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八)|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的外語教育——紀念...

2020-12-11 澎湃新聞

原創 孟慶和 上海外國語大學

編者按: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發祥地之一。自創建伊始,上外便繼承了革命學校的「紅色基因」,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參與並見證了新中國的歷史發展。

上外官微推出「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 系列,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要培養一批懂俄語和其它外國語的革命幹部。因此,從建黨初期到建立新中國的漫長歲月中,我們黨一直把學習和掌握外國語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這既是學習革命理論和革命經驗的需要,也是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法西斯鬥爭的需要。儘管當年中國共產黨處於極其困難的境地,但我們黨仍然開辦了一些學校,培養了一批懂外語的革命幹部。這些學校在中國共產黨的外語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建黨初期的外語教育

上海外國語學社

1920年9月,在上海創辦的「外國語學社」,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專門學校,也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這所學校怎麼會辦在上海法租界新漁陽裡6號這個石庫門弄堂裡呢?這裡先要介紹一下「漁陽裡」:

100年前的上海法租界漁陽裡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發源地和初創時期的重要活動場所,是20世紀中國最早一批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夢開始的地方。漁陽裡有新、老之分,都是由比利時、法國合資銀行投資建設的石庫門上海民居,老漁陽裡建於1911年,位於原環龍路(現名南昌路)100弄。新漁陽裡建於1915年,位於原霞飛路(現淮海中路)567弄,與南昌路並行,新、老裡弄之間有一條小弄堂可以相通,被稱為「共產主義通道」,老漁陽裡2號是陳獨秀20年代在上海的居住地,同時也是《新青年》雜誌編輯部所在地,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籌備處。

1920年4月以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俄文全名格裡戈裡·瑙莫維奇·維經斯基為首的共產國際工作組一行4人秘密來到中國。4人小組中除了翻譯楊明齋外,其他兩人是畢業於俄羅斯東方學院的季託夫和著名的朝鮮社會活動家金萬謙(俄文名謝列布裡亞科夫)。維經斯基的公開身份是俄文報紙《生活報》的記者(中文化名吳廷康),維經斯基一行首先來到北京,通過在北大任教的俄國教授鮑立維和伊萬諾夫介紹認識了李大釗。經李大釗介紹,維經斯基一行4人來到上海,在老漁陽裡2號會見了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等人,傳達了共產國際關於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意見。在會談中,維經斯基提到要動員中國的革命青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等事宜。

在維經斯基的幫助下,也是在老漁陽裡2號,1920年5月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這是建黨的第一步,第二步則是6月份陳獨秀等在這裡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由陳獨秀擔任這個發起組的書記,成員有李漢俊、李達、楊明齋、陳望道、茅盾(沈雁冰)、林伯渠等一共17人。

1920年9月,新漁陽裡6號門口,掛出了一塊白底黑字的招牌——「外國語學社」,引來了路人駐足關注。

1920年9月,新漁陽裡6號門口掛出的白底黑字招牌——「外國語學社」

原來,在這之前的8月22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這裡成立了,當時這是一個半公開的組織,黨的許多活動都是以青年團的名義進行的。新漁陽裡6號成了青年人的聚集地,每天人來人往好不熱鬧。為了便於團結,培養進步青年,根據陳獨秀的指示,團機關領導決定創辦「外國語學社」,以公開辦學的形式掩護革命活動。同時,根據維經斯基的建議,為輸送革命青年赴蘇聯學習做好準備。

1920年9月28日,上海《民國日報》上第一次刊登了外國語學社的招生廣告:「本學社擬分設英、法、俄、日本語種,現已成立英、俄、日本語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課一小時,文法讀本由華人教授,語音會話由外國人教授,除英文各班皆從初步教起。每人選習一班者月納學費二元。日內即行開課,名額無多,有志學習外國語者請速向霞飛路新漁陽裡六號本社報名。此白。」

1920年9月28日在《民國日報》刊登的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

外國語學社校長是楊明齋,山東平度人,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發起人之一,1901年赴俄羅斯海參崴打工謀生。1908年以後在西伯利亞地區邊打工邊讀書,並積極參加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工人運動,成為旅俄華工中的活躍人物。十月革命前參加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十月革命後參加了保衛蘇維埃政權的鬥爭。

1920年4月,楊明齋隨維經斯基來到上海,成為共產國際4人小組成員之一,負責翻譯和協調工作,參與中共的籌建工作,並由俄共黨員轉為中共黨員,曾被毛澤東譽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位黨員」。同時也是中共領導的外語教育史上的第一位校長。

楊明齋負責辦理了租憑新漁陽裡6號的一切手續,對外掛出了「外國語學社」的牌子,並任外國語學社校長。

外國語學社校長:楊明齋

外國語學社雖然登報公開向社會招生,但多數學生還是由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介紹來的。如毛澤東介紹了任弼時、肖勁光、任作民、周兆秋等人,不遠千裡從長沙來到上海入學。外國語學社學生最多時達50—60人,主要來自上海、湖南、浙江、安徽等地。這裡包括了劉少奇、羅亦農、李啟漢、柯慶施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曹靖華等學者、專家。

1920年,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時,俞秀松(後排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與羅亦農(前排左一)、袁篤實(前排左二)、謝文錦(後排右一)等人合影

外國語學社的主要辦學目的:是為來滬的青年提供學習革命理論知識和外語學習(主要是俄語),並在上海共產黨組織領導下進行革命實踐。挑選其中的優秀分子到蘇聯進一步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中國革命培養幹部。

外國語學社的俄語課由校長楊明齋和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夫人庫茲涅佐娃擔任,李達教授日語,李漢俊教法語,袁振英教英語。

1920年4月維經斯基夫人庫茲涅佐娃隨同來華,並擔任外國語學社俄語教員。圖為1921年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工作人員合影。左一為庫茲涅佐娃、左二為維經斯基。

陳望道(教授《共產黨宣言》,1920年與陳獨秀等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參與社會主義青年團籌建工作。同年春翻譯並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

李漢俊(教授法文,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王元齡(俄文教師)

外國語學社的校舍是兩層樓的典型的上海石庫門民居。校長楊明齋住在樓上後板亭子間,兼作華俄通訊社辦公室,李啟漢住在二樓亭子間,屋內放置一臺油印機,樓下是教室。大部分學生不住校,半天上課,半天在家自修。只有少數人在校住宿,其中就有劉少奇、俞秀松(學校秘書、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柯慶施等。

外國語學社除了提供外語教材,還把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漢俊(一大代表)翻譯的《馬克思入門》、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作為必讀書籍。陳望道親自講解《共產黨宣言》。

外國語學社同時也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所,並在此吸收了30多名學生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其中有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肖勁光、蔣光慈、曹靖華等。劉少奇和學員們一道,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深入到工廠,了解工人群眾的疾苦,並幫助建立上海工廠的基層工會組織。

1921年春,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曹靖華等20餘名學生先後分三批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學習。同年,劉少奇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擔任東方大學中共旅莫支部委員。

劉少奇(上海外國語學社學員,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

任弼時(上海外國語學社學員,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工農紅軍主要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

羅亦農(上海外國語學社學員,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革命先烈)

因外國語學社的學員經常參加革命活動,租界巡捕房經常來學校搜查、找事。1921年7月,外國語學社停止辦學。外國語學社開辦時間不足一年,但這短短的一年中,她為中國共產黨培育了一些革命的種子,輸送了一批革命幹部到社會主義革命的發源地去學習,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地使命。赴蘇學習的同學學成歸國後積極開展革命工作,有的成為黨的領袖,多數人成為黨的重要領導幹部。也有人成為俄蘇文學翻譯家、文學家、教育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開創我國高校俄蘇文學學科的北大教授曹靖華。

曹靖華1920年春從開封的河南省二中畢業後奔赴上海,在泰東圖書局任校對員。他從《民國日報》上看到外國語學社招生廣告,立刻趕到新漁陽裡報名併入學,不久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初,曹靖華與一批外國語學社的學員被派往蘇聯學習。他們喬裝成新聞記者,西裝革履,登上海輪,從上海出發,途徑長崎,到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然後沿西伯利亞大鐵路乘火車抵達莫斯科,旅途萬分危險。他們身上藏著社會主義青年團證件,若被當時佔領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日本人或者蘇俄國內的白軍發現,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同時,中國東北的土匪紅鬍子又把這批人當成中國的富商。上了火車之後,就發現被人跟蹤企圖劫財害命。有一位同學因恐懼而導致精神崩潰。列車駛入敵我界線不明的路段時,突然發現了列車長和乘警,他們從一位同學身上搜出了青年團證件,同學們正處於極度緊張之際,列車長向中國同志亮明了他們的真實身份,原來他們是蘇聯紅軍化裝而來接應他們的。

1921年4月21日,曹靖華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和他一起學習的中國學生有35人。1922年初,他離開莫斯科回國,並進入北京大學俄文系旁聽。

1926年初,曹靖華赴廣東,擔任蘇聯軍事顧問團的翻譯,並隨北伐軍一直打到長江。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參加北伐戰爭的蘇聯軍事顧問團被遣返回國。為了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曹靖華於1927年秋再次赴蘇聯,這一次他在蘇聯避難七年,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大學等工作,講授中國文學史,輔導中國學生學俄語,以及教材的翻譯工作。

曹靖華在列寧格勒也關注中國政局和文壇,始終與魯迅保持聯繫。1930年3月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時,「左聯」的任務之一是翻譯出版蘇俄作品。「左聯」的代表人物魯迅草擬了一套包括數十部蘇聯作家作品的叢書,約請曹靖華翻譯。其中最著名的是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這部作品寄回國內後,由魯迅先生編校,瞿秋白翻譯了這部作品的長篇序言,魯迅安排在國內出版。這部作品從1931年在上海首次出版,到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共重複出版10多次,其中兩次在香港出版,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1933年8月,曹靖華回國後在北大等高校開始講授俄蘇文學。

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經周恩來推薦,曹靖華到重慶中蘇文化協會主編《中蘇文化》雜誌。在這期間,曹靖華的蘇聯文學翻譯事業再現高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保衛察裡津》《油船德賓特》等。

1949年9月曹靖華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與了新中國的籌建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大學俄文系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

1981年5月,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在上海成立。研究會會長、上外校長胡孟浩邀請曹靖華擔任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顧問。根據胡孟浩校長的指示,我和張堅副校長(時任《中國俄語教學》編輯部主任)一同前往北京,約請曹靖華先生為雜誌創刊號撰文,但彼時曹老在北京住院,不能寫作。我們事先請北大俄語系領導擬好一篇簡短的賀詞,請曹老在病床上(1987年逝世)審閱後在文末親筆籤下「曹靖華八二年一月於北京醫院」幾個大字。

上外學子帶來的沉浸式微團劇《漁陽星火》在漁陽裡「外國語學社」現場上演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大學(1922—1927),由陳獨秀與李大釗等人多次醞釀籌劃而成。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學在原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的基礎上改組而成,校址設在上海閘北青雲路298號師壽坊(現名青雲坊)。

上海閘北青雲路167弄校舍(1922年10月—1924年2月)

在國共合作的歷史背景下,中共認為請國民黨出面辦學校較為有利,遂邀請國民黨元老於佑任出任校長,邵力子(當時是中共黨員)出任副校長,共產黨人鄧中夏任總務長(後改稱校務長),李漢俊、瞿秋白、陳望道先後任教務長。該校有中國文學系、英國文學系和社會學系,以及美術系。學校開設的必修外語有四種:英、德、俄、日,要求每個學生掌握兩門外語,同時開設世界語選修課。

上海大學成立初期,入學青年大多是革命志士,教授講師中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老一輩的革命家,有民國初期的知名人物和專家、學者。當然也有一些教師思想反動或晚節不保,但總體上校內政治思想活動還是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佔優勢。

那個時代的文化精英在上大講授精英文化。李大釗講授歷史學和社會主義釋疑,瞿秋白兼任社會學系主任,講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陳望道講授漢語語法及修辭學,邵力子講授古代散文及新聞學,田漢講授西洋詩歌,茅盾(沈雁冰)講授希臘神話及《西洋文學概論》,兼教英文,蔡和森講授社會進化史,惲代英講授心理學,張太雷講國內外時事。任弼時1924年從莫斯科東方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大學教授俄語,等等。

一些知名學者、專家講授外國語言文學:教授英語的有茅盾(沈雁冰)以及上大英國文學系系主任周越然講授西洋文學名著選讀和文學翻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王登雲講授高等英語語法和英語寫作,留美文學學士朱湘給社會學系上英文課,英文選材結合社會學課程,大多為各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名著,英文特別講師張君謀除教英語外,還講授《歐洲史》。此外還有英國、美國、德國、蘇聯、日本等國的外籍教師來校講學或任教。

上海大學部分師生合影

上大文學系學生、著名作家丁玲1980年在她的回憶錄《我所認識的瞿秋白同志》一書中說:「他為了幫助我們能很快懂得普希金的語言的美麗,教我們讀俄文的普希金的詩。他的教法很特別,稍學字母拼音後,就直接讀原文的詩,在詩句中講文法,講變格,講俄文用語的特點,講普希金用詞的美麗。為了讀一首詩,我們得讀二百多個生字,得記熟許多文法。但這二百多個生字、文法,由於詩,就好像吃進去了。當我們讀了三四首詩後,我們簡直以為已經掌握俄文了。」

鄧中夏(1894-1933)

瞿秋白(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系主任)

上海大學的師生在五卅運動中譜寫了悲壯的序曲,留下「北有五四運動之北大,南有五卅運動之上大」令人熱血澎湃的紅色記憶。

《上大五卅特刊》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海大學被迫停辦。上海大學成立不足五年,前後共有1800多名學生,其中部分學生被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五年中,上海大學造就了不少對中華民族復興和共產主義運動極有貢獻的人才和社會知名人士,她在中國教育史及中國外語教育史上均有特殊的地位。

上大學生李碩勳積極投入五卅運動,被選為上海學生聯合會代表和全國學生聯合會會長,並成為中共早期領導軍事鬥爭的先驅之一,1931年6月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9月5日在海口英勇就義,時年28歲,留下了一個孤兒,他就是原國務院總理李鵬。2009年9月10日,李碩勳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上大學生楊尚昆(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26年5月進入社會學系學習,11月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夏至1931年秋,劉少奇在莫斯科赤色職工國際工作時,楊尚昆擔任他的秘書兼翻譯。楊尚昆在蘇聯留學五年。

相關閱讀

□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二)|從上外虹口校區用址看上海城市變遷□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三)|韓戰中的上外人□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四)|上外:東體育會路上的白手起家

□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五)|田野裡的最美上外「朗讀者」□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六)| 中央編譯局的「上外人」:馬列經典著作翻譯的「國家隊」

□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七)| 校名變更裡的上外故事

來源 | 黨委宣傳部 校史館、檔案館、博物館

作者 | 孟慶和

原標題:《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八)|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的外語教育——紀念上海外國語學社建校100周年(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外國語大學
    編者按: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發祥地之一。自創建伊始,上外便繼承了革命學校的「紅色基因」,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參與並見證了新中國的歷史發展。
  • 上海海洋大學舉辦「回眸校史守初心,學習『四史』擔使命」國情校史...
    上海海洋大學舉辦「回眸校史守初心,學習『四史』擔使命」國情校史知識競賽 2021-01-07 2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沉浸式「四史」學習教育情景課
    6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四史」學習教育情景課。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全體成員在兩位主講嘉賓的帶領下走進上海交通大學校園,體驗校園內一座座凝結著紅色基因的紀念碑、建築物承載的深厚底蘊,重溫交通大學的黨史、校史;回顧其第一個黨團支部的建立歷史,舉行了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個黨團支部紀念碑奠基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會會議上圍繞「四史」學習教育工作推進情況、校園紅色資源挖掘工作等議題進行研討交流。
  • 上海外國語大學積極推進「四史」學習教育
    上海外國語大學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上下聯動、協同推進,通過抓實課堂教學內圈,打造日常教育中圈,用好社會資源外圈,持續推動「四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加強全校上下聯動,促進「四史」教育一體推進。
  • 【四史學習】上海交大舉行沉浸式「四史」學習教育情景課,重溫紅色...
    「1925年底,交通大學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共青團組織——中共南洋大學黨團支部建成,這成為全國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共產黨、共青團組織之一。」 在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之際,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四史」學習教育情景課。
  • 展眾家之長 上海教衛系統激活優勢資源學好「四史」
    復旦大學自5月初全面啟動「四史」學習教育以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提出「做『宣言』精神忠實傳人」的要求,以老校長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為契機,將「四史」學習教育與實施紅色基因鑄魂育人工程相結合,充分發揮「網際網路+」黨建工作的優勢,使「四史」在黨員幹部群體中常學常新、入腦入心。
  • 【「四史」學習教育】上海海洋大學各級黨組織從學習中汲取力量...
    陳豔紅傳達了學校黨委關於「四史」學習教育工作提示等相關文件精神,對學院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進行部署,充分發揮學院教師在「四史」教育方面的學科背景優勢,從內部教師黨員講黨課開啟學院的「四史」教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負責人陳光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主題,從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初心和使命的奮鬥歷程、為實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而奮鬥三個方面作專題學習報告。
  • 學習四史丨「四史」學習,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初心...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修好這門必修課,不是無的放矢,而有明確的目標指向。上海市委「四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會議指出,「要把『四史』學習教育與做好當前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經驗智慧、汲取堅守人民立場的定力,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更好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 體育部黨總支開展以「校史」發展觀「四史」遷變主題黨日活動
    本站訊(通訊員 馬宏彪)根據學校黨委「四史」學習教育工作安排及體育部黨總支「四史」教育學習計劃, 11月13日上午,體育部黨總支在北洋園校區求實會堂開展以「校史」發展觀「四史」遷變主題黨日活動。在天津大學慶祝125周年之際,體育部黨總支將「四史」教育學習與「校史」發展相結合,提前安排各黨支部黨員提前自學「四史」學習教育專題資料。
  • 校史館裡的公開課:南京農業大學四史教育有「校」
    12月23日,一堂以「大學與大地」為主題的「四史」教育公開課在南京農業大學校史館開講,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農業教育》主編董維春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葛笑如教授聯合授課,通過生動詳實的校史史料與人物故事,結合館藏實物與圖片,在校史中串聯起「四史」,為在場師生鋪展開一幅大學與大地的歷史長卷。
  • 石河子大學「四史」學習教育雲平臺正式啟動
    近年來,根據教育部關於「四史」學習教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競答講述活動的統一部署要求,石河子大學積極借鑑主題教育有益做法,不斷創新工作模式,豐富思政育人內容與形式,高標準謀劃和推進「四史」學習教育,形成了以上率下、上下聯動的生動局面。
  • 南京農業大學:校史館裡學「四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潘玉嬌 通訊員 許天穎)一堂以「大學與大地」為主題的「四史」教育公開課日前在南京農業大學校史館開講,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董維春,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葛笑如聯合授課,通過生動詳實的校史史料與人物故事,在校史中串聯起「四史」,為在場師生鋪展開一幅大學與大地的歷史長卷
  • 身臨其境學「四史」上海這一處「四史」學習教育基地正走俏
    上海2020年8月13日 /美通社/ -- 成為青浦區首批四史教育基地,將「四史」教育融入人文歷史內涵建設,汲取歷史智慧滋養;以豐富紅色資源為載體,讓廣大市民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史中有收穫感……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緊扣四史教育主題,立足企業實際,在如何講好「四史」故事中主動擔當社會責任,推出的《銘記歷史尋初心 牢記使命創美好》四史教育主題活動,將「理論灌輸」變為「故事感染
  • 身臨其境學「四史」 上海這一處「四史」學習教育基地正走俏
    上海2020年8月13日 /美通社/ -- 成為青浦區首批四史教育基地,將「四史」教育融入人文歷史內涵建設,汲取歷史智慧滋養;以豐富紅色資源為載體,讓廣大市民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史中有收穫感……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緊扣四史教育主題,
  • 弘揚北大革命傳統 大力加強「四史」教育
    當今國際風雲多變,挑戰與機遇並存,更需要我們加強研究,認真學習,鑑往知來,資政育人,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歷程和發展規律,吸取寶貴經驗,堅持「四個自信」。「四史」是環環相扣、密切關聯的有機整體,需要以總攬全局的開闊視野進行學習和研究。我們的共和國是在世界數百年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各種探索中開創的發展模式,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歷史結晶。
  • 南郵紅色校史主題班會助學「四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張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本學期,南京郵電大學在大一年級中廣泛開展紅色校史主題班會,其中有30多場班會申報現場觀摩。通過遊戲通關、創作沙畫、排演微話劇、擊鼓傳花等大學生喜愛的形式,把了解紅色校史作為學習「四史」的入口,培養大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史為鑑,築牢理想信念。
  • 深刻理解和認識「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
    [摘 要] 2020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首次提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的概念。學習「四史」必先深刻理解認識「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
  • 東華大學啟動「四史」學習教育共享平臺建設
    6月15日,一場「四史」學習教育的活動在東華大學圖書館拉開帷幕。東華大學黨委書記劉承功,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淑慧、崔運花出席「四史」學習教育共享平臺建設啟動儀式,儀式由崔運花主持。   「四史」學習教育共享平臺匯聚了東華大學「四史」學習教育的優質資源,既包括「四史」宣講團專家學者,又涵蓋由圖書館、馬克思主義學院、檔案館等精心策劃的「四史」圖書展、「四史」講堂、校史圖片展等,通過創新學習方式和載體,實現了同一時空下讀史、聽史、觀史的多元學習體驗。
  • 校史奇妙夜裡,上理工學子開啟「四史」學習
    7月10日晚,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20餘位學子「腦洞大開」,開展「通曉『四史』,展望未來」校史館奇妙夜活動,於靜夜中品讀校史、深悟「四史」的奇妙之旅。同學們用手電筒聚焦著校史館內「學府初立」「工程搖籃」等內容,通過眼前的實物和照片等資料,重溫上理工114周年的風雨歷程。特邀宣講員、上理工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李豪男,用「四史小講堂」的形式啟發大家結合校史加深對「四史」的理解和感悟。創新運用校史檔案、舉辦校史館探索活動,上理工管理學院從2019年就已經開始嘗試。
  • 上海交通大學召開紀念建黨99周年座談會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6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學隆重召開紀念建黨99周年座談會,同憶初心,共話使命。校黨委書記楊振斌在會上講話,校長林忠欽主持會議,校領導、部分老領導、二級黨組織書記,教師、學生黨員代表等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