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被認為是最廉價的「長壽藥」,可是這個「藥」該怎麼吃,一直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人們對於每天走路一萬步和走路六千步,一直存在爭議。沒想到隨著網絡的普及,走了幾十年路的人,竟然不會「走路」了,十分令人尷尬。
專家說,「日行萬步會傷膝蓋」,是真的嗎?
專家的說法肯定沒錯,至少不會害人,錯的其實是人們對「日行萬步」的理解。這裡所說的「日行萬步」並非是指每天總計的走路步數,而是用來鍛鍊健身的一次性走路步數。一個人毫不停歇地走路一萬步,大約在7.5公裡左右。每天堅持這樣走路鍛鍊,就屬於超負荷運動,膝蓋的承受力是有限的,難免會受到損傷。美國人做過一項研究,專門測試人在走路和跑步時,膝蓋分別承受的壓力,結果顯示走路時承受力的壓力要更大。從這個角度來講,走路本身就是在壓迫膝蓋,而膝蓋也需要適當地壓迫來促進血液的供給,超過了限度那就不行了。
每天走路六千步,對身體更好嗎?
也並非是如此,一個人一天累積下來的步數僅僅達到了六千步,運動量是不足的。關於「六千步」的計算,是指單次運動量在6000步,而不是每天總計走路六千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指出,成年人每天累計的走路步數要在6000步以上。注意這裡是累計運動量,也就是說6000步只是每天走路步數的基礎而已。如果想要通過走路來健身,最合適的步數是每天堅持走路鍛鍊6000步,且要一次性走完。
要想獲得更好地走路效果,不單單要看走路的步數,還要綜合走路強度。一般在五分鐘內走完500米,算是中等強度,年輕人基本符合這樣的要求。年紀大的人,走路強度稍微低一點,可以在五分鐘內走完1000米。滿足了這個標準,走路是利大於弊的。
不管什麼運動,都要講究量,走路也是如此。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走路的步數以及強度也並非是固定不變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判斷走路是否超量了呢?
一個人走路過度了,身體的表現很突出
走完後排尿時,尿液發黃而且有氣味。劇烈運動後的人基本都有這種情況,原因就是運動量過大,使得蛋白質分解進入到了尿液中,尿液的味道就會增大。運動量過大時,出汗量也會增多,尿液中的水分含量少,一樣會發黃、味道更重。類似的情況,在短暫休息後,可以得到恢復,以後的運動量最好要進行控制。
在走路之後,是否會感到呼吸起伏比較大,睡覺出現了失眠等問題。經常走路的人有了這樣的感覺,最好是停止運動一段時間,等到身體逐漸恢復後再走路。再次走路時,步數以及走路強度等要適當降低。
經常走路的人,不能只看到走路的好處,還要看到走路時出現的問題。別人說走一萬步傷膝蓋,或者說走六千步對身體好,是有數據作為支持的,符合大部分人的情況,卻不一定適合自己。具體該怎麼走路,還是要自己的身體素質,以及走路時身體是否會出現不適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