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歲左右的小女孩眼淚汪汪的哀求道:
「媽媽,我明天可以不去上幼兒園嗎?」
小女孩媽媽淡定的打趣反問孩子:你是想聽媽媽說實話,還是想媽媽讓騙你呢?
小女孩遲疑了一下,堅定帶著哭腔說:想聽媽媽騙我。媽媽,你騙我,可以嗎?
「好,明天不用去上幼兒園,我騙你!」小女孩的媽媽順勢而下地回答道。
雖然 小女孩子知道媽媽的答案是假的,眼裡也還掛著滿滿的眼淚,但依然為了媽媽這個不真實的答案,滿意的點點頭並停止哭聲。
在觀看這個視頻時,說實在話,心情被一下子被小女孩子對幼兒園抗拒的情緒給牽動了。這和我每年要迎接的九月份入園的新生如出一轍,委屈,抗拒,哭鬧,·讓人不舍。
也許在大家一向的認知裡,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必然會又哭又鬧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多年帶小班的經驗知道,也有挺多孩子在新生入園期間,是不哭不鬧,還對幼兒園一臉嚮往的樣子,甚至讓初次送娃入園的家長,反而有幾分「失落」的情緒。覺得自己孩子「狠心」,有了幼兒園就忘了娘····
或許有人會問新生入園不哭不鬧,還一臉嚮往的孩子不多吧?說實在的,其實也不少的,大約會佔班級人數的40%左右。同樣是新生入園,別人在哭鬧時,這些孩子卻總是安安靜靜玩著手中的玩具,偶爾抬頭好奇的看著哭鬧不已的孩子這樣的情景讓我記憶深刻。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同樣是新生入園,也同樣是3歲左右的孩子。但孩子入園後的適應能力,怎麼有這麼多的差別呢?
我們先想像一下:沒有入園前準備的孩子(稱為突發性入園),到了幼兒園後,內心PS 是:這個地方怎麼是這樣的?怎樣辦?我怕,我不喜歡這裡,我想回家,媽媽怎麼留我一個人在這裡啊,嗚嗚·····孩子會慌亂,不安,緊張,消極。
但若有充分入園準備的孩子(有備而來式入園),到了幼兒園後內心PS可能是:哦,這個我知道,那個我也知道。幼兒園真的和媽媽說的一樣,有很多小朋友,還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想玩,有事都可以告老師。睡醒覺媽媽就會早早就來接我的···孩子會有篤定。
既然有入園準備和沒入園準備,孩子入園後的反差這麼大。那麼問題來了,那些新生入園後,可以很快就適應幼兒園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為孩子做對了,哪些入園前的準備呢?
答案是:通過實際行動,提前為孩子儲備了對幼兒園具體認知,為了孩子入園做好良好的心理建設。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3件事,可以為孩子入園提前好心裡建設。讓孩子入園後可以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
細心的媽媽們都能發現,孩子在沒有真正上幼兒園的時。對幼兒園是充滿嚮往的,在小區樓下看到哥哥姐姐背著書包回家,經常會流露出羨慕嚮往的小眼神。
在孩子的眼裡,哥哥姐姐們背上書,小書包的樣子「真帥」。所以在孩子還沒有正式上幼兒園之前,我們要有意的引導孩子對幼兒園的嚮往情愫。
讓孩子知道,一旦上了幼兒園就是「長大了」的標誌,為自己即將成為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而感到而嚮往和高興。
應如何引導孩子對幼兒園有嚮往的情愫呢?
在遊園前給孩子準備物品,按照孩子的喜好去準備。比如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小書包,還有孩子喜歡的包裝的小蠟筆。這些都可以在孩子入園前給孩子準備,這些孩子喜歡的用品,可增加孩子對上幼兒園的興趣的。
2.給孩子辦一個家庭入園儀式會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一家人坐在一起,準備點零食,開展一個家庭式的座談會。以開心的態度,去恭喜孩子長大了,馬上要上幼兒園了,讓孩子對入園這個身份更加的渴望。
這樣的一個小儀式,可以增加孩子在入園後身份上的認知,上幼兒園後就是大哥哥大姐姐了,這是一件證明我長大了,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讓孩子為自己準備上幼兒園,這個身份感到自豪,看起來是一件極其普通的事。但對孩子上幼兒園來說挺重要的,只有孩子對他這個身份感到嚮往,感到自豪,他才對幼兒園感到有興趣,更加願意嚮往幼兒園。當孩子的心願意向幼兒園敞開,帶著對幼兒園嚮往探索,這樣的一個狀態去讀幼兒園,更容易接納幼兒園。
站在孩子的視角,去上幼兒園就是去上學。但對於去幼兒園會做些什麼的呢?孩子極少進行形象的想像的。所以在孩子對入園生活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孩子剛去就會感到緊張和不安。
但如果讓孩子對入園的生活有所了解,做到「心裡中有數」而入園後也可做到不慌不張。
如何做才幫助到孩子在沒入園前就對幼兒園生活有具體的認知呢?
1,通過繪本,幫助孩子建立上幼兒園的代入感
像法國畫家塞爾·布洛克的《我愛幼兒園》常被比作幼兒園的「使用說明書」。在書店會有一些幫助孩子提前了解幼兒園的繪本,繪本的內容一般是講敘孩子在幼兒園一日流程。讓孩子通過繪本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兒園,為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孩在看繪本的同時,孩子會對繪本的內容很有代入感。把自己代入繪本的故事裡,想像自己入園後也是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做遊戲,上課,吃飯,睡覺,排隊這樣一些與在家不一樣的集體生活。增加小孩對幼兒園生活心理建設和認知,從而幫助孩子入園後,更快的適應幼兒園。
2,通過同伴的分享,增加孩子嚮往幼兒園的熱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孩子稍微大一點的同伴會起到榜樣,帶頭的作用。在我們大人引導性的提裡問下,讓孩子身邊已上幼兒園的哥哥姐姐,和孩子分享一下他在上幼兒園發生的趣事。
通過鄰居哥哥姐姐的分享,孩子也會容易在哥哥姐姐分享的語言中到想像自己未來進入幼兒園的情景。這也是有效給孩子增加對幼兒園生活的了解,增加孩子對幼兒園嚮往的熱情的一種自然值入方法。
在教育話題中,有一個「劇場效應」,一直是人在看戲時,有的人為了讓自己能夠看清楚些,就從位置中站了起來,而在她的後面的人也不得不也站了起來。最後整個劇場看戲氛圍焦慮,因為擔心會被前面的人擋住,自己觀看的效果,導致大家後來都是一直站著觀看了。
舉個例子說明:我的侄子準備上幼兒園前的一段時間裡,弟媳每一次帶侄子出去都喜歡打聽和侄子年齡相仿,同樣準備上幼兒園孩子,會自己吃飯,上廁所,穿鞋子了沒有?
弟媳打聽一圈回來後,就像那站著看戲的人一樣焦慮,有緊迫感。覺得別人的孩子都具備了入園的生活技能,而侄子卻沒有。於是弟媳為了孩子入園而嚴格訓練侄子的生活技能。
以致於我在那段時間,每一次去到弟媳家,都能聽到弟媳訓斥侄子說:
「你不學會自己吃飯,去幼兒園了沒人餵你吃了,你就等著餓肚子吧」
「趕緊學會自己穿褲子,鞋子,要不然去到幼兒園就沒有人幫你了!
然而事與願違,弟媳的越是心急訓練,侄子就越不願學。甚至說:我不去幼兒園。所以說如果用入園作為理由去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反而讓孩子覺得去幼兒園是一種壓力。
那在入園前,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應注意什麼呢?
1,遵從孩子學習新技順序:觀察·試錯·體驗
不要以入園為藉口而著急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是在生活中自然的給孩子創造動手的機會。
要孩子習得新技能,那我們得遵從孩子學習新技能的順序,先觀察,再到動手試錯(允許孩子在學習時,製造少許的麻煩),再到有意的創造體驗自己動手的機會,讓孩子逐漸看到自己的能力而習得新的技能力。
2,孩子不會的原因,是練習的機會不夠
在幼兒園工作,常聽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在家都要餵飯,非常擔心孩子來到幼兒園後更不吃。或者說孩子懶,不會自己吃飯,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不主動吃飯而餓肚子。
事實上,三歲孩子能做的事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只要我們懂得適當放手,不怕搞衛生的麻煩,多給孩子練習的機會,是可以輕鬆在入園前,就讓孩子完全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的。比如在家就多點讓孩子自己吃飯,穿鞋子,上廁所的事,早放手,不代辦。
但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家裡時,一切事物都有家人代辦,而去到幼兒園後什麼都要靠自己。這樣的生活反差是最不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的。
所以想要孩子入園後,可以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們得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機會自然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孩子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習慣。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適應幼兒園的助推手。
最後小結一下,孩子入園前我們不要過多的關注「外部」,總想著別人的孩子已有足夠能力入園,而自己孩子還什麼都不懂而著急。只要做好以上3點入園準備,就等於幫助孩子入園前,已在心態上,認知上,行為上對幼兒園已有很好的基礎認知了。這些認知可以幫助孩子與幼兒園有更好的連接,是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內部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