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
這是一位湖北農民工寫給東莞圖書館的留言。由於疫情影響,工廠停工,已經在東莞務工17年的他無奈返鄉,不舍地向自己讀了12年書的圖書館告別。留言在網上流傳,這份對閱讀的熱愛感動了許多人。
我們生活的時代,比之任何歷史都有著更高的文化普及率,卻也同時一再陷入文化危機之中。資訊的空前發達,檢索的空前便利,使信息與知識的獲取唾手可得,生活方式的空前多樣,進一步擠壓了閱讀和思考所享有的空間。文化正在朝著碎片化、扁平化、粗鄙化、反智化、娛樂化、實用化的方向而去。而書,則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逐漸近乎圖騰般的象徵,只在需要時被藉以哀嘆、憑弔或者蒼白的呼籲。我們都忘記了書曾帶來的快樂與幸福,忘記了它所象徵的自由與光明,忘記了它在苦難裡施與過的慰藉,忘記了它在荒蕪中指引過的夢想;我們忘記了書店以及圖書館曾經被想像成天堂的樣子,忘記了它們曾如避風港如燈塔如家園一般的存在,忘記了它們曾是一座城市的美之所在。
所以我們才會在看到這位農民工的留言時心生感動,他喚醒了我們沉睡的精神鄉愁——在我們自以為是的現代生活的平行線上,還有人在珍惜圖書館裡那盞亮起的燈。
下面的十二本書,都有關於書店與圖書館。但願城市角落裡的這一座座精神庇護所,能帶給你我溫暖。
《圖書館之戀》
作者: [法]讓·馬裡·古勒莫
譯者: 孫聖英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7-09
「我心裡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博爾赫斯的這句名言幾乎已經人盡皆知了,而對於法國作家古勒莫來說,黎塞留路的圖書館就是天堂存在的證據。這是他常去的一間圖書館,他在這裡度過的時間比吃飯、看電影、參觀博物館、到海邊度假的時間都要多。和私人空間裡的閱讀最大的不同在於,圖書館中的我們是在他人的目光注視下閱讀,然而閱讀會讓我們忘記投射在自己身上的種種目光,也逐漸忘卻身體的束縛,我們置身於一種缺席的狀態,一種精神上的別處,比周圍的世界更加真實。就像一個嗜睡的人任憑身體做出一些冒失的舉動一樣,沉浸在閱讀中的我們會毫無察覺做鬼臉、抓頭皮、嘆氣、傻笑、皺眉,或者以一種小心翼翼的技巧挖鼻孔、掏耳朵。這正是讓古勒莫愛上圖書館的原因,因為它讓他找到了一種重獲的自由。這是古勒莫寫給圖書館的一封情書,也是在電子書和電子產品尚未完全吞沒傳統閱讀之前,寫下的一曲輓歌。《監獄裡的圖書館》
作者: [美]阿維·施泰因貝格
譯者: 陳體仁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2014-05
阿維·施泰因貝格是波士頓一所監獄的圖書館員,他每日面對的讀者是一群囚犯。但同時他們也是一個個形色各異的獨特個體:孤獨的傑西卡、寫自傳的皮條客甜哥C.C.、想做一名大廚的楚尼、自學成為法律專家的柯立芝……他們都在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之書,由此通往一個聯繫外部世界的出口。在這樣一部特殊的回憶錄中,我們能看到書是如何慰藉、陪伴和庇護那些迷失的心靈的。《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日記》
作者: [伊拉克] 薩德·伊斯康德
譯者: 李靜瑤 / 張桂越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2016-08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在戰火中遭受了重創,幾成廢墟。臨危受命的伊斯康德,放棄了倫敦的舒適生活,回到故鄉,就任圖書館館長。從此,炸彈襲擊、死亡威脅、綁架與謀殺,便日夜與他的工作和生活相伴。
這期間,他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下巴格達的每一天。在他的文字中,一群圖書館人憑著超乎想像的勇氣和責任感,在廢墟中重建秩序,不惜以血的代價,捍衛那些無比豐厚卻也無比脆弱的文化遺產,捍衛著人們求知的權利。在這裡,讀書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求知,更不是高雅的姿態,而是苦難心靈亟需的一絲慰藉。
《奧斯維辛的小圖書館員》
作者: [西班牙]安東尼奧•G.伊圖貝
譯者: 申義兵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6-03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作品。14歲的蒂塔,作為31號營房的小圖書館員,勇敢地擔負著掩藏、攜帶、運送8本書的職責,而這8本書是這個圖書館的全部家當。在集中營裡,蒂塔經歷了看守弗雷迪•赫希自殺、父親病死、大屠殺等一系列人間慘劇,卻始終保存著堅韌的信念,伴隨這8本殘破不堪的書所記錄和負載的希望,守候自由的回歸。
《書店日記》
作者: [英] 肖恩·白塞爾
譯者: 顧真
出版社: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9-09
肖恩是蘇格蘭的一個「書店」老闆——是的,他的書店就叫「書店」。18歲時,他和朋友第一次路過店門口,他便說:「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閉。」當十三年後他買下這家店時,經營更為艱難,因為這已經是一個電商平臺和網絡購物的時代了。
日記裡的肖恩是一個標準的毒舌,很難有人不被他的吐槽逗笑。然而這實在是一種苦中作樂,正如他的自辯:「買下這家書店前,我還挺溫順友善的。連珠炮似的無聊問題,朝不保夕的資金狀況,與店員和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討價還價的顧客漫無休止的爭論,害我成了這副模樣。」不過苦中作樂也需樂在其中,只有真正熱愛的人才生得出這般幽默。書店可以是所有人的一個夢,卻唯獨不是書店人的夢,就像奧威爾在《書店回憶》裡寫下的那句話:「別以為二手書商的世界是一曲田園牧歌」。
《夜鶯書店》
作者: [英] 維羅妮卡·亨利(Veronica Henry)
出版社:貓頭鷹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譯者: 王思寧
出版年:2017-05
一路沿著商業街走,夜鶯書店就坐落在橋邊。書店的招牌在秋風裡微微搖擺。門上的牌子用漂亮的花體,寫著「周一到周六,每天早晨十點左右開門,關門時間:傍晚最後一個顧客離開時」。這是一家典型的英國小鎮書店,從櫥窗、櫃檯、書架再到舊書封面細小的灰塵,都被包裹在一種慵懶的獨立感與溫馨感之中。
父親開的夜鶯書店是很多人心靈的庇護所,在他去世後,艾米莉亞繼承了這個利潤不大的舊書店,並努力維持著書店的正常運轉。也許賣掉它會是個很好的選擇,但艾米莉亞在經營書店的過程中,她用書籍溫暖了很多孤獨的靈魂,像是為一架吱呀作響的老舊機器滴入潤滑油一般,她開始享受與每一位靈魂相遇的快樂,並找到書店於她更深的意義。
某個平安夜,艾米莉亞想到當天被賣出的書,想像著它們在聖誕的清晨被拆開,人們坐在滿是包裝紙的地板上翻開這個禮物,或者坐在壁爐旁,沉入一個書中的世界,耳邊慄子被烤熟炸開的聲響逐漸減弱,現實生活便慢慢被遺落在身後。
夜鶯書店的目的,就是把閱讀這一魔法介紹給人們,在他們身上施下美好的魔咒,在這裡,人們可以隨時探索自己想像中的世界,無論是過去,或者未來,每進入一次書店,就是獲得了一扇奇妙的傳送門。
作者:[日]吉竹伸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譯者:任青雲
出版年:2018-8
不要懷疑,這個書店的名字就叫「有呀有呀書店」,單純只是透過這個名字就能感受到它的可愛了吧!
這是日本作家吉竹伸介筆下的一個神奇的「書店」——小鎮的街道上,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家「有呀有呀書店」,這裡專賣「和書有關的書」,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到這裡尋找稀奇古怪的書。這裡有:只能在月光下讀的書、可以孕育「作家樹」的書、兩個人在一起才讀的書……
只要你向店長描述你的需求,他就會一邊說著「有呀有呀」,一邊把書拿到你的面前。本書是日本知名童書出版社白楊社成立70周年紀念作品,是本寫給孩子看的書。
《書店》
作者: [英]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
譯者: 張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19-05
文學史上有兩位菲茨傑拉德,一位美國的,一位英國的,一位是男士,一位是女士,一位寫下過蓋茨比的故事,一位寫下過書店的故事。
弗洛倫斯·格林是一個善良的寡婦,她用自己僅有的財產在鎮上開了唯一一家書店,想法再簡單不過——小鎮應該擁有一家書店,就像應該擁有麵包和牛奶一樣。然而現實並非如她所想,一家書店引出了小鎮人深藏的惡意,原本平靜的世界被一間小小書店掀開了真實之上覆蓋的虛偽表層。不到一年,書店就關門了,弗洛倫斯·格林最後坐上火車離開了這個小鎮。她最後終於知道:一個沒有書店的小鎮,也許並不想要一家書店。
《把燈光調亮》
作者:張抗抗
出版社:太白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18-01
黃昏裡那一盞燈,是書店。
——瘂弦
「在冬天一個下雪的日子,盧娜獨自守著冷清清的明光書店,她望著窗外飄飛的雪片,覺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書頁,被一雙巨手拋出去,紛紛揚揚落在湖裡河裡,淹沒在浪花裡,不見蹤影。」明光書店的寒冬期並不能在春雨一聲高過一聲的催促下逃離,寥寥無幾的客人和入不敷出的經營狀況都在不斷折磨盧娜的意志。
就在這個時候,盧娜收到了一位老書友寫給書店的一幅字:「是誰在黃昏裡亮起一盞燈——祝明光書店新春吉祥。」 像風雨飄搖的小舢板,盧娜決定繼續航行在茫茫書海,為更多熱愛書籍的讀者擺渡。還有一位愛挑剔書的品相的中年女子,她曾在書店停電的晚上安慰盧娜「等一歇歇就會來電的,只要線路沒有壞掉就不要緊。」後來那女子久病不愈,漸漸來得少了,再後來,盧娜收到一隻小紙盒,裝著幾本新書和一張玫瑰色的信箋 :「這些新書,我來不及看完了,寄還給你,也許還有別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讀書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盧娜的書店相繼經歷了多次的重創,但總有新的希望重又點亮明光書店。
隔著一條街,隔著幾道牆,明光書店四個字在夜空裡通體透亮。水電火電風電核電,只要線路沒有壞掉,燈光總歸會重新亮起來的吧?
《二手書店情書》
作者: (美)謝利·金
譯者: 蘇濤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16-12
他們來這兒是因為他們遇到的人,就像是他們看到的那些邊緣有些磨損的書一樣,等待著那個對的人來翻開,把它們帶回家。
失業、破產後的馬吉,偶然間闖入了蜻蜓二手書店——一堆堆書好像《仲夏夜之夢》裡的叢林,樹蔭中透著絲絲頑皮和熱情。這些二手書無不隱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等待著那個對的人來翻開,經歷一次冒險的探尋。馬吉就這樣發現了一本《查泰萊夫人的的情人》包裹著的秘密。「擁抱、欲望、渴望」—— 這些詞本應是蘸滿墨水的鵝毛筆在羊皮紙上留下的印記,然後親手用蠟封好後,讓人快馬加鞭地連夜寄出。但現在它們一個個字母緊緊相連,用原子筆寫下,出現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頁邊。亨利和凱薩琳借這本書的頁邊寫下的故事由此展開……
《尋找昨日書店》
作者: [美]艾米·邁耶森
原作名: The Bookshop of Yesterdays
譯者: 王馬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0-4
「昨日書店,不但紀念了過去,也預示著我們會活在未來。」
作者艾米·邁耶實地考察獨立書店、專程拜訪出版社,依據現實素材塑造出小說中的「普洛斯彼羅」書店——它堅守文學卻瀕臨倒閉,書中推演了重振書店生意的整個過程,在書店生存艱難的當下,探討文學與市場之間的平衡點。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
因為和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松浦彌太郎高中即輟學,從一開始的迷茫不安,到踏上異國之旅後對內心所愛之物的發掘,最後創立移動書店M&CO.,並在東京中目黑、南青山成立COW BOOKS書店。
松浦彌太郎自初中起,就迷戀亨利·米勒和傑克·凱魯亞克的書,主題都是關於「自由」。「邊旅行邊生活」的日子是富有魅力的,這個想法便一直埋藏在松浦彌太郎的內心深處。松浦彌太郎不僅為那種徹底的自由感到訝異,也被那種在日本的狹窄視野中不曾見過的廣闊所深深地吸引。
當他意識到自己擁有淘舊書的才能時,他感覺「也許這會成為我的事業」。從那時起,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賣書生涯。而一直陰雲密布的內心也終於漸漸放晴,綻放出一線光明。
雖非為實用性的工具書,但松浦彌太郎想通過這本書表達給讀者的是:希望讀者可以嘗試了解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去感受日常中一些閃光的想法和內心最珍視的東西是如何構築出一種可行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拒絕日常生活的平庸,探尋未知與奇蹟,讓生活遠不止眼前的24小時。這是書店和圖書館帶給每一個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東風日產樓蘭提倡的價值觀。
東風日產樓蘭致力於為現代人提供超越常規的高品位生活享受,針對人體工程學原理打造的舒適型座椅,搭配皮革材質、木紋飾板、烤漆面板的精緻內飾,BOSE定製版高保真音響系統帶來的媲美歌劇院級別的音樂體驗,東風日產樓蘭用奢華而不失優雅的大五座SUV空間,為用戶全方位呈現一個高品味的舒享生活空間。在功能設計上,用極致的高價值產品體驗詮釋「享受每一次發現」的車型精神。
平凡的我們無法讓時間停住,但可以不被人類定義的時間單位所困擾,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不要停歇,不蹉跎時光,不辜負歲月。當你勇於開拓生活邊界,你所尋找的,可能就在下一刻,以另一種樣貌向你徐徐展開。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號推送規則,不再以時間排序,而是根據每位用戶的閱讀習慣進行算法推薦。在這種規則下,文化君和各位的見面會變得有點「撲朔迷離」。
數據大潮中,如果你還在追求個性,期待閱讀真正有品味有內涵的內容,希望你能將文化君列入你的「星標」,以免我們在人海茫茫中擦身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