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早教班褒貶不一,也有的爸爸媽媽覺得早教班課程太貴,而且每周一兩次課,似乎作用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絕對地好。和寶寶們朝夕相處的爸爸媽媽們也都有這個疑問,能不能在家裡給寶寶進行早教呢?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就結合市面上流行的早教課程對家庭裡的早教玩法做一個梳理。
目前比較火的幾家早教課程,基本上會包含歡動課、育樂課、藝術課、音樂課、環球課、美食課、思維與專注力、以及各種戶外特色活動。
像某機構的歡動課,基本內容包含體能鍛鍊、生活認知、語言表達、情感互動,而某育樂課內容也比較相似,並有一些感官體驗等內容。舉個例子,某一節課可能就是感受快與慢,那麼感受快可以通過快節奏的音樂搭配跑的動作來感受,慢則可以通過模仿小蝸牛並用緩慢的爬行動作來區分。在動作、旋律、英文單詞等不同的差異中感受快和慢。這些我們在家裡也是可以實現的,甚至內容可以更寬泛,比如高矮、大小、冷熱、軟硬、輕重等等等。
相對比而言,藝術課的內容相對獨立一些,主要是各種風格、各種顏料、繪畫塗鴉與手工結合等基本形式。舉個例子,課上能會使用彩筆練習波點畫,使用毛筆練習水墨畫,使用顏料桶在畫布上隨意塗灑來創作印象派畫作等等。有時候繪畫會加上剪紙、紙藝裝飾,創作出一副小作品。
音樂課則是不同的音樂器材,或者各國家不同風格的音樂、舞蹈以及英文歌曲的融合。比如可能會在課上玩不同的發聲器材,包含敲琴、搖鈴、手鼓等等,配合拍打、敲擊、晃動等動作來呈現音色的不同。
環球課則是根據某個國家設計的基本介紹、遊戲體驗、服裝配飾以及手工。拿中國來說,可能會設計我們祖國的節日習俗,拜年的服裝,以及一起吃餃子或湯圓等等。或者馬爾地夫,可能會設計潛水的視頻觀看,通過繪畫和粘貼做海洋動物,通過舞蹈來呈現當地的風俗等等。
這些可能看似高大上,實際上都是有章可循的。課程設計上有哪些特點呢?我們可以大致歸納一下:
1、從外包裝來說,呈現形式多樣。比如搭配器材或者道具的遊戲,繪畫作品,手工作品,舞蹈,美食,繪本表演,角色扮演等等等等,絕對不是讓孩子乾巴巴地坐著聽,或者是被動接受父母的灌輸,而是參與其中的活動,有各種各樣的載體讓孩子去操作。
2、從內容來說,涉獵廣泛豐富。內容就不僅僅是生活中那一丟丟的常識啦,可以是英文,數學,故事,還可以是科學、天文、地理。什麼?太專業了吧?NONONO!英文,可以只是一個butterfly的一首歌;數學,可以是吃一個雞蛋;故事,可以是《鼠小弟系列》中的幾個片段;科學,可以帶著孩子去觀察洗澡玩具飄起來了,摁下去,哇哦,還會飄起來哦!天文,那就一起賞月亮、看星星,春暖花開的時候仰望萬裡晴空吧!地理嘛,周邊遊,田園勞作,沙灘堆城堡,田間補蚱蜢,處處都是地理元素。你感興趣的其他領域都可以加進來的!
3、從體驗來說,調動寶寶的多種感官。傳統的學習主要是聽和看,早教課程裡會更多地調動多種感官。比如觸覺,大運動、精細動作等等;比如視覺,視覺追蹤遊戲,細節觀察;比如聽覺,聽音辨音,聽不同風格的聲音;比如嗅覺,聞一聞不同的味道,不同程度的味道;感覺,細緻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口語表達,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表達自己的所聽所聞、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決定……
4、從互動形式來說,以親子陪伴為主、社交互動為輔。
在早教中心,沒有一個老師會「要求」孩子必須參加到活動中。他們允許孩子在一邊觀察,等到恰當的時機會邀請孩子參與。這種參與,依然是親子陪伴為主。課程中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僅僅是一個輔助。
要說自己在家早教,最具有靈魂意義的其實是育兒理念的完善。如何引導孩子,如何了解孩子的想法,如何在孩子不配合時幫助他,這是我們要多多花心思去做的。反而我們要設計的課程,我們要教的內容,我們用多少時間去給孩子早教,是次要的,因為育兒理念完善了,課程都會自然而然地進行下去。
簡單梳理完剛才提到的幾種主流早教課程,其實我自己的感覺是儘管也很豐富,但是我們在家裡完全還可以更豐富。畢竟,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呀!結合他們的課程要點,再結合我們普通家庭裡的陪玩方法,我認為大致可以設計一下早教內容:
1、體能運動課。一歲多的寶寶有那些體能運動呢?比如走路,不要枯燥地走,可以走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走一段鋪上彩色地毯的「彩虹小路」,走一段繪製出來的「獨木橋」,再搭配著《小熊過橋》的童謠,就更美好了!不光走路,還可以攀爬樓梯,上上下下,樂此不疲。還記得兒子一歲半走路走得很穩當時,他爬過了我們樓棟裡的所有臺階,公園裡的所有臺階,他能夠見到的所有斜坡。早教怎麼開展?也許有時候只是「允許」,允許他以自己的方式安全而又不違背原則地發展自己。此外還有各種身體的大動作、精細動作、打鬧摔跤遊戲、感統遊戲、嬰兒遊泳等等,都可以嘗試。
2、生活認知課。生活認知課就藉助具體實物,是最好不過的了。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所有景象,都可以告訴我孩子,從身體的部位,到房間的布置,從戶外的花草,到頭頂的天象,從一個微笑,到一個眼神,統統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述給孩子。讓他去摸一摸桌子的質感,去撫觸紗巾的柔軟,讓他稚嫩的小手拂過沙土,在水坑裡吧唧吧唧踩個歡實。早教教什麼?教的是真實而豐富的生活百態。
3、語言表達與情感課。日本閱讀推廣人松居直說:親子之間豐富的語言交流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語言表達這方面,我們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入手,一是生活實際體驗中一定要有相應的表達;二是持續保持親子共讀;三是耐心傾聽,鼓勵孩子回應我們。比起早教中心一節課每個孩子可能只有幾句話的表達,在家裡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表達自己。
4、美育藝術課。就相當於早教中心的藝術課了吧,但我們自己的設計完全可以更寬泛哦!比如讓寶寶自己選擇喜歡的衣服搭配,選擇他喜歡的玩具等等;還可以用各種顏色各種材質的畫筆和顏料進行塗鴉,當然了,不要畫得像,不要畫得像,不要畫得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讓孩子運用自己的臂力去帶動線條和色彩的呈現,遵從內心的表達。還可以找一些不同質感的廢紙進行撕扯、摺疊,做成他喜歡的作品。將他喜歡的貼畫,或者是其他材料,用雙面膠粘貼在他喜歡的地方。美育是設計,是創造,是孩子用自己的思維,將手邊的材料匯聚為獨一無二的作品。
5、音樂舞蹈課。音樂課搭配英文磨耳朵、舞蹈應該是絕配了,音樂的話選擇奧爾夫音樂也很不錯,隨便一搜就有很多。一歲多我們玩的比較多的是敲擊,敲擊各種各樣的物品,然後聽不同的聲音,長大一點可以讓寶寶閉上眼睛,我們敲擊,讓他猜是什麼發出的聲音。為了讓寶寶的音樂啟蒙更好一些,這裡的音樂可能要花些心思去找,或者直接買個早教機,也會自帶海量的資源。
6、生活實踐課。這是我自創的啦,這個課簡直包容萬象。具體有哪些呢?從家務來說,疊毛巾、擦桌子、拿勺子、翻書、丟垃圾等等都可以;從花樣來說,做點心,玩麵團,摘菜,購物,收拾玩具,遞東西,都能玩起來;從戶外活動來說,觀察戶外其他人的活動,並參與其中,也是很好的辦法。這個只要跟生活沾邊,只要能夠讓孩子試著參與其中,就是非常好的體驗。
7、親子遊戲課。為什麼我覺得早教機構不過癮,因為親子陪伴才是最高質最走心的早教啊!在家裡玩的親子遊戲有哪些呢?可以參照連結:
8、社交合作課。社交課對於低齡寶寶來說,一開始最好是一對一的模式,因為太小的孩子暫時無法兼顧一對多的形式。在具體玩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用家裡的玩偶扮演小夥伴的角色,增添社交的趣味性。當寶寶在一對一的互動和角色扮演中,習得一定的技能之後,我們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當他有一定的興趣想要參加集體活動時,要及時給孩子提供機會。比如之前我會組織三四家,一起講繪本故事,或者是簡單的聚會,讓孩子們一起玩一玩,增進社交互動。
以上這幾種對於寶寶早期成長來說都是比較有必要的了。平時時間充裕,精力充足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設計選修課。
1、節日課程,比如剛剛過去的萬聖節,在家裡做個簡單的小party。
2、戶外課堂。比如公園、遊樂場、動物園等戶外遊戲場所。
3、益智玩具課堂。比如搭積木、拼圖、樂高、桌遊等等。
4、主題活動。比如一些公益故事會、體驗課、愛牙護眼等活動。
選修課可以根據自己生活環境以及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行。比如我們家靠海很近,挖沙子玩水一直是一門隨時就可以開始的選修課。
早教課,說到底是孩子成長一個良好的載體。但這個載體並非不可代替。有的人可能覺得早教課的好處就是孩子多,可以一起玩。但孩子多這一點,我們自己也是可以組織的,比如我自己和朋友們一起利用周末組織過故事會,沒有什麼費用,純粹講故事,做簡單的手工和小互動。還有的是覺得早教課比較成體系,如果家長能夠固定下一定的時間陪玩,一定也是可以的。
行動起來吧,用心的爸爸媽媽就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師!而且我相信,當大家試著去落實的時候,靈感一定也會越來越多,陪娃水平火箭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