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開篇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案子: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前夜被害,警方很快鎖定了兇手,兇手野野口修對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認不諱,至此,案子就可以了結了。
但有一點,兇手無論如何也不肯透露一個字,那就是他的殺人動機。
負責辦案的加賀警官覺得奇怪,一直找不到作案動機,他也不願意草草結案。
於是他進行了大量走訪,在真相逐漸水落石出的過程中,東野圭吾設置了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反轉,讓人大呼過癮,迂迴曲折,案件設計之精巧,邏輯之縝密,最後的真相剖析了人性的黑暗,看完最後一頁心裡不由得後背發涼,才會真正理解書名為何叫《惡意》。
第一章為野野口修的手記,在野野口修的視角裡,有一天他上門看望日高,進門就在庭院裡看到一個女子在地上找什麼東西。
野野口從日高的口中得知,那個女子是他鄰居,她是在找她家的貓。
因為日高準備出國,他的房子要租出去,但是鄰居家的貓總是跑過來亂拉、糟蹋庭院,於是日高就在貓罐頭裡摻入毒藥,把貓毒死了。野野口修聽聞感到很驚訝,但他什麼都沒說。
在談話間,一位叫藤野美彌子的客人來找日高。日高寫過一本《禁獵地》的小說,而小說主角影射了美彌子的哥哥——藤野正哉。
小說把正哉曾經在校園做過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如實描寫,並榮登暢銷排行榜,只要認識正哉的人,都能隱隱認出小說裡原型指的是誰。
美彌子到訪,就是為了讓日高下架這部小說。但遭到了日高的拒絕。
野野口修從日高家離開後,回去就見到了上門要稿子的編輯大島,這裡引出了野野口修的職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兒童作家,並且野野口修之所以能得到這個寫稿機會,也是因為自己的同學日高介紹。
大島正讀稿的時候,野野口修接到了日高的電話,他要求野野口修上門一趟,有事邀約。
野野口修到達日高家裡時,從外面看去漆黑一片,不像有人在家的樣子,他和日高的妻子理惠一起進入屋子,發現了趴在工作室桌子上的、已經死去的日高。
通過種種證據,加賀警官不太費力就找到了兇手野野口修,他也承認了所有和犯罪相關的事實。
以上開頭的文字,也都是野野口修提前布好的局,跟大島見面(製造不在場證明),在大島面前和日高通話約見面(那只是在跟機械對話),屋子一片漆黑(製造沒人在家的假象)等等。
那麼,野野口修為什麼要殺日高呢?
日高和野野口修是自小就認識的好友,日高經常在工作上關照野野口修,可以算是恩人了。
表面上看,沒有任何作案動機,值得野野口修如此殘忍殺害自己的好朋友。
警方去了野野口修的屋子搜查,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他家裡搜出的大量長篇小說和文學筆記的原稿,內容與日高邦彥發表過的作品幾乎一致,書名和人名稍有變動,僅僅有略微差異,但故事主體如出一轍,簡直就像出版前小說的草稿一樣。
加賀警官不得不肯定了一個假設:野野口修是日高邦彥的背後代筆。
隨後加賀警官又在野野口修的書籍裡發現了一個年輕女子的照片,他們並未花上多少時間來確定女子的身份,因為她就是日高邦彥的前妻——日高初美。
野野口修最終說出了動機:他與日高的第一任妻子兩情相悅,被日高發現後,用錄像帶來逼迫野野口修做他的影子作家。
代筆的作品獲得了多項文學大獎,日高就此名聲大噪,而野野口修只能默默無聞地給兒童編輯社供稿。
後來初美出了車禍去世,野野口修認定是因為日高的逼迫導致初美自殺,於是下定決心,要為初美報仇。
野野口修交代他的作案動機後,媒體開始爭相報導,社會輿論開始發生變化。
野野口修雖然殺了人,但是情有可原,是惡毒的日高逼得他沒有辦法。
動機有了,背後的故事也挖掘出來了,這個案子到這裡已經非常精彩。
但進度條僅僅到了一半。
還記得開頭提到的《禁獵地》,它描述的是一個校園暴力的故事。既然根據種種證據,日高的小說均為野野口修代筆,那麼故事裡被欺負的主人公就應該是野野口修本人。
加賀警官覺得不對勁,有一點解釋不通。
在野野口修的口述裡,日高是他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如果野野口修在學校遭受校園暴力,日高不可能袖手旁觀。但為什麼書裡找不到一個角色,可以對應這個「好朋友」的位置呢?
加賀警官決定各處走訪,了解這兩個人的過去。
他去了日高和野野口修的中學,去了老師同學家,也去了日高小說裡的原型家裡。
通過他們的口述,加賀終於了解到了真實的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
日高生於底層街區,本應該是比較自卑的孩子,但他生性驕傲,面對校園暴力,他從未屈服,從未加入惡勢力過,無論怎麼被欺負,他都不肯聽他們使喚。
而野野口修生性懦弱,他不敢違逆帶頭的混混藤野正哉,他不想被凌辱,於是他不僅加入了校園暴力,還成為了施暴者的一員。
因為日高不肯屈服,曾經被以正哉為首的施暴者用膠帶捆綁,那時,野野口修就是跟在後面的小嘍囉。
施暴者當眾強姦一個女孩子,一人負責錄像,一人負責按著,那個幫忙按住女孩的,就是野野口修。
日高知道野野口修做過這些齷齪事,但長大以後他從未披露,也不記恨,後來日高的事業一帆風順,成了暢銷書作家,他還幫助野野口修找到工作。
相反,野野口修一路走得坎坷,他不僅沒有成功當上暢銷作家,還罹患癌症。
有一個人知道自己齷齪的過往,卻還是大方接納自己,不僅如此,還在工作上幫扶自己,他對誰都很親切,很友好,他就像一束光一樣,總是照亮別人。
日高活得越是閃閃發亮,在他光環底下的野野口修就越顯得陰暗和自卑。
為什麼你總像太陽一樣耀眼無私。
為什麼你這麼善良,知道我不堪的過去還幫我保密。
我嫉妒你,生在底層卻有光明的未來。
我羨慕你,站在了我永遠到不了的高度。
你越是美好,我越覺得自卑。
你越是幫助我,我越恨你入骨。
野野口修花了幾個月做計劃、布局,手抄了大量日高的文學作品,稍作改動,藏在家裡讓警方找到,得以讓大眾誤解:他是被日高逼迫的影子作家。
和初美的故事是謊言,錄像帶也是假的。
就連開頭手記裡提到的那隻貓,也是野野口修毒死並嫁禍給日高的。
原來翻開這本書從第一字開始,讀者就掉入了騙局。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故事到這裡真相大白,我心中凜冽的寒意卻久久散不去。
我一直認為,《惡意》是東野圭吾最好的作品。
它推翻了傳統推理小說的節奏,不再以找出兇手為目的,而是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尋找作案動機,縝密的推理邏輯加上對人性的精準剖析,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東野圭吾作品。
小說開篇就用「手記」這種類似日記的真實記錄,先在眼前蒙蔽一道虛假的帘子,讓我對兩個人的印象先入為主,在後續的閱讀中,我不得不一次次往前翻回溯情節,修正自己既定的偏見。
讀推理小說,讀者往往關心的是作案手法,動機反而是作陪襯,這也是我們會輕易掉入騙局的原因,小說在三分之一處就交代了兇手,然後東野圭吾用剩餘厚厚的頁數告訴讀者:沒有那麼簡單。
從純文學角度,這部小說把人內心細小的惡放大,把人性的陰暗面照亮,拋開推理小說的頭銜,也不失為上等佳作。從書中這兩個人身上,每個人或多或少可以找到自己或者身邊好友的影子。
我們的生活裡,有多少個日高邦彥,又有多少個野野口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