信息;②即使收集到的信息是高質量的,在解釋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扭曲;③即使管理者擁有精確的信息並正確地解釋它,處在他們控制之外的因素也會對機會和問題的識別產生影響。
  • 書單推薦《大決策》:如何讓自己擁有利用群體智慧做決策的能力?
    如何利用集體智慧和大數據做出正確決策為什麼很多企業擁有足夠豐富的數據和知識,還是做不出正確的決策?如何在複雜環境中做出顛覆式創新?如何將知識、智慧乃至大數據更好地融入到決策工作中來?《大決策》的答案是,決策失敗的企業都缺少一種決策能力,即利用群體智慧做決策的能力。
  • 過程與結果其實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學到了什麼
    當我們越努力越發現我們需要的東西越是難得,越是努力過程中的困難越是大,我們收穫的東西往往也越是接近我們的目標。得到結果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堅持下來的意義,得到結果我們會看見自己有這個能力,得到結果我們會發現我們是成功的。
  • 到底是學習結果重要還是學習過程重要?毫無疑問是它更重要
    每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在接受教育和不斷學習的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教授學生知識的老師究竟是該看重學生的成績還是學生的努力呢?實際上絕大多是的老師都是偏重學習成果這一塊,原因有以下幾點。一.學習的結果決定多數情況無論是在小學還是中學等,都是存在學生分層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