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壹心大哥
編輯丨笨拙的老狼
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隨著外部生理特徵的日趨成熟,內在自我建構也不斷在發展著,孩子的言行舉止慢慢的不符合家長頭腦中的評判標準,於是我們大部分家長給孩子貼上了青春期叛逆的標籤。
我們大部分家長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言行,還是沿襲老一輩的管教方式,結果就是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方面出現重重障礙,加上孩子處於叛逆期,情緒波動比較大,家長改善這些問題面臨的困難就更大。
今天,我就自己指導『親子溝通學習圈』家長的真實案例來談談這個話題《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長怎麼辦:與其費力管教,不如用心聆聽》,本文大約4000字,閱讀時間4分鐘,適合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學習並運用!
01費力管教沒有效果
前段時間是孩子的期中考試,『親子溝通學習圈』的某位媽媽線上告訴我,孩子期中考試前一天下午學校沒上課,於是媽媽就讓孩子在家複習,中午吃飯的時候媽媽問孩子下午幾點開始準備複習,孩子答覆說下午2點,於是媽媽要求孩子複習到下午6點才可以玩。
結果孩子吃完中飯後到下午3點,他還沒有開始複習,還在那裡一個勁的看電視。媽媽在一旁看著孩子,感到焦慮萬分……
媽媽提醒孩子:[你看下時間啊,你現在該幹什麼了?]
孩子:[我不想複習,我即使複習了,期中考試成績也上不去啊!]
媽媽:[書上的東西其實都是一些知識點,你只要用心背記住了,考不好不怪你啊!]
孩子:[可是我腦子笨記不住!]
媽媽:[是嗎?我覺得你記憶力挺好的呀,前幾天老師講的地理卷子答案你都背過了,要是我,我覺得我都記不住那麼多!]
孩子:[我哪怕能背會考好有啥用?反正你還是不給我買手機!]
媽媽:[咱們的約定你還記得不?]
孩子:[反正我也考不到580分,你也不會給我買,我學不學都一樣,大不了初中畢業後上個職高學計算機專業算了!]
媽媽:[媽媽覺得你只要認真去學,分數肯定能提高,再說你想學計算機專業,職高只是入門學習而已,大學裡的計算機專業才是最先進的,你也知道計算機更新換代有多快,不管以後學什麼,你現在得先用知識武裝自己吧!]
此時媽媽感覺孩子這會有些煩躁、生氣,母子的溝通也暫停了一分鐘,當時媽媽的心亂如麻。
孩子帶著哭腔說:[我一天鬱悶的,我不想學習,反正你也不給我買手機,沒有手機看,我覺得活著沒意思!]
媽媽:[你給我說一下,你要手機幹啥用?]
孩子哭著說:[你別管!我如果有我自己的手機了,我就會安心,現在班上其他同學都有,為啥我就沒有?]
媽媽:[媽媽主要是怕你的眼睛會壞,你看現在都有點近視了,到了18歲以後身體各方面都長大了,你自己給自己買個好手機,怎麼樣?]
孩子繼續哭著說:[你就是不想給我買手機!]
孩子說完後,氣衝衝地跑回自己的房間,並且把自己頭蒙住睡覺了,媽媽再也沒說話。 後來下午6點,媽媽把飯做好後,叫孩子吃飯也不理媽媽,於是媽媽跟孩子打了個招呼待會要出去辦點事,晚上9點回家後發現孩子自己把飯吃完了,也沒收拾飯桌,還在房間繼續裝睡!
這位媽媽跟孩子的溝通場景,我相信很多家長看後會很熟悉,就如圈子裡另外一位媽媽看到這個案例所說:
我也是用這樣的溝通方式將孩子推得離我越來越遠。以前我認為,我是很關心孩子的,一直在努力幫助孩子,可是孩子就是這麼不聽話。
這個案例中的媽媽其實是個很認真的母親,為什麼這樣的管教模式會對孩子沒有幫助呢?為什麼我們以前耳濡目染的聽話懂事在這一代孩子身上就沒有效果呢?
我想應該是類似案例中的媽媽一樣,很多家長內心深處害怕孩子『會犯錯』、『會出事』、『沒出息』,於是就會幫孩子的成長掃除各種障礙,導致我們會不由自主、不受控制的在與孩子溝通中不停地給答案、給建議,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在的感受與體驗。
正如剛才這個案例當中,媽媽跟孩子的溝通完全是處於兩個不同的頻道,簡直就是『雞同鴨講』!我這裡把這個案例當中的幾個不適宜點剖析如下:
媽媽第一句話:[你看下時間啊,你現在該幹什麼了?],就是用催促的口吻,這背後隱藏了媽媽的焦慮。
關於期中考試前的複習問題,媽媽就是在一個勁地給答案、給建議,完全沒有照顧到孩子的當下感受!
當孩子抱怨媽媽不願意給自己買手機,媽媽沒有直面孩子是否能擁有手機的問題,就打岔迴避並給出自己的理由:擔心孩子的視力。
整個對話過程中,媽媽就沒有用心聆聽孩子想要手機背後的觀點、感受、渴望等,這樣的溝通只會讓孩子有種『習得性無助感』,因為孩子的要求被媽媽否定了,只會讓孩子形成一個認知:『我不值得擁有手機,我不值得被尊重,我不是個好孩子!』
02用心聆聽陪伴孩子
我曾經與很多家長說過,家庭教育要根據孩子不同成長階段,實施不同的策略:
孩子一生有4個階段:0-6歲幼兒期,手把手言傳身教;7-12歲少兒期,牽引他一起走;12-18歲青春期,陪伴他放開手;18歲以上青年期,支持他看他走。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更多的是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傳統管教養成模式去面對孩子,因為這樣的管教模式不僅費力費時不說,不僅幫不到青春期的孩子,還一點效果都沒有。
那麼我們怎麼去理解陪伴的真正含義呢?
其實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是一種讓孩子感覺到溫暖人心的力量,是一種給孩子依靠的信賴,是讓孩子體驗獨立而不感覺孤單!
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高質量陪伴呢?
首先要做到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好的教養方式就是『摒棄管教、學會陪伴』,這裡要澄清一下,『摒棄管教』並不是不理孩子,任其自生自滅,而是『閉嘴給錢、內心篤定』!
其次我們要在跟孩子的親子溝通方面,做到『用心聆聽、自我覺知』!
聽本來是很簡單的過程,聽到什麼就是什麼,可是大人往往把親子關係弄得很複雜,把世界也變得很複雜。
這些複雜的根源,是大人經常把自己變得很複雜,複雜到很多人心裡想的是大海,口中說出來的卻是天空,經常有「言不由衷」、「弦外之音」,複雜到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也不清楚自己在講些什麼,聽者更加雲裡霧裡。
『用心聆聽』不是一般意義的聽。聽對方說出的內容,只是常規意義的聽,我們要聽的,是孩子說出來而被大人忽略的內容,以及孩子根本就沒說出來,但是在言語和神態上已經表現出來的內容。
父母要聽出孩子說話背後的出心,也就是孩子說這句話的出發點什麼?有什麼動機?有什麼感受?想達到什麼目的?出心是一個人真正的信念和心態,俗稱:『心聲』或『起心動念』。
說話的內容並不一定代表出心。內容就是親子溝通中實際所說的東西,如果父母僅僅聽到了內容,就會困在口頭談話本身之中,也就是說,你只能了解孩子所說的具體事情。
很多時候,孩子說什麼並不重要,孩子說話時的感受和情緒才是關鍵。為什麼大人會覺得孩子講假話?那是孩子說話的時候神色與他說的內容根本不一致,一眼就看出言不由衷。
所以,親子溝通要有效果,就必須『用心聆聽』孩子的出心,而不是聚焦內容本身。
就拿剛才我所舉得案例,我逐一示範:
孩子:[我不想複習,我即使複習了,期中考試成績也上不去啊!],這句話背後孩子就有個『心聲』:媽媽一直沒有看到我的努力與認真,僅僅是關注考試成績而已!
孩子帶著哭腔說:[我一天鬱悶的,我不想學習,反正你也不給我買手機,沒有手機看,我覺得活著沒意思!],這句話背後孩子就有個『心聲』:媽媽都不關注我的難受與生氣,就是盯著我的學習!
孩子繼續哭著說:[你就是不想給我買手機!],這句話背後孩子就有個『心聲』:媽媽不尊重我,我不是好孩子,我是個糟糕的孩子,所以我不值得擁有手機!
『用心聆聽』的技巧其實也是需要我們身為父母的可以去訓練的,『用心聆聽』技巧分別為:接受、反映和複述。
接受就是聽全部的內容,不批判、不選擇、用心傾聽;
反映是即時反映真實的情況,比如這樣告訴孩子:[你剛才說自己腦子比較笨,孩子啊,你是在自責自己嗎?],[你剛才說班上其他同學都有手機,孩子啊,你是在學校裡經常因為自己沒有手機,而在同學面前沒有面子,是嗎?]
複述是為了讓『說的清楚、聽的明白、達成一致』,這樣雙方的溝通沒有偏差,向孩子敘述他說過的內容,如果孩子說過的內容比較繁瑣,可以整理精簡。
比如這樣複述的句子:[你剛才說班上其他同學都有手機,而你沒有手機,孩子啊,你現在是很想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嗎?],[我聽到你在說自己腦子笨記不住,複習了也拿不到好成績,是這樣的嗎?]
有效的『用心聆聽』,是啟動高效陪伴的鑰匙,家長可以更加清晰、準確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雙方的心更加靠在一起。只有在『用心聆聽』的基礎上,通過高效陪伴,孩子才能平穩渡過青春期。
03教練寄語
在孩子面前,我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扮演上帝:
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最好,我們知道什麼樣的道路對他最好。
從其一生的長遠角度來看,你真的知道對小孩來說,什麼才是最好的嗎?
以你的「知道」來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認為是好的或對的東西強加給你的小孩,那簡直是一種挾持。
挾持他的生命自由,挾持他的心。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不希望他成為的那部分,越成為你內心中所討厭的自己的那個形象。
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會越來越不像你,他才會越來越發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沒有的新的部分。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越不可能成為他自己。
你確定孩子最好的人生道路是怎樣的呢?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麼?
你是上帝嗎?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樣去做,徹底撒手讓你的「孩子」自己成長。
一個耶魯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說:一個人要有良好人際關係,他才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可是良好的人際關係根源在哪裡?跟自己的關係。
孩子任何的事情,他提的一個想法,他提的一個情緒,他遇到的一個困擾,我們都應該真正『用心聆聽』,與孩子發生一種聯結性的互動。
在這個聯結性的互動中,我們才能漸漸引導孩子,認識他自己。 那麼孩子才能學會接納,學會愛自己。當他跟自己有了比較美好的關係,我想他跟世界的關係,也會好一點了。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親子溝通資深教練,兩枚青春叛逆期孩子的70後父親。專注叛逆期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方法、案例,1對1指導家長幫助孩子走出厭學、脾氣暴躁、早戀、玩手機等困境。
如果你有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或者想學習更多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你可以通過關注後私信我,免費幫你分析你與孩子溝通當中遇到的問題。
#青春期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