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釣大鯽魚的黃金時間,錯過實在可惜,如果再因釣餌選用錯誤,而錯失大鯽魚,那只能是惋惜了。而蚯蚓與紅蟲作為釣大鯽魚的常有餌料,到底哪個效果佳,大鯽魚更偏愛哪個,本文的重點就是探討三者之間聯繫,更充分的說明哪個更合鯽魚的胃口,以及釣魚人如何使用它們。
鯽魚覓食的功能
為分析蚯蚓與紅蟲對大鯽魚誰更有吸引力,先了解鯽魚的覓食器官,因為兩者間的細微差距,鯽魚全憑各項功能器官區分,所以說各項功能不僅是鯽魚覓食的基礎,更是選擇合口餌料的前提。
1、鯽魚的嗅覺:鯽魚頭部兩側各有一個鼻孔,鼻孔內有鼻囊,而鼻囊是由眾多褶子狀的上皮組織組成的,分布著密集的嗅覺細胞。所以當水流從前鼻孔進入,從後鼻孔流出時,食物氣味會刺激分布在嗅覺細胞的神經末梢,從而靈敏的感受並區分出水流與食物的氣味。鯽魚的嗅覺靈敏,遠超人的想像,據科學研究大約是人的500倍,因此為辨別蚯蚓、紅蟲間氣味區別提供了保證。
2、鯽魚的視覺:視覺是鯽魚的弱項,它眼睛的晶狀體呈球形結構,可視範圍極其有限,最高在10米左右,遇到陰雨天氣,甚至低更多。鯽魚到底能否可識別顏色,目前存有爭議,比較主流的說法,鯽魚在水中只能將物體辨別為白色及暗灰色色,越是顏色鮮豔如紅色、黃色則呈現為連白色;而顏色不突出的如綠色、棕色等則顯現暗灰色。所以視覺的辨識功能也為區別紅蟲、蚯蚓提供了依據。
3、鯽魚的味覺:首先鯽魚是有味覺的,可能與許多釣友的認知不同。鯽魚的口腔分布大量的味覺細胞、神經,當鯽魚通過嗅覺初步接觸食物,認為可吞食後,鯽魚的嘴唇再觸碰食物,或將其吸入口中,便可品嘗到其味道。這也解釋了,為何用浸泡香料的假餌有些魚觸碰一下,卻不吞食。所以一旦遇到可口的食物,鯽魚便瘋狂爭搶。
蚯蚓與紅蟲間的區別
鯽魚的各個覓食器官,是辨識紅蟲與蚯蚓的基礎條件,而兩者對鯽魚的吸引力,誰大誰小,那就全憑自己的「本事」了。
氣味:紅蟲的腥味,可形容為「衝」、「猛烈」,有股「鮮腥」的感覺;而蚯蚓一股土腥味,即保留土的氣息,還含有淡淡的腥味,比紅蟲弱了許多。釣友知道,鯽魚在冬季,尤其水溫極低的水域,越是偏好腥味。相比而言,紅蟲的腥味佔有優勢。
顏色:紅蟲的顏色是豔紅色,鮮豔奪目;而蚯蚓是暗紅色,黯淡無光。同樣在水體,雖然鯽魚無法識別出,但呈現的亮白色與暗灰色,顯然前者對鯽魚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味道:紅蟲體內汁液飽滿,顏色鮮豔;而蚯蚓的汁液灰暗。而兩者的味道,雖然人無法探知,但實踐與實驗說明,紅蟲對鯽魚來說,味道更鮮美,更有吸引力。
綜上所述,不論從氣味、顏色,還上味道上,紅蟲在各個方面比蚯蚓對鯽魚的吸引力更勝一籌,這也是部分釣友喜歡用紅蟲釣鯽魚的原因。那麼紅蟲與蚯蚓就沒有各自的優缺點嗎?下面詳細介紹。
使用紅蟲、蚯蚓釣鯽魚常遇的幾個問題
1、紅蟲易招小魚?如上所述,紅蟲對鯽魚有極強的吸引力,而自然水域中大鯽魚是少數,小鯽魚才是多數,另外,小鯽魚對濃腥等氣味的敏感度超過大鯽魚,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有些餌料的優勢反而成弱勢。
2、蚯蚓釣大鯽魚?相比紅蟲而言,蚯蚓釣大鯽魚的概率比紅蟲大一些,當然是在同一片水域,大鯽魚密度不太大的情況下,為何?主要有兩原因:一是蚯蚓對小鯽魚的吸引力比紅蟲弱一些,所以大體型的鯽魚才有更多機會接近蚯蚓;二是蚯蚓的適口性比紅蟲差一些,體型小的鯽魚吞食有難度,而大鯽魚容易一些,其實蚯蚓對鯽魚起到了一個過濾篩選的作用,把小鯽魚篩選掉,留下了大鯽魚。
3、使用紅蟲需謹慎:紅蟲本身並無毒害,但許多有害細菌藏匿紅蟲表皮,因此有些釣魚人用手接觸紅蟲後,出現瘙癢、陣痛,嚴重者甚至手掌通紅、皮膚乾裂。筆者的一位釣友曾被紅蟲感染,用中藥調理了一個多月才漸漸痊癒,從那以後他再也不用紅蟲釣魚了。建議儘量使用紅蟲夾和皮筋,儘量少接觸。
4、蚯蚓的鉤掛技巧:蚯蚓鉤掛是有技巧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不必將其拍時,流出汁液,鯽魚隔著皮膚能嗅到氣味,而活動的蚯蚓挑逗鯽魚,更易引起它的興趣;二、鉤掛蚯蚓講究「前不露尖,後不露鉤」,鉤尖不穿破蚯蚓,魚情較好、生口魚多時影響不大,而老滑魚、輕口魚多事影響比較明顯,所以儘量不露鉤尖;鉤背沒有蚯蚓肉,尤其是蚯蚓尾巴指向鉤背,主要為防止鯽魚咬住一部分蚯蚓,拉動浮漂動作,提竿卻不上魚。
5、紅蟲與蚯蚓再加工:紅蟲主要是加工成「肉夾饃」,面餌與紅蟲兩則互補,面餌充分發揮誘魚、聚魚的特點,紅蟲則近距離讓鯽魚吞餌。蚯蚓掛鈎後,輕蘸一下豆粉,豆粉在水體散落,起到誘魚、留魚的作用。
寫在後面
上文詳述了鯽魚、紅蟲、蚯蚓三者的對比關係,可見鯽魚覓食紅蟲、蚯蚓是根本,而紅蟲比蚯蚓對鯽魚的吸引力大,也是有原因的。釣魚人了解其中的原因,知曉紅蟲、蚯蚓使用技巧,到時想釣大鯽魚就釣大鯽魚、想釣小鯽魚就釣小鯽魚,難度會降低許多!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