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米房 ▏知青歲月:難忘的普威之行

2021-02-19 平叔閒譚

音樂:快樂的囉嗦

普威之行,是我步入人生課堂的第一課,也是我知青生涯的第一課。

離開成都

1969年1月27日,我和我校——成都24中(東城根街中學)數百名老三屆初中畢業生一起,在親友們依依不捨、含淚相送下,帶著簡易的行李,分乘數十輛帶蓬的解放牌大卡車,向千裡之遙的大涼山深處的西昌專區德昌縣駛去。

車緩緩向前,可夾道相送親人們的哭喊聲和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卻一直在耳邊迴響,久久不能散去。

那時,我們雖然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經歷過「革命大串聯」和「文攻武衛」的「戰鬥洗禮」,也可以說是經歷了風雨見過了世面。但當命運把我們像流放一樣安排到遙遠的大涼山山區,而且要紮根廣闊天地,這對時年只有十六、七歲的我們,未免還是太殘酷了點。

回望著漸行漸遠的成都,坐在大卡車裡的同學們心情都非常複雜,有的女同學忍不住在哭泣,男同學則強忍著心中的苦痛而作出一副無所謂的表情。

車隊當晚到達了此行的第一站——雅安,晚飯後很多的同學來到清衣江大橋,望著滔滔江水,像是發洩心中的憤懣之情,將手中的碗、盤向江中扔去。

過了雅安,進入了連綿起伏的群山。當年的公路路況很差,車隊翻山越嶺,小心翼翼地翻越了冬季的泥巴山,第二天夜宿石棉縣,當時的石棉縣可以說是雅安專區一個主要的工業縣。

當晚波瀾不驚,安然度過了離開成都的第二晚。

次日繼續前行。在大家提心弔膽中,車隊翻越了險峻的拖烏山,到達了以彝族為主的冕寧縣。

原計劃是當天晚上住宿西昌市的,但因途中延誤而臨時住宿此地,所以在接待上出現了不周到,造成吃晚飯時場面混亂,發生了搶飯吃的現象。

第二天上午,在車隊出發前,一位六八級的男同學,趁大家都沒注意,發動了一輛上面還有女同學的卡車,在車上女同學的哭喊聲中,顛簸著瘋似的衝出停車場前的牌坊,向成都方向絕塵而去。

待在場的工宣隊、軍宣隊反應過來後,立即駕駛一輛吉普車緊緊追趕。在大家緊張、焦慮不安的等待中,終於看見了兩輛車安全返回。

稍後,車隊出發繼續向西昌駛去。

終於在離開親人的第四天晚上,我和十多位男女同學到達了目的地——德昌縣寬裕公社花園三隊。

車剛停下,早已在公路邊等候多時的生產隊的農民(那時叫社員)們,立刻熱情地蜂擁上前幫忙拿行李。

夜色中,我們跟隨拿著行李的農民來到生產隊一間較大的、四壁黑黑的土坯房。房間正中,是一個擺滿了熱氣騰騰的菜碗的大桌子。

房間裡的柱頭上雖然掛著的煤油燈和忽閃忽閃的松明火把,整個屋子卻還是暗暗的,並不明亮。

生產隊為我們準備好一桌安家飯(九鬥碗)。在我們的周圍站了許多隊上的農民,好奇地看著這些城裡來的男、女娃娃。

飯前,也許是為了證明大家的城裡人身份,同學中有人提議:先進行「晚匯報」儀式。儀式完畢,大家才開始吃了下鄉落戶的第一噸飯,正式成為了德昌縣寬裕公社花園三隊的新社員(知青)。

普威遇挫

1969年的春節是2月17日,也就是我們到生產隊沒幾天,春節就臨近了。時值農閒,農民們家家戶戶都忙著殺年豬,準備過年。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這些成都知青也在忙著串聯,打聽著誰能想到辦法搭車回成都。

眼見著那些已經想到辦法回成都的同學,那種思鄉和想念親人的念頭也隨著春節的臨近越來越強烈。

一天,公社的郵遞員老魏騎著自行車送來了許多同學們的家信,我也湊過去看了看,心想:該不會有我的吧,結果還真有一封我的來信,我忙打開一看,是我父親從重慶寄來的。

就這封信,促成了我和另外幾位同學的普威之行。

原來,在文革武鬥期間,我父親單位一位姓蔣的領導(當時叫當權派),受我父親保護,從重慶來到成都,躲在我家,我們叫他蔣叔叔。

蔣叔叔是一位經歷了解放戰爭並在脖子上留下槍傷的老幹部。他是北方人,吃不慣南方的米飯,我還在成都玉龍街一家山東烤饃店專門為他買過烤饃。

他在我家一直躲到風頭過後,才回到重慶的單位,隨後蔣叔叔因工作調動到普威森工局職工醫院擔任院長。

估計兩位老友在通信聯繫中,談到了我下鄉當知青在德昌的狀況,因此我父親在信中告訴我,要回成都可請蔣叔叔想法幫助。

這個消息立即被周邊的同學知道了,說起到普威就能找到車回成都,幾個同學都非常興奮。

記得當時有隊上的肖二哥、廖娃、和其他生產隊的盧某某、李某某、陳某、黃某某等同學願前往,這樣共約七、八個同學。

那天,我們來到寬裕公社的路邊,搭乘寬裕伐木場到普威的一輛解放牌卡車,就到了距寬裕公社約六十多公裡的普威。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是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離春節還有兩天。

車到普威已是下午。下車後,大家高興地一路問詢著,向森工局的職工醫院走去。但一到職工醫院前,那裡的景像就把大家給怔住了。

只見醫院門前的壩子上還擺滿了櫈子,圍牆上張貼著鬥大字的大幅標語— —打倒二月鎮反的黑幹將「蔣xx"。蔣xx名字不僅全部都打上了大大的紅色叉叉,而且被打翻轉了,這情形像是剛剛開完對蔣叔叔的批鬥大會。

我和同學們全都傻眼了,趕緊離開了職工醫院。

就在大家離開醫院都不知如何是好時,來了一位年歲比我們略大一點的年輕人,問:你們是不是成都來的?並問到我的名字。來人介紹說:他是蔣叔叔的兒子,他拿岀一張摺疊好的字條,裡面包著十五斤全國糧票和十元錢,遞給我後就急匆匆地離開了。

估計是我們一行人來到普威時就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而且我們曾向人打聽過蔣叔叔的住家。應該是有人將情況告知了蔣叔叔,蔣叔叔這才讓他兒子來找我們。

我打開字條,見上面寫著,xx賢侄:我處境危險,望見條後速速離開此是非之地。

老天真會作弄人!原本滿懷期待地來找人搭車回成都過年,竟然遇到的是這樣的情景。

怎麼辦? 大家商議後決定,只有再找車搭車返回寬裕公社了。

大家來到公路邊等過路車,但公路上空蕩蕩的,連一輛車的影子都沒看見,天看著就要黑了,肚子也感覺到餓了,於是開始去找吃的。

我們一行人轉悠著來到了普威公社,只見公社高高地門檻,大門虛掩著。

邁過門檻,在進門的右邊是一間大大的廚房,沒有看見人,就大聲地問:有人嗎?

這時一個女聲答應著走了過來,問道:有什麼事?

當看見是一位年齡與我們相仿的清秀女孩走過來時,我們反倒不好意思了,大家都推諉著讓我們中年齡最小的黃同學上前。不知是太緊張,還是沒看清楚,黃同學怯怯扡開口說:「嬢嬢,我們是成都來的……」

這時,女孩回答道:「啊,你們是成都知青。我也是知青,是米易縣的返鄉知青,在公社當服務員。今天公社開會,飯是有的,但沒有菜了,只有豆瓣和豆腐乳。」

於是給我們每人盛了一大碗飯,也堅特不收我們的錢、糧,大家都感激不盡。吃完飯,天就全黑了。

接下來睡覺又成了問題。大家就在普威冷清的窄窄的街上閒逛,不覺就來到森工局職工宿舍。

夜晚降溫很大,天很冷,遠遠地看見大門內有一口很大的鍋,裡面燒著熱氣騰騰的水,冒著熱氣。灶塘裡還燃燒著幾根樹幹,我們就坐在那裡烤著火,也不知今晚怎麼辦。

這時一個瘦小的人影來到我們面前,肩頭一聳一聳的在哭泣,仔細一看,原來是普威公社的那位米易女知青。

她講:公社的牟書記不知怎麼知道了她給我們飯吃的事後,批評她沒有階級鬥爭覺悟,問她萬一接待的是成都來的壞人咋個辦?非常嚴厲訓斥她。

女孩覺得很委屈,想要我們去跟牟書記講一講,我們不是壞人。

大家一聽就很氣憤,準備馬上就去找牟書記。考慮到人去多了反而對女孩不好,決定就我和肖同學、廖同學三人跟女孩去見牟書記。

來到普威公社一幢轉角樓梯二樓,見電燈光下一桌豐盛的飯菜,有兩人正高興地在喝酒,女孩指其中一人為牟書記。

我們上前跟牟書記講:「我們是成都知青,下鄉在寬裕,你可以電話核實,我們不是來搞武鬥的壞人。也別寃枉她。」

牟書記紅著臉,以一副不耐煩地模樣聽完我們的話後,對我們擺了擺手,說了句:「知道了,你們走吧。」

要不是考慮到女孩的處境,我們三人真想衝上去飽揍牟書記一頓。

山區的夜晚越來越冷,窄窄的街面上幾乎沒有人,偶爾傳來一兩聲不知是槍聲,還是爆竹聲,森工局宿舍要關門了,怎麼辦?還是得找一個地方睡覺才行。

我們來到一家小旅館,旅館要登記才能住宿,我們跟旅館講:「我們沒有介紹信,只有紅衛兵證,行不行?」回答:「可以,每個人三角五。」於是,我們在登記人那裡一人抱一床被子喊到樓上去睡。

順著木質樓梯上了樓,借著樓梯口的一盞昏黃的電燈看到地上鋪著蓆子,橫七豎八地睡著人,有的人大張著嘴巴,有點嚇人。到處都充斥著一種當地的難聞的蘭花菸草味,連蓋的被子都是那種氣味。

基本上是一夜無眠。看著樓梯口的電燈,一陣山風吹來,燈光就越來越暗,風過後慢慢又亮一點。終於熬到天亮了。

我們早早地岀了旅館,找了一家小館子,館子裡也是難聞的蘭花菸草味,大家草草地吃了點稀飯、饅頭。

飯後,大家經過商議,必須儘快地回到生產隊去。問題是必須要攔下普威到德昌方向的車,大家才能回去。

走在公路上,路邊的一土坯茅房邊堆滿了包穀杆,一個同學隨手向包穀杆扔了一塊石頭,包穀杆居然動了起來,大家都非常吃驚。只見從包穀杆堆中爬出來一個人,一看,這人總有點不對勁,細看這人沒有頭髮和眉毛。

聯想到聽說的普威有一個麻瘋病區,嚇得我們跑了很遠,還回頭看他跟過來沒有。

大年二十九,整個上午,公路上都沒有汽車經過,時近中午,我們肚子也餓了,我們來到了普威汽車站,想請車站的工作人員幫忙找車,同時看能不能在那裡解決吃飯問題。

我們把到這裡的情況給車站的工作人員講了,都表示很心庝我們這些成都娃娃,說他們也有子女在當知青,又都是離成都不遠的安嶽、樂至縣人。聽說我們還沒有吃飯,就叫我們到車站食堂飽飽的吃了一頓。這讓我們非常地感激。

我們決心走也要走回寬裕,大家互相鼓勵著行走在盤山公路上,突然傳來了汽車馬達聲,同學們趕緊跑到路中間去攔車,遠遠地汽車減速過來了,同學們向車的兩邊跑去,正準備翻上車廂時,汽車卻突然加速衝了過去。

望著遠去的汽車正沿著盤山公路行駛,同學們決定從公路上直插上面那條公路,走捷徑趕在那輛車前攔住它。就在大家即將到達公路時,只見那輛車一溜煙地又過去了,我們仍慢了一步。

大家繼續插行盤山公路,走在大山深處的林間小道上,周圍是參天的松樹和較矮小的檳榔樹,大家的心情反而好了許多。

這樣走了不久,待我們又上到公路時,一看公路樁,我們已經離開普威20公裡了,大家很受鼓舞。

這時,我們看見遠處的公路邊有排房子,走近一看是公路道班。道班裡面有人,正在廚房裡忙著煮臘肉、香腸等,道班的工人要團年了。聞著飯、菜的香味,大家的口水只能往肚子裡吞。

我們和那幾個做飯的人打了招呼,一人要了一碗米湯解渴,就坐下休息。

在與道班的人擺談中,知道道班的工人也都是安嶽、樂至那邊的人,他們知道了我們的情況。安慰我們道:「你們不要著急,待會有一輛到德昌的卡車要經過這裡,你們不用去欄車,我們給司機講,帶你們回寬裕。」

果然沒等多久,傳來了一陣汽車馬達聲,在山路的盡頭岀現了一輛大卡車,正向我們駛來。車到道班就停了下來,司機下車與道班的人交談了一會兒,就向車走去,我們都沒有動。

這時只見道班的人又給司機講了一下,並向我們招手,大家才迅速的爬上車,大家的心情好到了極點,也不管車上裝的木材樹枝坐著舒服不舒服。千恩萬謝地向道班工人道別。

卡車行駛在公路上,山風撲面而來,同學們坐在車上,這時才看見車廂前面有一個大麻袋,裡面裝有東西,用手一摸,硬硬的不知何物,一位同學伸手進去拿了一塊岀來,原來是豬腿,估計是司機帶回家過年的年貨。

這位同學意欲將豬腿裝入書包帶走,為大家改善一下夥食。雖然大家很久都沒吃肉了,但還是反對這樣做,這樣做畢竟太對不起道班的人。

在太陽落山前,汽車到了寬裕公社,同學們又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產隊,結束了多災多難的普威之行。

普威之行,是我步入人生課堂的第一課,也是我知青生涯的第一課。

相關焦點

  • 人生難忘「北大荒」 舉杯著文譜華章——「北大荒」杯「知青歲月」徵文頒獎紀實
    人生難忘「北大荒」  舉杯著文譜華章——「北大荒」杯「知青歲月」徵文頒獎紀實2021年1月8日,由澧縣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澧縣澧州閱讀與寫作學會、澧縣茗酒薈品牌運營管理中心主辦,《城頭山視窗》《中外閱讀與寫作》、澧縣在線、澧州大事件、澧縣網、澧縣焦點、津澧大視野、沅澧頭條、民生在線等9家媒體平臺協辦的「北大荒」杯「知青歲月」
  • 回憶錄:難忘的知青歲月 艱苦磨礪的人生
    我們知青小組共13人,4女9男,年齡最小者17歲(虛齡),最大者32歲,平均年齡為20.46歲。 難忘的友情2017年6月28日,是我們這組知青插隊落戶當農民53周年之際。在此之前,知青們再次相聚。「知青」 是一個特有名詞,是一個特定的群體。當知青與知青相遇時,即使是異地的,也倍感親切,因為彼此間有共同的苦與樂,共同的人生經歷,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命運。異地的知青都是如此,更何況多年朝夕相處,在同一個地區生活的我們。大家相聚,無所不談:回憶昔日往事,暢談今朝生活;說家庭瑣事,侃社會新聞,道國家大事。大家高興而來,高興而去。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夢想從實踐開始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我和我們連隊的上海市區知青,就是這類「本科生」。據史料記載,上山下鄉期間,離開上海市區的上海知青共有60萬7千多人。其中奔赴到雲南農村和兵團的有55944人。我和我的上海知青戰友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拍攝於2015年11月重返知青連隊。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在房東家搭夥搭宿的6個月結束後, 知青搬入了政府拔給的人頭安置費蓋起的小木屋裡獨立生活了。安置房4間聯體, 每間2室, 內間起居, 外間灶房, 面積16平方米左右。安置房背靠大山, 啟門見水。每當夜幕降臨, 但見山民舉火把蜿蜒行路, 頗有詩畫情趣。我一直在意這小木屋。前不久遇一律師, 問及當年政府安置的知青房產權歸誰?
  • 房繼平‖難忘的歲月
    難忘的歲月艱苦年代父母堅持供養我們上學讀書文/房繼平 60年代,農民靠公分吃飯。    圖網絡作者往期作品:房繼平‖十堰山區購木材,旅館裡突發衝突房繼平‖我見到的張興鈿房繼平‖南水北調渠首工地的日子裡(3-5)房繼平‖南水北調渠首閘工程第一次放炮房繼平‖人命關天六十秒
  • 盤錦:大窪區趙圈河「知青總部」,這裡存儲了多少人的知青歲月
    知青總部位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趙圈河鄉,佔地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是一處以盤錦知青文化為特色,以中國知青文化為背景而開發的文化旅遊景點。旨在發掘、保護和宣揚中國歷史文遺產,頌揚當年知青的歷史功績,目前景區已經開發了集住宿、餐飲、娛樂、展覽於一體的服務設施,搭起了一個重溫激情歲月的平臺,為知青文化愛好者創建了一處汲取文化精髓的場所,為旅遊愛好者開闢了一席體驗知青生活的天地。
  • 在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 洲際度假酒店帶你重溫「知青歲月」
    本次禮賓日活動主題為「重走知青路」,酒店特別定製了兩晚三天的知青上山下鄉體驗活動,重溫「知青歲月」,開啟一段難忘的知青主題之旅。穿越 回望泛黃的記憶當年,數千萬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建設邊疆。西雙版納就是其中重要「陣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城市知識青年告別繁華都市,將熱血獻給了他們一生難忘的西雙版納。「知青在版納」的故事不僅留影在泛黃的老照片中,還作為一種交流形式來感知。「重走知青路」由禮賓司及酒店吉祥物小巖的「專屬接機」啟幕,賓客可深度參與其中。參加傣家歡迎儀式,入住知青房,品嘗特色餐,看老電影,歷史與現實的時空交錯,帶來經典的時間與空間的重逢。
  • 行走千裡草原,帶你零距離穿越到知青歲月
    正值晌午時分,位於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的知青小鎮迎來當日第五批遊客。步行知青小鎮,「穿越」感撲面而來,供銷社、新華書店、國營照相館....等特色房內,遊客細細觀看屋內陳設,在不經意的瞬間仿佛回到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
  • 我的知青歲月:難忘當年排演現代戲
    由於我們這批知青的到來,況且其中不少是學校的文藝骨幹,於是村黨支部便把我們這些知青組織起來,配合他們村原有的業餘劇團人員,在那年冬季排演了現代樣板戲《紅燈記》。當時那個年代,歷史傳統戲已被作為歌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被禁演。全國上下,只有8個樣板戲在輪番演出。《紅燈記》中,主要人物不多,很適合我們村文藝宣傳隊人員自身的情況。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最「青春」的選擇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品讀青春 打磨人生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知青歲月」真情
    黑河知青博物館收藏了王槐松和劉媽媽21年後再次相見的照片。上海知青王槐松和當年房東大娘擁抱的照片放在愛輝知青博物館展廳顯眼處,SMG在採訪。幾乎所有知青都有重返第二故鄉的舉動。在那些嚴酷的年代,人與人的溫情和關愛才是最可寶貴的。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我的黃土情支教心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原本我想年底徵兵的時候去參軍,但毛主席指示一下來,我考慮還是響應毛主席號召,去當知青。我們那一批知青裡面,大部分人去插隊都是因為聽了毛主席的指示,可能還有家庭、個人所處的環境等因素。採訪組:您還記得離開北京去插隊的情形嗎?
  • 知青歲月回眸(六)
    知青民辦老師分擔了國家缺乏師資的困難,給農村帶去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科學知識。我在公社、縣城、上高縣各地區參加教師集訓時,得知不少教師是知青,知青老師中有一人一校,身兼校長,帶一至五年級的班,既教語文和數學,又教音樂和體育,這就是當時農村學校的現狀。
  •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最近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書籍還原了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訪談內容豐富、事例生動活潑、文字樸實感人,讀完以後感觸頗多。習總書記有堅持學習和思考的態度習總書記在知青歲月裡,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閱讀,閱讀面十分廣,像《中國通史簡編》等各種書籍,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公裡路才借到。習總書記同時注重閱讀的深度,餓著肚子也要把喜歡的書讀完,要研究透徹。
  • 青年的楷模 學習的榜樣——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現在,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下簡稱《歲月》),了解了總書記青年時期的點點滴滴,我們再來回味和咀嚼這段話,更有一種跨越歷史、直擊人心的觸動與震撼,更能體會到總書記在講這一番話時的語重心長、殷殷囑託。我理解,總書記這段話是說給廣大青年聽的,同時每一個字又是對自己知青歲月的深沉感悟。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感悟】無奮鬥 不青春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採訪對象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