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邊防部隊非法侵入中國邊界已快兩個月,一直以來,印方打著所謂「保護不丹」的幌子,為侵犯中國領土正名。
可惜,印度最終還是逃不過打臉的命運。
據印度媒體9日報導,不丹方面已經承認,現在中印洞朗對峙地區並非不丹領土。
「印軍越界事件發生後,不丹方面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該事件發生地不屬於不丹領土。不丹人也很奇怪為什麼印度邊境部隊會進入中國領土。」
除了中印邊界,最近幾個月,印巴邊界也並不平靜。
據巴方統計,今年以來,印度違反停火協議已達580餘次,為歷年之最。7月,印、巴軍隊在克什米爾蓬奇地區激烈交火,並造成多名平民傷亡。
而就在距離蓬奇直線距離不到75公裡的地方,一處中方援建的水電站卻剛剛完成核心工程——
尼魯姆-傑盧姆水電站(Neelum Jhelum Hydro Project,下簡稱N-J水電站 ),被稱為巴基斯坦「三峽工程」。
在離印巴停火線這麼近的地方,中巴打的什麼算盤?
切中印巴水資源之爭核心
事情要從當年印巴分治留下的爛攤子說起……
資料圖:蒙巴頓公爵(左)與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中)、時任巴基斯坦總理阿里 汗
克什米爾歸屬之所以難以解決,都因為英國人當年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的基本原則本來是「以教定土」,按這個規定,穆斯林居民佔77%的克什米爾理應歸屬巴基斯坦。
但是,蒙巴頓方案同時又提出了「自由選擇」,允許各土邦王公自由選擇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或者保持獨立,所以克什米爾土邦也可以自己決定加入印度。
如此雙標,不僅為日後印巴爭端埋下了禍根,更從法理和事實上剝奪了克什米爾人民的自決權。
1947年,印巴分治;1948年底,印巴戰爭結束。隨後,雙方在克什米爾的分界線基本上按照實際控制線而固定了下來。
然而,又一個爭端來了。
下圖是印度河,下遊的廣大流域都被劃入了巴基斯坦,因為這條河流的滋養,巴基斯坦才沒有像同緯度的撒哈拉一樣變成沙漠。
然而,上遊的主幹道和支流卻都分布在印控的克什米爾境內。
雙方為水資源歸屬問題吵了很長時間,印度曾經幾次切斷上遊水流,造成下遊巴基斯坦的農業受損。
1951年,世界銀行總裁向印巴兩國提出解決糾紛的合作建議,但最終沒能實施,直到1960年,雙方才籤訂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印度河水條約》,暫時結束了紛爭。
《印度河水條約》的核心分配方案是將印度河上遊的主幹道和五條支流一分為二,印度獲得了對東邊三條支流的使用權,巴基斯坦獲得了西三河的使用權,即印度河主幹道(indus)、傑盧姆河(Jhelum)、傑納布河(Chenab)。
總體上,印方獲得印度河流域全部水量的20%,巴方獲得80%。
印度河上遊幹流和五條主要支流示意圖
問題看似解決,但新矛盾才剛剛開始。從那以後,印度開始在東三河上修建了多個大壩,造成屬於巴基斯塔的下遊水流減少。由於這並沒有超過《條約》的規定,巴基斯坦有苦不能言。
然而,1999年以來,印度得寸進尺,又開始在分給巴基斯坦的西三河上遊修建電站。
巴基斯坦當然強烈反對。巴方認為,印度違反了《印度河水條約》,一旦這些水壩建成,將切斷其下遊巴國旁遮普省的農用水源,而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糧倉。
但是印度堅稱只是修建了徑流式水電站,不會蓄水,不會截流,只是河水流過,帶動渦輪而已,僅僅稍微延緩了一下河水流動。
2008年,位於傑納布河上遊的印度巴戈裡哈爾(Baglihar)水電站投產使用,生米煮成熟飯。
資料圖:印度巴戈裡哈爾大壩
隨後,印度又用相似的理由在西三河上相繼建造了4、5個水電站,而且,還在設計更多大壩。其中,於2008年開始在尼魯姆河上遊設計建設的吉薩幹戈水電站項目(Kishanganga),終於讓巴基斯坦忍無可忍。
為了防止印度再次把生米煮成熟飯,2008年前後,巴基斯坦開始在同一條河的下遊建設N-J水電站,不給印度所謂「在上遊修建徑流水電站不影響下遊用水」的口實。
從下圖可知,吉薩幹戈大壩使尼魯姆河水改道,先進入印度修建的引水渠,在電站發電後再流入傑盧姆河。
這樣拐個彎,剩下的水量還夠下遊發電站發多少電呢?
藉此,巴基斯塔終於可以多次向《印度河水條約》的中間人世界銀行提出要求介入,幹擾印度吉薩幹戈水電站的建設。
N-J水電站,也就成了目前印巴水源之爭的「靶標」工程。
水電站也可以為巴基斯坦帶來許多實打實的好處。按照設計目標,水電站的年發電量將達51.5億千瓦時,佔巴基斯坦水電發電量的12%,能解決巴基斯坦15%的人口用電緊缺問題,並帶來27億的財政收入。
不過,又一個大問題來了。
N-J工程項目選址在年輕、地質活動頻繁的喜馬拉雅斷裂帶,這在技術上帶來很多難點。
工程主要有三大技術難題:
一是克什米爾地區崇山峻岭,進廠道路條件不佳,大量設備物資運輸困難;
二是工程所在區域橫穿喜馬拉雅山區大斷裂帶,地質條件極為複雜,特別是2005年南亞大地震後,該地區地質構造再次發生巨變;
三是克什米爾地區本身敏感。
單靠巴基斯坦,能實現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關鍵時候,你的老朋友中國已上線。
「為了保住工程、挽救工程我們不顧一切」
2008年1月30日,在中國的幫助下,項目正式開工,承建方是葛洲壩三公司。
葛洲壩在設計壩型時將安全放在首位,採用低壩、長引水隧洞方案,即在尼魯姆河建設蓄水大壩,通過引水隧洞將水引至約28.6公裡外的發電機組發電,等於將主要工作放在地下,地面建築很少。
N-J工程大壩全景
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2015年5月,正在採用全斷面隧道掘進機(TBM)的施工現場突然遭遇超強巖爆。
巖爆,簡單來說就是巖石應力釋放,原理類似火山噴發。在項目採用TBM的4年多時間裡,兩臺掘進機共遭遇過200多次巖爆,但這次最嚴重,造成隧洞及TBM設備嚴重受損,3名巴方工作人員死亡。
N-J工程發生相當於三級地震的超強巖爆
面對損毀的設備,巴基斯坦業主、工程師,德國廠家一度提出放棄該機組,在附近另行打洞,重頭再來。
這時,項目負責人馮興龍沒有放棄:「作為負責任的承包商,在他們打退堂鼓的時候,我們義無反顧地頂了上去。」
時任巴基斯坦總統謝裡夫向馮興龍致敬
基於豐富經驗和國產技術,葛洲壩團隊於7個月後奇蹟般地重啟了機組。
馮興龍說:
「我們幹N-J工程,在某種程度上超出了合同範疇,超出了一個承包商應盡的職責,為了保住工程、挽救工程我們不顧一切。險情解決後,業主方、巴水電開發署CEO在現場握著我的手使勁搖,說感謝你們為巴基斯坦人民做出的巨大貢獻。」
但除了技術難題,還有更多意外的困難擺在中方人員眼前。
由於巴基斯坦是相對被動地開啟水電站項目,在開工之初,在資金、技術、專業上均存在信心不足。
此外,中國公司與工程監理方——美國哈扎監理諮詢公司存在管理理念的差距。
施工過程中,由於當地政府徵地移民補償方面的問題、環保人士的活動、當地工程人員認識水平上的差距,建築工期還一度拖延了一年多……
連一些巴基斯坦當地媒體,都會不時報導一些關於工程的負面新聞
但中方工作人員沒有放棄,拿出極大的耐心,一一克服了困難。
今年5月5日,該項目核心工程,總長約68公裡、貫穿喜馬拉雅山西段複雜地質(地震多發)帶的引水隧洞終於完工,時任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出席貫通慶典儀式:
按原計劃,項目將於明年2-3月開始併網發電。
然而,僅僅2個多月後,風雲突變,謝裡夫總理突然被迫辭職,今年以來陡然升溫的克什米爾武裝衝突進入7月後愈演愈烈,近期的一次激烈交火,距水電站項目施工點僅75公裡……
N-J水電站項目,可謂正在槍炮聲中推進。
7月8日,印巴雙方在蓬奇地區激烈交火
當然,N-J工程目前仍在進行,暫時沒有任何因安全問題使施工受到影響的消息。
事實上,在安全局勢複雜敏感的克什米爾地區,中巴工程建設自然有相應較為完善的安保解決方案。
或許,以下這則信息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就在工程施工正在向著全面完工作最後衝刺的時候,伴隨著克什米爾衝突再起,印巴兩國官員7月27日前往華盛頓,在世界銀行總部舉行水務對話會議。
工程開工至今已經9年,仍然是印、巴間複雜國際官司和政治博弈的一部分,變數依然存在。
這是否會影響水電站在明年上半年正式併網發電?
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應當對中國人的技術、智慧、毅力有信心,相信終有一天能解開克什米爾這個死結,讓這片美麗的土地,真正變得光明富足。
這位姑娘名叫曼娜扎,是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一名中學生,住在美麗的尼魯姆河畔。
尼魯姆河河谷被稱為「東方瑞士」,卻因種種原因陷於動蕩,無法有效發展經濟,電力也極為短缺。
克什米爾地區的印度河上遊河谷
曼娜扎所在的學校教室,是簡易的木板房,是2005年大地震後重建的。教室裡沒有燈,整個學校只有這一個掛在外面的電燈泡。
目前,當地電力仍然極為缺乏,不但幾乎每天都要停電12個小時以上,而且電費開銷一般佔到當地普通家庭每月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曼娜扎每天放學回家後,都要趕在天黑前寫完作業,原因顯而易見。
她也十分期待在家附近的尼魯姆-傑盧姆水電站,能快點修好。
通過努力工作讓更多普通人過上好生活,或許,大家最終都會明白,什麼是最大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